荆楚网(楚天都市报)(记者 何君辉 查昭 实习生 李先忠)昨日,湖北省著名作家陈应松称,由导演张杨执导,赵本山、宋丹丹、郭德纲等众明星出演的电影《落叶归根》,剽窃了他所创作的中篇小说《松鸦为什么鸣叫》。
《落叶归根》到底是根据新闻改编,还是抄袭了《松鸦为什么鸣叫》的内容?事情真相究竟如何?记者就此探访双方说法。
作家陈应松——没卖出版权,小说情节却跑到电影里
“电影与小说同样讲述农民背尸回乡的故事,只不过将承诺换了个个儿,将时间从上世纪70年代移到了现在。”昨日谈及电影《落叶归根》与小说《松鸦为什么鸣叫》雷同处,陈应松显得十分气愤。他说自己并没卖出版权,为何小说情节却统统被搬到电影里?
小说五年前就走红
“我的小说是2002年创作的,发表于当年第2期《钟山》杂志上,随即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第5期同时转载,并入选2002年中国小说中篇排行榜第二名,曾获得中国文学最高奖‘鲁迅文学奖’及‘全国首届环境文学奖’。”陈应松说,随后他还出版了小说集《松鸦为什么鸣叫》,在他的其他小说集如《太平狗》、《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丛书———陈应松小说》、《豹子最后的舞蹈》等中,都载入了这部作品。
陈应松说,该小说当时在文坛造成轰动并流传甚广,此后几年间还陆续被国内10多种小说选本刊载。
为核实上网看电影
陈应松说,自电影上映后就陆续有文学界、影视界的朋友和读者给他打电话或发短信,有的对两部作品的雷同之处提出疑问,有的是恭喜他的小说改编成了电影,有的则是善意的提醒。但他因以前曾遭遇过一些类似的“改编”事件,加上一直忙于创作,就没将这些事放在心上。
“直到前几天,一个影视界的朋友问我,该电影是否向我购买了版权,我才警觉起来。”陈应松说,为此他专门上网下载了电影,完整地看了一遍后,大吃一惊。
不相信“雷同”是巧合
“主题、情节、细节都像极了,我不相信这是巧合。”陈应松在看完影片后气愤地说。
针对制片方关于电影改编自一则真实新闻的说法,陈应松说,2005年确也发生过一个打工农民带老乡尸体回家的新闻,并被《南方周末》报道,当时他还惊奇小说竟然变成了现实。
“但电影中的许多元素是新闻中不具备的。”陈应松说,新闻中没有说到这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的‘承诺’,但这却是小说的灵魂所在。同样的,电影海报上点明主题:“一个承诺引发不可思议的疯狂之旅。”
此外,在细节上也有不少雷同:如背尸人鞋走破了,换下死尸的鞋穿上;翻山越岭时摔下将死尸弄丢,想就此把死尸中途埋掉;因饥饿去人家里混饭吃;一路不停地和死尸说话和唱歌……陈应松说,很显然,电影与小说在细节上出现这么多雷同,明显是移植了他的作品。
“为了省下一点版权费,不惜将别人的作品改头换面。”陈应松颇显无奈,他表示这次不会沉默,他将保留对电影《落叶归根》和编导张杨诉诸法律的权利。
《落叶归根》片方——从未听说过《松鸦》这本小说
去年,《落叶归根》拍摄期间,记者就曾通过邮件与电话的形式,采访过该片导演张杨与主演赵本山。他们均表示,该片是根据《南方周末》的新闻报道创作的剧本。
昨日,记者多次联系《落叶归根》的导演张杨及片方,转告陈应松的说法,希望听到他们的回复。
记者反复拨打张杨的手机,虽呈开机状态但他就是不接电话。记者以短信形式告之采访意愿,也未得到回复。
记者再与《落叶归根》投资方、香港星皓公司内地负责人李女士联系,她对于陈应松的说法极为诧异,表示从未听说过这位作家及他的这本小说。为何多处细节会如此相似?李女士说:“故事方面,张导是根据新闻创作的,细节方面,有很多是赵本山老师临场即兴发挥的。”为何张杨导演不接电话?李女士称自己也无法联系他,“春节后就没怎么见面了。”
晚上,记者联系上《落叶归根》宣传推广方、神话东方公司负责人虞先生。他表示,要看完《松鸦为什么鸣叫》这部小说,看看究竟有无相似之处,张杨才会予以回复。对于陈应松要诉诸法律的要求,虞先生笑着说:“让他去吧。”
昨晚,记者已将该小说电子档发至其邮箱,本报也将继续关注该事件的进一步发展。
《落叶归根》剧情简介:
老赵是个50多岁的农民,他南下到深圳打工。好友老王死在工地上后,他决定带老王的尸体回乡安葬。一路上,老赵把老王伪装成醉鬼、假装成急救病人、化妆成乞丐……他用一系列非常规办法,千辛万苦把老王带回故乡时,却发现故乡已变成水库,村庄都淹没在水底。此时,一段回忆涌现老赵眼前……小酒馆里,大醉的老赵向老王抱怨生活艰辛、身体衰竭,他害怕自己客死他乡。当时,老王对他说:“你要是死了,我就是背也要把你背回家乡。”
《松鸦为什么鸣叫》故事梗概:
伯纬是一个生活在大山中的普通山寨农民,年轻时因为自称读出了挂榜岩的天书而得罪村人,被族人诅咒,并与同乡王皋一起被放逐,去修险峻的公路。结果,王皋被炸死,伯纬失去了半只手掌。
王皋生前,伯纬曾对他许下“你死了我把你背回去埋掉”的承诺。为了信守这个承诺,他克服重重障碍,将王皋的尸首背回山寨,并赢得了一个家庭。
《南方周末》新闻回放:
一起出门打工的老乡病死了,为了给他的家人一个交代,湖南老汉李绍为背着尸体,上火车、赶公交,辗转千里返乡,直到在广州火车站被警察发现,这惊世骇俗的一幕,才得以终止。
(http://news.sina.com.cn/s/2005-01-13/17515536594.shtml)
近年的“剽窃”之争
●2007年2月,潘长江在春晚上的小品《将爱情进行到底》,被质疑涉嫌剽窃微型小说《网情》。
●2006年11月,作家李树型状告《墨攻》导演张之亮,停其剧本为自己所写,被张之亮剽窃。
●2005年8月,何庆魁被诉侵权。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民于景胜称,小品《卖车》、《卖拐》,电视剧《刘老根》、《马大帅》、《圣水湖畔》等多部作品的作者是他本人。
陈应松小传
祖籍江西余干,1956年生于湖北公安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出版有长篇小说《魂不守舍》、《失语的村庄》、《别让我感动》、《绝命追杀》;小说集《豹子最后的舞蹈》、《大街上的水手》、《黑艄楼》、《苍颜》;随笔集《世纪末偷想》、《在拇指上耕田》、《小镇逝水录》,诗集《梦游的歌手》等。
曾获鲁迅文学奖、全国首届环境文学奖、2004年人民文学奖、第一、二届湖北文学奖等。2001—2005连续5年进入中国小说学会的“中国小说排行榜”中篇小说十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