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专题>>2007>>富士康>>湖北崛起>>本页
站内检索:
“18”如何变“1”——“武烟现象”解析之一
(2005-11-01 07:02:27)

湖北日报记者熊家余 杨伟鸣 通讯员严育新

短短3年,武烟让人刮目相看。2002年,武烟生产规模为55万箱,去年达到224.5万箱;2002年利税总额为22.2亿元,去年增至43亿元,今年将超过50亿元;2002年利润总额为2.7亿元,去年增至8.5亿元,今年将超过10亿元。

武烟主导产品红金龙,2002年销售10万箱,去年增至52万箱,今年将超过100万箱,增幅连续21个月居同行业第一。

有人说,武烟是一匹“黑马”;有人说,武烟创造了一个奇迹。

更多的人却在探寻,它给湖北经济提供了怎样的路径?

坚定不移,看准了就要抓到底

10月8日,省政府办公厅三楼大会议室。

武汉市政府、恩施州政府、省烟草专卖局、省中烟公司负责人在武烟与清江烟厂联合重组协议上签字完毕,会场掌声骤起,许多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这是一个让湖北烟草界难以忘怀的日子。至此,全省18家烟厂终于整合为武烟1家,卷烟工业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目标基本实现。

“这其中的艰难,完全可以写一本书。”从汉江防汛一线匆匆赶回的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周坚卫感慨万千。

的确,烟草业的整合是一条披荆斩棘的艰难之旅。

在全国烟草行业中,湖北有“两烟大省”之称,即烟叶产量高、卷烟计划指标多。但由于资源的配置过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上世纪末,全省烟厂18家,品牌200多个。武烟在全国36家重点卷烟企业中的排名跌至10名之外,其他烟厂大都举步维艰。

进入新世纪,国内烟草业重组风起云涌,群雄并起;国外烟草大鳄虎视眈眈。湖北卷烟企业欲谋一席之地,唯有整合。

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最简单的道理恰恰最难于为实践所接受。一提整合,马上就会有算不清的账、绕不尽的圈、补不了的窟窿、扯不完的皮。

软磨硬抗者有之,相互串通者有之;有的到上面“搬兵”,有的在下面“点火”……“要站在全省卷烟工业不被打垮的高度,站在财政不被拖垮的高度,加大卷烟工业企业结构调整力度,要用强有力的政治推动和有效的经济手段,加快卷烟工业调整。”省委书记俞正声高瞻远瞩。

“举全省之力支持武烟集团兼并重组省内烟草企业,使其尽快成为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知名品牌的卷烟企业。”省长罗清泉态度鲜明。

看准了的路,无论有多少艰难险阻,也要往前走。省委、省政府以坚定不移的态度、扎实稳健的步伐,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推动烟草企业走向整合之途。

循序渐进,从小括号到中括号

全省18家烟厂,点多面广,情况千差万别,怎么整合到一起呢?

一刀切,全部“休克”,然后重新“洗牌”,当然是痛快淋漓,但可能是欲速而不达。

我省烟草业整合,走了一条颇具特色的道路,用省中烟公司改革发展部副部长马鹏程的话说:“从小括号到中括号,逐次合并同类项。”

市州是小括号,全省是中括号。1997年,因长阳烟厂一直亏损,宜昌市决定将其关停,这是我省首家关停的小烟厂。1998年,宜昌市在三峡烟厂和当阳烟厂合并的基础上,成立三峡烟草公司。这样,在宜昌市,小括号内的同类项便合并完毕。

2001年,襄樊烟厂和枣阳烟厂整合。襄樊市的小括号画上了句号。同样的情况在恩施上演。2001年,恩施、咸丰、建始烟厂关停;2002年,来凤和利川两家烟厂联合重组为清江烟厂;2004年,巴东烟厂关停。恩施州的6家烟厂实现了“6变1”。

在此期间,小括号和中括号之间的“算术”也在交叉进行。2000年,在省政府的指导下,武烟与三峡烟草公司联合重组,首开中括号合并之先河。

随后,江陵烟厂、大悟烟厂、郧阳烟厂顺利关停,广水烟厂、红安烟厂并入武烟。

从小括号到中括号,从“18变3”到“3变1”,我省烟草业整合走的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

总结这段历程,副省长任世茂说,“产业整合,既要有坚强的决心,又要按经济规律办事,有序操作,化繁为简,才能减少阻力,快速推进。”

利益兼顾,建立共担共享的新机制

地方为什么作梗小烟厂合并,归根到底是利益的牵制。

一家小烟厂,在全国根本挂不上号,在全省也许排不上位,但对一个县、一个地区,却是财政的支柱,也是一些开销得以维持的“小金库”。因此,凡有小烟厂的地方,便有“烟财政”之说。我省的小烟厂大都建在老少边穷地区,本身就是作为扶贫项目上马的。这些地方大多靠“烟财政”吃饭。作为地方领导,谁都知道,搞一个项目不容易,特别是像烟厂这样的财源项目,如果败在自己手上,要担千古骂名。

省委、省政府深知其中的难处,在推进整合的过程中,坚持利益兼顾的原则,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

省委副书记、时任武汉市委书记陈训秋表示,武汉作为全省的龙头,甘愿为烟草工业调整付出“改革成本”,胸怀大度,有情操作,确保被关停企业地方的合法既得利益。

实际操作中,实行一厂一策。对10万箱以下的关停小烟厂,以关停前3年最高年份的既得利益为基数,以划税的形式统一划转。红安、广水、三峡烟草公司,以重组前3年中最高年份的既得利益为基数,按每年增长3%的速度增长,3年封顶。清江、襄樊两家烟厂,以同样的标准核定基数,与武烟集团的利税增长幅度“同增同减”。

这样,烟厂所在地的合法利益得到有效保护,同时也肩负净化市场、帮助武烟做大做强的责任。

18个利益主体变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发展替代产业,为职工创造再就业的机会

1997年,全省18家烟厂共有员工2.2万多人。企业关停重组,人往哪里去呢?

烟厂大都是当地最好的企业,职工福利令人羡慕。转眼间,这么一个“金饭碗”忽然消失了,职工的确难以接受。

改革伴随着剧烈的阵痛。一时间,上访的、静坐的、闹事的,一拨接一拨。闹得凶时,几百人把省烟草专卖局围了几天几夜。

道理讲清了,政策落实了,职工是通情达理的。几年来,一批批卷烟工人走出烟厂。

职工作出了牺牲,但不能把他们简单地推向社会。一个新的思路应运而生:大力发展替代产业,为职工创造再就业的机会。

按照这条思路,两座彩色印刷厂分别在大悟和广水建设投产,由武烟按能力配置一定印务量。在江陵投资建立骏马纸业,武烟优先使用其产品。在巴东,无偿投资1000万元与雨润集团联合办起屠宰厂。在恩施,由武烟投资再上一条烟叶烤厂。

一个个新项目,给地方带来新的财源,也给下岗职工带来新的就业机会。目前,全省烟草工业从业人员已减至1.1万人,人均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

【相关报道】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