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楚天金报)记者邵娟
状元提要:
1989年高考,徐浩取得理科653分的优异成绩,这一成绩为当年湖北省理科最高分、名列全国理科总分第三名。后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公派留学莫斯科动力学院,就读该校自动控制专业(本硕连读)。1996年,他以优异成绩申请到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无线通讯专业全额奖学金。2000年博士毕业后,加入世界著名的通信技术研发机构———贝尔实验室。现供职于全美最大的CDMA手机芯片公司———“高通”公司。
成功心得——
高效率地学习
年前的一个中午,记者拨通了徐浩的手机。徐浩刚吃完晚饭,正在家和1岁半的女儿玩耍。记者自报家门后,徐浩有礼貌地说:“我听姐姐说了金报的这一寻访活动,你有什么问题,现在问吧。”和寻访的曲折相比,这一次采访竟是如此的顺利。
本报开通寻访当年高考状元的热线后,第二天就有读者来电告知,自己的初中同学徐浩是1988年省理科状元,但是不知道徐浩本人联系方式,只记得他的父母都是医生。经过查找确认,徐浩为1989年省理科状元,毕业于省实验中学。记者又到中学找寻当年徐浩的班主任,得知其班主任已退休。寻访中,又有一读者来电报料,徐浩的父母和姐姐都是省人民医院的医生,可以到那问问。就这样,记者找到了徐浩的姐姐徐薇。谈及弟弟,她非常自豪,从小学到现在,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徐浩在自己专注的领域里都取得了最好的成绩,少年时萌发的去两个超级大国求学的梦想全都实现。
“状元”改变了人生轨迹
18年过去了,徐浩还清楚地记得自己的高考成绩:总分653分,数学和物理都是满分,比全国第二名仅少一分。
从小学习成绩优异,中学阶段多次获得数学和物理竞赛一等奖,是高考冲击名校的好苗子。夺得高考“状元”虽有着较大的偶然性,但凭着徐浩当时的成绩,考取清华、北大之类的名校不成问题。
徐浩告诉记者,“状元“对他的影响很大,甚至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若不是这个“状元”身份,中科大不会给他公派留学前苏联这个难得的机会;如果没有在莫斯科动力学院6年扎实的理论基础,他不会下定决心考美国一流院校,并被无线通讯专业录取;如果不是就读该专业,他就没有机会到世界知名的贝尔实验室工作,和如此多的优秀科研人员共事。
一个多小时的越洋采访,从徐浩30多年的人生经历中,记者深刻感受到“性格决定命运”这话的真谛。可以肯定的是,即使他没有获得“状元”,依靠他的禀赋和努力,他也能在其他领域取得骄人的成就,人生会同样精彩。
曾两次拒绝保送
徐浩的父母都是省人民医院的医生,父亲徐世正是该院皮肤科主任。虽然家长工作繁忙,但他们还是坚持边工作边求学,这给家庭吹进了良好的学风。晚上,父亲看医学书籍,母亲学英语,姐弟俩做作业。静谧中,徐浩感受到学习也是如此温馨。
“小升初”时,成绩优异的徐浩获得了保送当时最好的一所中学———华师一附中的资格,但他拒绝了,自信的他想自己考取。升学考试时,徐浩以0.5分之差与华师一失之交臂,他进入了第39中学。但不服输的他,很快在新的学校崭露头角,后来他又进入省实验中学。
高二时,数学成绩优异的徐浩又获得了一次保送的机会: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班看中了他。但这时的徐浩有了自己的想法,虽然喜欢数学,但是不想把自己过早的定型,他再次拒绝了保送。
1989年的高考,徐浩的估分成绩一出来,便引来众多高校招生人员游说他报考相关的院校。653分!高考成绩出来了,“生探”们一个个登门拜访。其中,中科大的一名男教师最为执著,许诺只要徐浩填报中科大,可给他留学莫斯科的名额。
家庭会议后,徐浩选择了中科大,之后便开始了自己的留学生涯。
紧张而充实的留学生涯
1989年下半年,徐浩来到莫斯科,语言成为他需要首先解决的难题。整个语言培训持续了5个月。徐浩每天花12个小时用在俄语学习上,几乎没有玩乐时间。他先花1个月集中攻克语法,每天背诵100多个单词,通过和当地人交谈来锻炼和巩固听说能力。培训结束后,徐浩已说得一口流利的俄语,扫去了大学学习的语言障碍。在莫斯科动力学院6年学习期间,每门学科,徐浩都拿到了A等的好成绩。
“我国的基础教育非常好,到了国外,在起点上我就有明显的优势,加上从小就有的自学习惯及学习效率高,因此,国外留学,我学得比较轻松。”在莫斯科,徐浩学会并喜爱上了滑雪、滑冰、网球等运动,现在,网球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大三时,徐浩便萌生了去美国求学的想法。但在当时,莫斯科没有GRE、托福的培训班,甚至连相关的考试书籍也买不到,他只能靠一本从国内带去的GRE词典自学。
在大五暑假里,他回国准备GRE和托福考试。“这又是一次集训,但是我一点也不慌,因为中学时代我打下了不错的英语基础,而且我很适应集训式的高效率学习。”暑假3个月,徐浩每天坚持学习12个小时。最后,GRE的成绩出来了,徐浩考了2200多分(满分为2400分),其中数学和分析都是满分;托福也考了600多分。凭借这两项优异的成绩,徐浩顺利申请到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的无线通讯博士学位。
30岁进入贝尔实验室
1996年,无线通讯迅速发展,手机成为新型的通讯工具。时值25岁的徐浩,本想申请弗吉尼亚理工学院自动控制专业,这样就不用跨专业学习。但是了解得知,该校最好的专业是无线通讯,并且该专业全美知名教授Gappaprit也极力说服徐浩归于门下。
于是,徐浩改换专业,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学习。经过一年“补课”,读博二年级时,导师Gappaprit、徐浩和另外一名博士生组成的研究小组,迎来了一个世界大奖———由国际电子电信学会、通讯学会颁发的“steverice”奖项。
30而立。这一年,徐浩博士毕业。因为成绩突出,他收到了贝尔实验室邀请其去面试的通知。
贝尔实验室是一个在全球享有极高声誉的研究开发机构,科学家们将科学技术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它对通信技术的研究成果为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所采用,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
面试用去一整天时间,一共经历了10轮。每一轮的面试官都是无线通讯领域的“泰斗”。
结果,凭着扎实的专业功底,徐浩成为面试者中唯一一名获聘人员。他和包括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20名科学家组成了研究小组,从事研发工作。此后3年里,由于有设备、资金的支持,他们小组在无线通讯领域取得了不少成绩:帮助国际通讯制定标准、制作第三代手机(3G)无线通讯渠道模型等等。
徐浩说,贝尔实验室的主要特点是重视长期性的科研项目,对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会很理论,很有深度。中国人一般比较谦虚谨慎,做事踏实,因此在美国很多科技行业都起到了骨干作用。
在贝尔实验室工作期间,徐浩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对方是北京人,跟他一样优秀,在美国朗讯公司工作。
2003年,由于妻子申请到斯坦福大学的硕士学位,要去另外一个州学习。徐浩便辞去贝尔实验室的工作,加入全美最大的CDMA手机芯片公司———“高通”公司,从事手机芯片设计工作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