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楚天金报>>冰点焦点>>本页
站内检索:

探访黄陂“打洋工”镇(图)
(2007-04-08 07:22:08)

荆楚网消息(楚天金报)(记者 海冰 张文龙 实习生 孙超 通讯员 胡沛 方国新)千百年来,黄陂人喜欢走南闯北,能够养活人的地方,他们就会扎下根来。所以,黄陂人总是自豪地说:“无陂不成镇!”近年来,黄陂人越走越远,甚至漂洋过海,譬如李家集镇,出国劳务多达3000余人次。

在以色列打工下班后,盛秀东和工友自己做饭吃。

到遥远而陌生的国外打工,对大多数人仍是个梦想。是什么吸引着这些农民走出国门?他们会冒着什么样的风险?他们如何面对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困难?他们有着怎样的酸甜苦辣?他们的经历对剩余劳动力转移又有什么经验、教训?

    打工5年,赚了40多万元———“老外从没拖欠工资”

2001年7月的一天,以色列一个叫拉马里的小镇上,人们惊奇地发现,小镇边一大片正待开发的工地上,突然冒出了100多名中国劳工。“你们从哪里来?”有人用中国话问。“武汉黄陂。”一名男子回答。

这名男子叫秦志文,黄陂李家集镇方安集村人。去以色列前,他在家乡做小商品批发生意。这年6月,他经过村口时,偶然看到村支部贴在墙上的招工信息:武汉建工集团海外部招工,前往以色列从事建筑行业。

“听说到国外打工,赚的钱是在国内打工的好几倍,要不,我去试试?”秦志文把这个信息告诉了妻子。当听说要交3万元劳务费后,妻子犹豫了:“咱们积蓄不多,万一去了干不成,怎么办?”“万一干不成,就当是去国外见见世面吧。钱丢了,咱们再挣呗。”就这样,秦志文将做生意多年的积蓄拿了出来,又向亲友借了些钱,凑足3万元去报了名。

休息时,秦志文(右)和工友到地中海游玩。

方安集村是著名的“打洋工村”。

经过考试和培训,他和50多名老乡,跟随福建劳工一起,搭上了前往以色列的飞机。

他们被安置在距工地10多分钟车程的路斗(地名)居住。初来乍到,家具不齐备,他们只能吃大锅饭,有时也会跟着外国劳工一起吃吃西餐。不少人根本吃不惯西餐,怎么办?经当地人的指点,他们发现,以色列人搬家时,如果有用不上的物品,都会整理好放在显眼的位置,谁需要都可以去捡。

于是,秦志文和工友们一起,从以色列人家门前捡来电饭煲、炒锅、煤气灶等,开始自己做饭吃。最令他们开心的是,有一回竟然捡回一台旧电视机。

从此,看电视成了大家工作之余主要的娱乐。在以色列,他们可以接收到国内所有卫星电视台的节目。当然,中央台和湖北台还是他们最爱看的。“湖北台的新闻我们常看,通过这些新闻,可以了解到家乡的变化。”秦志文告诉记者。

去年9月,秦志文的劳务合同到期,回到了阔别5年多的家乡。他用赚来的40余万元钱在街道边买了一栋房子,又做起了小生意。

回忆打洋工生涯,50岁的秦志文深有感触地说,外国人从来不拖欠工资。

他刚到以色列时,月工资为750美元左右。2003年,以色列整顿了劳动力市场,规定工人每天工作9小时,9小时外算加班,工资按正常工资的120%—150%计算。工人的最低工资为每小时20谢克(以色列货币单位,1谢克约合2元人民币)。“每个月的9日、10日是发工资的日子。这两天,用工方都会安排专车,把我们拉到银行,查询当月工资,从没拖欠过。”

秦志文说:“以后有机会,我还想到国外转转。”

同在一座山,父子难相见———“平平安安就好!”

李家集镇方安集村的方河连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家务农。他自学过电工知识,在街上开了个家电维修店,一干10多年。2002年9月,方河连凭着过硬的电工知识,前往马来西亚,在一座大山上负责伐木公司机械的电路维护。

2004年,两年劳务合同到期后,方河连返回家乡。2006年4月,50岁的方河连再次奔赴马来西亚,继续在伐木公司做电工。

方河连在马来西亚工作的时候,他的大儿子方继明高中毕业后,也于2003年9月去了马来西亚,在伐木公司做车工,父子在同一座大山上。因父子俩工作的山特大,被划分为A、B、C、D、E、F等工作区,父子俩又分属相距较远的工作区,平时很少相见。直到去年春节,父子俩终于聚在一起,在异国他乡过了个团圆年。

今年3月底,记者在李家集镇见到了方河连的妻子,她正和几名妇女坐在自家楼前闲聊。她刚烫了个时髦的卷发,在同龄人中很是出彩。

方妻告诉记者,马来西亚有很多居民懂汉语,方河连父子操着一口黄陂普通话,在交流上没啥障碍。工作也不是太辛苦,吃住由公司全包,伙食跟国内差别不大。公司还为员工买了保险,并一年报销一次单程返乡机票,这些都让她感到满意。

但令方妻深感遗憾的是,跟老公和儿子联络不太方便。她说,虽然用电话卡在城里公用电话亭打国际长途很便宜,但老公和儿子平时都在大山深处,很少去城里,一个月难得接到他们的一个电话。后来,丈夫的住处装了卫星电话,高兴地拨通了她的手机,但效果不太清晰,讲了半天,她也没听清楚几句。

如今,她只好在心中默默祈祷,远在异国他乡挣钱的丈夫和儿子,平平安安就好!

跟当地人学说希伯来语———“中国人,聪明!”

2001年9月,李家集镇朱铺村的盛秀东和30多名老乡,在分别交纳了6.5万元劳务费后,乘机来到了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

这并不是盛秀东第一次出国打工。早在1996年,他就跟随云南铁路总公司前往老挝打工。当时,老挝郎不拉邦正建设一个国际援建的大型桥梁。他干了一年多就回国了,“主要是生活不方便,工资水平也不高,大概只比国内高一倍左右。”

刚到特拉维夫,因语言不通,他们的生活很单调,也很苦闷,就跟以色列人学说希伯来语。一年后,他们已基本学会了简单的日常用语,开始和当地人交往。

由于电话费很便宜,他给家人打电话,经常一聊几个钟头。见此,当地人都会笑着说:“你又想家了。”一次,他正在外面打电话,一名30多岁的男子走了过来:“工作不工作?”盛秀东忙说:“工作啊。”“那就到我家去吧。”盛秀东跟着男子来到他家,为他家做清洁,并给花草浇水施肥。交谈中,盛秀东得知对方叫艾利斯(音),曾到过中国北京、上海等地,一直在做靠椅生意。艾利斯还拿出在中国的留影给盛秀东看。两人从此成了好朋友。“去年12月,我回国前,他还特意开车送我到机场,并希望我以后有机会再去以色列。”盛秀东说。

在以色列打工,盛秀东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经常发生爆炸。距离住所100多米远的地方,有一家犹太人餐馆,去年曾发生两次爆炸。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曾提醒他们到犹太人聚集的场所要谨慎,因此他们从未在该餐馆吃过饭。

因是搞建筑出身,盛秀东非常留意以色列的建筑。他说,以色列人对建筑物非常认真,房屋基本全是钢筋混凝土现场浇灌,墙壁和楼板都很厚,但他们对内部装修很随意,十分简单,却又不失典雅。

盛秀东还颇自豪地说,中国工人熟悉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在技术上能举一反三,经常被当地同行称赞“中国人,聪明!”也正因此,和其他国家的劳工相比,中国工人干的活相对轻巧些,走到哪个工地都受欢迎。

三姐妹接力出国———“适应不了也得适应”

2002年8月3日,方安集村的方萍丽和8名老乡踏上了前往约旦打工的路途,此前,她最远只去过汉口。2天后,她们顺利抵达约旦首府安曼。

仅休息了一天,她们就正式上班了。让她惊喜的是,她所在的服装厂,除了约旦人外,还招有200多名江西、河南、湖北等地的中国劳工,这让不会任何外语的她,长长舒了口气。

约旦全境大部分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干旱炎热,年降水量仅50毫米。方萍丽一时难以适应,总抱着水杯喝个不停,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逐渐习惯。

打工的日子过得算是比较轻松,合同期很快结束。2004年9月,回国前核对工资时,方萍丽发现自己两年共挣了相当于人民币10万余元,除去1.6万元劳务费和日常开销,她攒了六七万元。

回家后,方萍丽结了婚,并替买面包车跑业务的弟弟还清了外债。如今,她安心在家中带孩子,不过她说,“孩子大了,说不准我还会出去找事干。”

方水萍是方家的三女儿,可能是见二姐出去一趟收益不错,她和大姐也要出国打工。3月22日,是方水萍和大姐出国前的最后一天。因所有手续都已齐备,她满脸欢笑地接受了记者采访。

方水萍今年27岁,她初中毕业后就去深圳打工,在模具厂干了五年,2003年回到家乡。去年10月,她看了村里张贴的招工通知,参加了政府举办的推介会后,准备去日本打工。她接受了两次面试,从五六十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一下签了三年合同。

方水萍得意地说,第二次面试由日本招工方亲自出面,她跟主试人员进行了一番简单的“聊天”后,就被录取了。

“去日本的目的是什么?”

“赚钱,养家糊口。”

“你的小孩只有1岁,你放不放得下?”

“婆婆带得比我好!”

“去了日本能否适应?”

“我在外打工多年,肯定没问题。”

之后,方水萍参加了黄陂外贸局组织的三个月的培训,学会了一些常用日语。她告诉记者,日本人喜欢用紫苏叶卷生鱼片,然后蘸着调料吃,因此,日本每年都会需求大量的紫苏叶。而她去日本的工作是,进大棚摘紫苏叶,按大小叶子归类、打包。

方水萍笑呵呵地说:“就算去了适应不了,也得适应!工作可能不会轻松,但钱估计会拿得多些。”

轻信老乡———86名劳工踏上伤心之旅

与成功从国外打工归来的村民相比,出国被骗的村民面对记者采访遮遮掩掩。“又不是什么好事,有什么好说的。”不少人这样回答记者的提问。无奈,记者侧面采访了多名家属。从他们支离破碎的叙述中,终于得以还原一次国外打工被骗的经历。

2003年8月份,一个出国打工的信息从方安某粮油厂传出。该厂老板方某声称,自己手上有中国港湾建设(集团)总公司中东分公司赴科威特打工的名额。虽然没有张贴招工信息,可这个消息仍像一阵风一样,很快传遍了方安。

短短几个月内,100多名村民悄悄找到方某报了名。他们几乎每个人都向方某交纳了2万元左右的费用,换回方某“月收入超过5000元”的承诺和一张收据。

次年2月,第一批30名村民,从天河机场前往科威特。抵达科威特后,他们在工地上辛苦劳作3个多月,可期望的高工资却没有拿到。更让他们气愤的是,他们后来还得知,这个工程根本就没收取任何报名费和中介费。

一个多月过去了,又有56人陆续从家乡来到科威特。可在辛苦地工作一个月后,他们也非常失望。

随后,中国驻科使馆及工程分包商、中国港湾建设中东分公司负责人均出面调解,最后终将受骗民工送回了国。

5年输送3000余人次———“打洋工”经济渐成规模

据介绍,黄陂区40万农村劳动力中,半数以上长期在务工,外出务工人员寄回的资金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2%左右,打工经济成为黄陂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

而李家集镇有53个村,约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8.8万人,人均耕地不足一亩。该镇副镇长邱凤武介绍,全镇现有2.2万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从2001年起至去年,该镇到以色列、约旦、马来西亚、沙特、日本等国务工的农民,多达3000余人次,主要从事建筑、塑料、医药包装、畜禽加工、水产加工、裁缝等行业。

目前,李家集镇的出国打工经济已形成规范。由镇政府出面,为出国务工人员推荐合法、可靠的中介机构,做好信息交流、互换,再根据他国劳动力需求相应输送劳力;举办多次大型讲座,讲解出国务工需注意事项。

有关业内人士认为,出国务工常常被大家所忽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受高额手续费制约,出国务工人员需向中介公司缴纳一定的劳务费,这笔费用动辄上万元,甚至数万元。其次,很多人的观念没转变过来,他们宁愿去南方、去沿海挤抢一份工作,也没有出国打工的意识。此外,在一些人的观念里,出国打工堪与风险画等号。

近年来,确有数起“打洋工”被骗的事例被媒体披露。对此,业内人士认为,通过合法、可靠的中介机构出国,是一个有效的规避风险的办法。毕竟,海外就业是缓解目前就业压力、增加收入的途径之一。

有专家建议,政府部门应加强引导,譬如,加强中介市场的管理,为出国务工人员提供良好、可靠的中介机构,并全程跟踪。此外,在四川、河南等省市,出国打工者会由政府担保向银行申请小额贷款,用以缴纳前期的手续费,可以借鉴。

发表评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