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楚天金报>>教育金刊>>本页
站内检索:

金灿荣:热情与静心并行
(2007-03-13 11:43:37)

荆楚网(楚天金报)记者邵娟

状元简介:

高二从理科转向文科,一年的学习竟然中了个武汉市文科状元,他就是1980年参加高考的金灿荣。曾经的孩子王,到了大学,便将热情和领导才能用到了辩论等活动中,同时又潜心做学问,致力于美国政治制度的研究,最终他成为全国知名的美国问题研究专家。

成功心得——

做一行爱一行,适应能力强。

在百度上输入“金灿荣”三个字,共有76页与之相关的内容,而“美国”二字与其联系最为紧密,“中美关系”、“中美经贸来往”、“美国政治制度”等比比皆是。金灿荣,这位从武汉走出的状元,现在已是全国知名的美国问题研究专家,同时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一年文科学习夺得状元

上世纪80年代,是被人誉为“文化复兴”的时代。高考已经如常进行,考得好,将有成为“社会栋梁”、享受国家分配工作的权利。在那个年代的学子心中,高考录取率很低,高校收费不高,通过了它意味着前程似锦,但是有限的大学资源和有限的招录名额,用“千军万马齐挤独木桥”来形容上世纪80年代的高考考生,毫不过分。

金灿荣就是其中一分子。1980年,金灿荣18岁,在武汉市三角路中学读高三。

在这之前,他当过借读生。高一时,金灿荣考入当时的重点高中———省实验中学的普通班。“现在学校的培养模式延续着往日的风格,那时,每个年级有个火箭班,集中了当年成绩最优秀的学生,那些年龄偏小成绩又不错的学生,学校就培养他们考入中科大的少年班。”

身在普通班的金灿荣,成绩中等,他开始了自我评估:文科成绩不错,作文一直是范文,对文科的兴趣大于理科。于是,高二,他决定转向学文。但当时,省实验中学没有文科班,这意味着金灿荣要转学。当年9月,金灿荣转学到三角路中学,而那时离高考仅有一年时间。

“在文科班,我如鱼得水,成绩直线上升,极受老师重视。我的决定是对的,虽然当时看起来有些冒险。”高考结束,金灿荣以447分荣登武汉市文科榜首,被复旦大学国际政治专业录取。

以后,在人生的关键几步,金灿荣总是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估,评估中,他知道适合自己的是什么,自己的志向又在何方,冷静地抛开外界的纷繁杂扰,从而有了今天的成就。

父亲影响着自己

金灿荣的父亲是名工人,所在工厂是20世纪50年代初从浙江迁到武汉来的,被人称为“下江村”。家有6个孩子,生活极为艰难,全靠母亲一人教养,父亲一心在外工作,大男子主义重,很少管家里的事。但是,父亲身上极深的责任感、做事认真的态度影响了金灿荣的一生。

1954年夏季,武汉遭遇洪水肆虐。父亲在机床上坚守了三天三夜没合眼,被评为当年的劳动模范。这让父亲得到一个学习机会,读工人夜大扫盲班。在学习上的满腔热情,让父亲自学成为一名工人工程师。

金教授笑着告诉记者,小时候,他可调皮了,是孩子王,不仅是班长,还带着一群孩子闹事。小学三年级时,受阿尔巴尼亚电影《地下游击队》的影响,他把全班同学组织到自己家,有模有样地成立了一支“地下游击队”,自己任司令。后来受到老师的批评,还撤了他的班长职务。

运动也是金灿荣的特长。当时,初中学校60米、100米的短跑记录,都是他保持的。乒乓球、篮球也是长项。“那时的小孩教育,都是粗放型的,只要每天放学回家吃饭、睡觉就行,其他时间没人管,都是自己安排,一群人玩乐。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我们学会了与人交往,好奇心和好胜心又让我们学会了一个又一个的技能。”

这样的经历,也让金灿荣对儿子采取同样的教育方式,放养。家里最多的就是书,大人们都在用实际行动不断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其他的就按孩子的兴趣自己发展。现在,金教授的儿子在北京市一所知名高中就读,成绩排名年级第一,每年都获得奖学金。金教授自豪地说:“儿子现在的阅读量已经超过了我,书中的黄金屋教会了他很多知识和道理。”

学一门爱一门

当年高考填报志愿,金灿荣想读北京大学,因为他在书中知道毛泽东在那儿做过图书管理员。但是父亲参加全国科技大会时第一次去北京,那儿的风沙让他印象深刻,觉得太荒凉,觉得还是上海好。于是,金灿荣听从父亲意见,最终被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录取。

“我是个干一行爱一行的人,适应性非常强。在复旦的4年收获很大,但是国政专业本身对我的影响很小,还是知识性的读物对我影响大。”据金灿荣介绍,大学4年,他用1/3的学习时间对付专业,其余时间都在看课外书籍,主要是中国历史和西方哲学。他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基本知识框架都是在大学时期形成的。“某种程度上来讲,我大学毕业后这么多年都是在吃老本,只是不断地修正、丰富,更复杂化、细致化,但是没有大的转变。

孩子王的性格,金灿荣到了大学也没泯灭。当时,他组织了不少社会活动,比如每周五的班级学术辩论。在复旦那4年的辩论,对金灿荣的学术成长非常关键,年轻人之间都相互不服气,为了驳倒别人,查阅大量材料,引经据典,毫不留情。大学毕业时,金灿荣非常自信,他认为自己干什么都行,从政、经商、做研究都没问题,但是趁着年轻多积累是比较明确的想法。于是,他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读硕士研究生。

读研期间,金灿荣将自己的方向确定下来,研究美国问题。潜心学习的同时,他的“孩子王”性格又一次迸发,带领同事弄了个所谓的“民主试验田”,他和另外一个同学还合写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会章程》。

中国社科院汇集了各个学界的一流学刊,是难得的做学问的地方,这里安静、时间充裕。1987年硕士毕业后,金灿荣留在美国工作。

我的发展在国内

大学同班41人,有30多人都在国外,金灿荣却选择了留在国内作研究。

1992年,金灿荣参加了美国新闻署的一个国际访问者计划,到美国去观察大选,为期一个月。第一次去美国,金灿荣并没有感到震惊,他觉得美国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在美国辉煌经济的背后,他感到,美国虽好,但是无法复制和效仿。“而且,我是个特别恋家的人,在那一个月我看望了一些同学,他们虽然衣食无忧,但是缺乏归属感和成就感,生活在一个边缘地带,于是,我肯定了自己的发展还是在国内。”

1994年回国后,金灿荣发表了第一篇有影响的专业文章《美国的政治文化分裂与政局演变》。从那以后,他开始研究美国总统大选和美国国内政治,在研究中陆续引入文化的视角。

采访快结束时,金教授谈及一点,自己这些年的知名度归于社会上的美国研究热潮。“作为一名学者,社会有需求,我们就有义务为大家解释当前世界上发生的相关事件,阐明事实的真相,使大家能够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方向。”

发表评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