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回放]
疯狂女粉丝的追星悲剧
粉丝对偶像的狂热从来都不罕见。列侬是被歌迷打死的,成龙的日本女影迷愿意为他自杀。而杨丽娟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她不仅是一个人在疯狂,她的背后还有整个家庭用溺爱作为支撑。
追星失去理智———偏执型人格所致
现在的青年人崇拜影视歌明星,跟以前人们崇拜政治偶像的行为是属于同一性质的。一般的人追星,不过就是买明星的海报,看他的电影,或者听他的歌也就罢了,狂热一些或许会去看他演唱会。
杨丽娟在十三年前,因为梦见刘德华,便迷恋上刘德华。苦追偶像13年,不愿工作,当起全职追星族。双亲宠溺女儿,为达成女儿与偶像见面心愿,不惜倾家荡产,甚至连房子也卖了,其父去年为了让女儿筹措赴港旅费,甚至要“卖肾”为她圆梦,后来只因不合用而作罢。在父亲死后,杨丽娟仍然喃喃自语说:“爸爸死了,但是华仔应该要见我,为我签名,否则父亲死不瞑目吧!”可见她痴恋刘德华之心仍不变。而这是一般常人所做不到的。
从报道中看,杨丽娟有偏执型人格基础,很有可能就是患的偏执性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又称妄想性障碍,是一种以系统妄想为突出临床表现的精神性障碍。而她表现出来最大的问题,是一种非现实性的单相思。她还有个更严重的问题,体现的是作为人的社会功能的减退,13年来她没有正常的社会交往活动,从这个角度来讲,她的举动已经完全超出正常人的行为范畴,以至于父亲为了让他追星而卖肾,甚至她丧失了正常的亲情,父亲死后也不领取遗体,甚至于还不满足,见到了刘德华,还想单独会面。这已经是完全失去理智了。
杨丽娟的追星行为已经暴露出她在心理上一定的缺陷。她不惜一切代价,只为圆她的追星梦,这种做法在很多常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她需要马上接受系统的心理和医药治疗,而不是靠见刘德华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从精神科的角度来讲,实际上整个家庭都需要帮助。现在,如果要防止她和她妈妈做出过激的行为,就要做“自杀干预”,防止她们再走极端,她和她母亲现在极需接受心理辅导,社会应该帮助她们,包括身体和心理上同步治疗。
父亲卖肾助女追星———罕见的溺爱和纵容
为了满足女儿的追星需求,杨父倾家荡产,连性命都搭上了。对于杨丽娟及其家人的过激行为,是由于其性格过于偏执,和其成长的家庭环境以及家族遗传共同作用所致。在杨丽娟树立了极不现实的目标的情况下,她的父母非但没有予以正确引导,还全力支持,而13年的努力和极高的期待值,最终与现实的极大反差,令其难以承受,才导致了这一系列的过激行为。
逼死杨父的不是别人,而是他对女儿的溺爱和纵容。为了支持已28岁仍沉浸于追星梦中的杨丽娟,已年过古稀的他不仅卖掉房子,倾家荡产,而且还曾经想通过卖肾一圆女儿的追星梦。这样的家长能说是理性的吗?是真正对自己的孩子负责吗?可悲的是,他对女儿的溺爱却没能换回女儿的觉醒,他自杀以后,杨丽娟甚至不愿意去看父亲的尸体,心里想的仍然是要见到刘德华。
正是杨丽娟的疯狂和执迷不悟逼死了自己的老父亲。作为家长,杨父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从一开始就没有用正确的方法帮女儿解决问题,而是一味地满足女儿在常人看来的无理要求,这样才造成了今天的悲剧。他选择死亡,其实是被自己和女儿逼的。目前他没有退路,女儿依然执迷不悟,他只能用死来解脱。养不教,父之过。为了女儿的迷恋而卖肾甚至自杀,有这样痴迷的父母,女儿的疯狂行为似乎也有可以追溯的缘由了。
偶像崇拜需要引导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特指由于“光环效应”而形成夸大的社会印象和盲目的心理倾向,把个人喜好的人物看得完美无缺,从而导致高度认同、崇尚并伴有情感依恋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行为。这种现象在青少年身上尤为明显,是一种特殊群体中的正常现象。偶像崇拜或者追星是人们对美的一种欣赏,是青少年寻求自我道路上的普遍现象。西方人大多崇拜科学家,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知名科学家的雕塑,或者能看到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街道。
只是现在的“明星打造工程”中,有意识地宣传娱乐明星脱离大众的生活方式,使得很多年轻人对他们进行盲目模仿。娱乐新闻只是供人们在休闲时的一种放松,而很多年轻人却将对美的欣赏与模仿没有区别开来,错误地迷恋明星。另一方面,它体现出了应试教育的一些缺失,有些学生的成绩不够理想,他们需要通过其他渠道来满足自己被欣赏的心理需要,于是他们选择与影星合影等方式,这也是他们追星的原因。
追星是人们对美的追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偶像,每个时代也都有自己的偶像。但不要过分痴迷其中,将自己对美的欣赏与模仿掺杂在一起。艺术源于生活但不等同于生活。因此,建议大家可以多追几个“星”而不要只追一个。娱乐明星我们可以追,我们也可以再选择一位科学家,同时我们的父母也可以成为我们崇拜的偶像。有关专家建议,将追星的方向多元化,而不是固定在一个点上。要将明星的舞台形象与现实生活区分开来,舞台上的明星是完美的,人见人爱的,但现实中没有荧幕上那样完美的人。追星只是生活的调味品,我们不应该将它变为主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