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湖北>>人物>>本页
站内检索:

年轻帅才“三把火”——天兴洲指挥部指挥长胡汉舟素描
(2007-04-10 07:51:59) 荆楚网-湖北日报

技术人员说,胡汉舟“点子特别多”;工人们说,胡指挥长在工程质量上严苛无比,生活中却和蔼可亲。

我们脑海中原本刻画着一位不苟言笑的工程“一把手”。然而,走近38岁的胡汉舟,却眼见俨然一年轻帅才。

去年,经过慎重决策,天兴洲大桥工期缩短半年。这对于一向按进度稳扎稳打的桥梁工程建设来说,无疑是一个大难题。

时间从哪里抢?传统钢桁梁安装都是等塔施工全部结束后,再用吊机把一根根杆件吊到桥面梁端,工人一个个螺栓地拧,一点点地焊。“能不能在这几个工序上挤时间?比方说,把钢梁提前在工厂里化零为整,在桥上整体拼装,或是一边做塔一边架梁?”一次例会上,胡汉舟一席话,让在座的技术人员、外方监理一下子呆住了。“这个方案挑战性太大,值不值得冒这个险?”法国监理提出疑问。

在国外,如此特大规模的公铁两用桥,8年工期都算正常,而中国建设者要缩短为4年,其中每一步技术革新,都是一次世界级的挑战。

提出设想的胡汉舟,实施时却如履薄冰。他带领研究小组谨慎地拿出数据,证明其可行性。半年没日没夜的科技攻关后,一项新工艺诞生了!当巍巍塔座还在滔滔江水中一点点长高时,位于九江和山海关的两座桥梁制造工厂里,一批批散件钢梁正由一根根杆件开始,轰隆隆地“拼积木”。钢梁组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开创了钢桁梁节段安装的先河。“我们做具体工作还好说,胡指挥长肩上的压力可不轻。”指挥部副总工程师潘东发深有感慨。

攻克最大直径钻孔桩、打造最大体积的混凝土承台、建造世界规模最大的桥塔……一个个技术难题的提出和攻克,凝结着胡汉舟和全体科技人员的心血。

来到天兴洲大桥主桥3号墩施工现场,临时基础班班长桂小明正带着一群工人满地捡钉子。“刚才工人拆模板,不小心把钉子撒在了地上,挨了胡指挥长一顿训。”

说到胡汉舟,3号墩墩长陈长柏更是感慨良多:“上星期我们爬模上有个脚大的洞忘了补好,被胡指挥长看到。虽然被罚款1000元,但心里还是真服。”“我这人,是有点儿牛脾气!”胡汉舟坦言。天兴洲大桥是世界首座公铁两用四线铁路特大桥,一钉一铆都不可小视。“一根钉子可能会扎破汽车轮胎;一个小洞可能会掉下工具砸伤人,这么大的工程,安全责任大如天呀!”

从传统的画进度图式工程项目管理到运用先进Project工程管理软件,从粗放的工序流程到严格的“工序流程管理卡”和“工艺施工标准卡”双卡管理,胡汉舟在项目施工管理上精益求精,大胆引进一系列新理念、新方法,确保了已完工程合格率和优良率均达百分之百。

“你可能觉得我们搞土木工程出身的都是灰头土脸,只知道埋头苦干。其实,我们现在也要通过我们建造的桥梁,向世界展现新形象和新的桥文化了!”胡汉舟像是看穿了记者心中的疑惑。

关于桥的外观质量控制,最早定下的是采用传统的外加剂。然而,在操作中发现,尽管强度不受影响,表面却有些色差和麻点。

有人说,不要紧,结实就行。但胡汉舟不同意。天兴洲大桥的目标是世界一流,外观当然要美。经技术人员多次试验,对混凝土外加剂进行调整,使得桥表面色泽均匀,色调明亮。

穿过“鲁班路”,一拐就进了“詹天佑路”。桥文化在工地上随处可见。工地上的5条路,分别以鲁班、詹天佑、茅以升、李春、西林这5位建筑名师、桥梁专家命名。指挥部办公室前的小广场上建成了桥梁文化墙,可容纳百余人的会议室几乎隔段时间就会召集工人和当地农民工进行技术培训。

胡汉舟的桥文化理念,更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上。在长江上施工,各类弃碴如何处理?泥浆、污水如何排放?在工程预算上斤斤计较的他,大笔一挥,80万的泥浆分离器引进来了,仅泥浆外运就耗资280万元,整个环保方面的投资共计1079万元。

他的办公室里,摆放着各类管理书籍。据说,他正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攻读管理学博士。“繁重的工作压力下,看看管理书籍,汲取一些新思想,也是一种放松。”胡汉舟说。(记者梁晓莹通讯员李航)

发表评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