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湖北>>文娱>>本页
站内检索:

金庸被炮轰不懂成语 通过博客与人博弈
(2007-04-06 07:56:48)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记者戎钰

2006年,北大硕士步非烟放言要“革掉金庸们的武侠命”,引发一场网络论战,金庸只是低调地回应“写小说不能全靠想象”,轻描淡写地将风波化解。虽然此后针对金庸的批评声一直不绝于耳,但金老先生从来不作正面回应。不过最近,老先生终于坐不住了,首次通过博客跟人在网上展开了博弈。

金庸根本就不懂成语

3月12日,人称“愤怒斗士”的《北京文学》杂志编辑萧夏林在博客上发文痛斥金庸“不是一个作家”,行文大胆,言辞激烈。

萧夏林炮轰金庸,导火线是去年在台湾岛内闹得沸沸扬扬的“罄竹难书”事件。台湾当局领导人陈水扁在出席一个环保志愿者活动时说,台湾义工的贡献“罄竹难书”,此言一出舆论大哗,台湾当局“教育部长”杜正胜解释说,“罄竹难书”不是贬义词,因为“罄是用尽,竹是竹片”,“罄竹难书”就是“事情多到连纸张都写不完”。

后来有记者向金庸问起这件事,金庸表示:“杜先生是我很佩服的学者,他讲的话我很赞同”,他还说,用成语有时候陈腔滥调,没有创新。

萧夏林则认为,将“罄竹难书”解释为“事情多到连纸张都写不完”根本就讲不通,金庸说“很赞同”完全不顾逻辑,属于典型的没有是非,根本就不懂成语。他进而炮轰金庸“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金庸急了:

为了“金迷”必须回应

3月28日,金庸终于不再沉默,在博客上发表《回萧夏林先生兼提关于成语诸事的一些拙见》一文,正式与萧夏林在网上展开辩论。

金庸首先提起了一件往事:“前些年王朔先生就曾经批评过我,一个在浙江大学的同事便要我写篇文章回敬,他还给我说鲁迅讲过的一个小故事,大概是这样的:鲁迅的乡里有个阔佬儿的故事吗?那阔佬儿很高贵,以至于谁跟他说一句话都感荣耀,一个穷酸乞丐一天对人们炫耀‘阔佬儿跟我说话了,阔佬儿对我说——滚出去!’我不是阔佬儿,王朔先生也不是乞丐,所以我只是沉默。”

接着,金庸谈起了萧夏林:“萧先生虽然一向没有王朔先生那般张扬,然而萧先生却往往是‘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大意为:看上去好像温柔的女子,一受攻击,立刻便如受到威胁的猛虎那样,作出迅速强烈的反应——编者注)……我想应该说些什么了,不为别的,只为自始至终都很喜欢我的那些自称‘金迷’的孩子们,以至于不让他们对我失望,仅此而已。”

金庸并没有直接回应“罄竹难书”该如何理解的问题,只是重复了自己的观点,依旧认为“用成语有时候陈腔滥调,不过有时候也有好处”。针对萧夏林批评自己不懂成语,金庸举例为自己辩解,他说:“有人就建议把‘笑傲江湖’、‘华山论剑’、‘铁血丹心’收入成语词典,可是即使这些词没有被收录进词典,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依旧在使用。”(“可是”疑多用了一次,金庸原文如此——编者注)

网事连线

萧夏林,1990年毕业于曲阜师大中文系,曾在《中华读书报》《中国经济时报》等新闻单位工作,现为《北京文学》杂志社编辑,经常发表激进言论批评各路名人学者。昨日,记者就这篇引起争议的博文采访了萧夏林。

“炮兵”萧夏林:金庸是打肿脸充胖子

记者:您那篇批评金庸的文章里使用了大量非常激进的词汇,感觉您已经愤怒到极点。

萧夏林:的确。金庸就是一个爱作秀的投机商人,根本和文化文学无关,他写的那些散文根本让人看不下去。他所谓的“江湖地位”,都是靠电视剧给炒起来的,文学只是他的“托儿”。他写那些武侠小说,就是帮老百姓做白日梦,帮他们实现幻想,没有任何内涵,把他捧得那么高,简直就是悲剧。

记者:您文章中说,金庸提倡不用成语是因为他自己不懂成语?

萧夏林:是的。他为什么说不要用成语,两个原因:第一,他不懂怎么用。我说了,他是个没有真学问的人,他的散文毫无张力和美感,没有文学色彩。第二,他是打肿脸充胖子,装大师,模仿鲁迅、胡适写白话文。

记者:网上有很多“金迷”对你的文章表示愤慨,说您是借名人炒作自己。

萧夏林:我不跟他们一般见识。

记者:您文章中多处用“超级骗子”、“文盲”来形容金庸,不怕给自己惹麻烦吗?

萧夏林:不怕,我是一个批评家,批评人就是我的事业。我看到让我愤怒的事就要说出来,人不能连愤怒的权力都没有啊。


发表评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