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男生何野让篮球和音乐完美融合——篮球冠军是个萨克斯高手
本报首席记者 张欧亚 记者 宋效忠 通讯员 周爽 卢玲
结缘篮球,成为国家一级运动员
用力一跳,手指可伸到3.46米高!而标准篮框的高度,仅为3.05米。
前晚,在华中师大举行的一场师生篮球友谊赛中,一位身高1.82米的小伙子,一跃而起潇洒扣篮。他出色的弹跳力,快如脱兔的速度、巧妙的传球和出色的组织进攻能力,让观众叫好。
这名小伙叫何野,19岁,家在十堰市。2005年9月,因有篮球特长,他被特招进入华中师大文学院新闻系。此后,一直是院、校篮球队主力控球后卫,为文学院队十一次蝉联校篮球赛冠军立下大功。
4岁开始,何野就在家人带领下打篮球,7岁时就能娴熟自如地运球,当地电视台为此特给他制作了专题电视节目。上初中后,每逢寒暑假,何野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打球上。他说,“初中以后,打球成了我的一种习惯,我拿起篮球的那一瞬间,会忘记一切烦恼,尽情享受篮球带给我的快乐。”
十多年来,他取得许多骄人的成绩:十堰市中学生篮球赛第一名、湖北省中学生篮球赛第三名、湖北省青少年篮球赛第一名……高一时,他入选湖北青少年篮球队,和其他队员一起,在辽宁举行的全国青少年篮球比赛中,获得了全国季军,同年被评为国家一级运动员。
钟情乐器,成为校艺术团萨克斯手
球场上的何野生龙活虎,让人惊讶的是,他也有充满柔情的一面。他还是一名优秀的萨克斯手。
在华中师大的树林里,晚上常可听到悠扬婉转的萨克斯声。有时,有些同学好奇地去看,结果发现,吹萨克斯的人竟是篮球明星何野。
小时候,父母想让何野学习乐器,让他接受艺术的,陶。笛子、架子鼓、二胡等,他都有所涉猎,但终因不合适而放弃。
小学毕业那年暑假,父母带何野去拜访朋友。恰巧父亲的朋友是当地有名的萨克斯高手。第一次见到萨克斯,小何野显示了极大兴趣。他拿起来试吹,没想到出来的声音竟异常圆润地道,令父母亲友很吃惊。父母觉得他有这个天赋,便试着让他学萨克斯。
经过不断练习,何野的萨克斯演奏水平越来越纯熟,高一便通过萨克斯专业九级,在十堰市开始小有名气,多次在比赛中获奖。高中毕业前夕,何野在十堰市工人俱乐部,举办了个人专场萨克斯音乐会。全校2000多名师生和部分省市音乐界人士,对他的演技报以阵阵掌声。
上大学后,身为校艺术团成员的他,经常参加学校的各项演出。他说,演奏时会沉浸在悠扬的旋律里,感到格外放松。
现在,何野已经被湖北省音乐家协会管乐协会吸纳为会员,成为管乐协会中最年轻的萨克斯手。
打球与音乐,被他完美融合
希腊一位哲人说过,“体育和音乐原本是两条道上跑的车,要圆于一点很难。”但何野做到了。他说,兴趣和坚持不懈,是同时做这两件事情的基础。
“篮球和音乐,都是我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说,上学时,除了学习外,他一般每天下午要打一会球。到了晚上,他则拿出心爱的萨克斯,演绎出一段美妙的音乐。
他说,打球累了,吹一会萨克斯,松驰一下绷紧的神经。学习累了,打一会球,运动一下身体;学习、打球、吹萨克斯,成为他生命中的完美组合。
由于在打球和音乐方面的才能,他经常面对笑容和掌声。对此,他淡然一笑地告诉记者:“我不会太在意这些,只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
据了解,何野的曾祖父何恐是湖北早期青年运动领袖,兄弟6人中有3位是烈士。何恐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由陈潭秋介绍加入共产党。何恐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先后介绍伍修权、杨献珍、夏衍等入党。后因叛徒出卖,何恐壮烈牺牲。去年7月28日的《人民日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专题这样记载:何恐出生于一个开明绅士家庭。1915年,考入县立高等学堂。1917年,以优异成绩从县高等学校毕业,次年,考入湖北省外国语专门学校。喜读鲁迅著作,兼有踢足球、唱京戏等爱好,遂很快成为校内外活动家,被选为该校学生自治会总干事。1919年“五四”运动中,他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被选为学生代表团成员,向武汉当局提出正义要求,反对“二十一条”。1920年秋,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加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2年冬,由陈潭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何野出身于这样一个家庭,难免从小就受到先辈的,陶。
他的父亲说,别看他球打得漂亮,萨克斯吹得悠扬,其实这背后,有谁知道他曾流过多少汗、吃过多少苦呢?可他能坚韧不拔地追求。每年寒暑假,别的小孩可到处去玩,但他一般上午练萨克斯,下午练篮球,晚上又接着练一会萨克斯,十几年中几乎每一个节假日,他都会安排一段时间,伴着篮球,在球场上挥汗如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