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7新闻前哨>>4月>>本页
站内检索:
风规自远 余事成家……………………………………吴三敏(84)
(2007-04-16 09:11:05)

——记从新闻界走出来的书法家张家厚

吴三敏(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430077)

张家厚曾任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高级编辑多年,采写、编辑过许多新闻精品,策划组织过不少重大报道,获“湖北名编辑提名奖”。

在湖北省书法界,张家厚还是一位颇有名气的书法家。他持躬中正,为人谦和,举止儒雅,有君子之风。且雅好良多,打太极,操乐器,喜国画,工书法。经半世之磨砺,其书艺渐入佳境,真、行、隶、篆、草,无不通达,尤精于行草,神韵飞扬,自成一家。多次参加省与全国性书画展并获奖,多幅作品展览于中国美术馆,刊发于省市级和全国性多家报刊,并被中国书协和多处碑林收藏。其作品与传记收入《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新闻年鉴》、《中国新闻界人物》等权威性典籍。这位从新闻界脱颖而出的书法家所取得的成就,展示了新闻人业外的风采。

张家厚的书画作品,多署“雨湖”之名。据说这是因他居东湖之滨,常于雨中漫步东湖,寻章觅句而取的斋名。

令人眼界大开的是去年记者节前举办的张家厚书画展。时值初秋,东湖之滨,暑热未散,菊桂初绽,观者如流。只见展馆上下三楼满壁书画,次第展开,蔚为大观,皆为积数十年之精品。“书存金石气,室有蕙兰香。”后学者或凝神良久;或频频拍摄。省内知名书法家,如孙方、谷有荃、钟鸣天、雷万春、胡文昌、饶兴成、戴浩书、张葆华、杨祖武、刘耀西等老先生,也品味再三,议论风发,或称其有“三新”,即有新拓展,新创意,新境界;或称其“杂而有精,精中带杂。”议论声中,有一老叟十分惹人注目。只见他拄着手杖,指点划,评得失,逐幅看去。他当场给张家厚送上一幅贺字:“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毫端”,引来一片叫好之声。这位老叟就是93岁高龄的湖北省书法界泰斗陈义经先生。

然也有人久览而未语,此人便是享誉书坛的书法家兼书法理论家陈方既先生。有人悄然问他对雨湖先生作品的看法,陈老轻声冒了一句:“省里无人写得出!”

观书展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此才显现出书法美的魅力。有美才有赏析者的议论,有议论才能激励美的创造。作为毕生追求书艺至美境界的雨湖先生,从这议论中寻觅到了更多的知音与同道。“不与雨点论长短,只纳雨点逐波澜”,雨湖胸襟之谓也。

张家厚是从寒门闯出来的书法家。他出生于湖北京山农村,其父仅自学过一点文化,母亲目不识丁,生育子女六人,家厚为长子。家大口阔,艰难度日。家厚至今难忘的是上村小的第一天。当时每位学童都要从家里拿板凳来念书,老师提着毛笔蘸着红漆在板凳上写下学生的名字。看到老师挥洒自如,工整有力的毛笔字,家厚感到了一种神奇魅力,矇眬中萌发了学写字的念头。

江汉平原的农村,过年有写春联的习俗。每逢春节,儿时的家厚看着长辈写对联总是如痴如醉。扎根于民间的中华文明与文化就这样默默地流进了后学者的心田。写字画画成了少年家厚的最大爱好。缺钱买纸墨,就拿着石灰与壁泥在墙板上涂鸦,更省事的是拿着树枝在河滩上练字。绕村而过的天门河是淌入汉江的支流,沙滩细平如整,家厚执枝划字,畅快淋漓。这种经验,使他日后对“如锥画沙”的笔法领会就容易多了。

上初中时,家厚的作品首次参加了校书画展,并得到了美术教师的器重,由此他更痴迷书画了。节假日,校图书馆、县文化馆图书室常见这位学生的身影。那些美轮美奂书画报刊,使他如游乐园,迷而忘返。偶一日,他在画刊上看到一幅郭沫若的行草,如获至宝,便一丝不苟地摹写在身,时时临摹,久后几可乱真。时至今日,他仍记得郭老书写的那几句话:“晨来紫竹院,见草鱼大小群,鱼儿食草乐喁喁……”可见郭老的书法对他影响至深。

高中三年,他几乎天天课余不离书画。报考大学时,他首选的是广东美术学院,并绘了两张画寄去。然而该院来通知要求考生用宣纸作画。这可难倒了这位不知宣纸为何物的乡村学子。他只得改报复旦大学新闻系,竟然一考就中。

上世纪60年代中叶的复旦,曾是海派书法阵容强大的重镇。上海书法研究会会长郭绍虞、当代章草大师王蘧常、书法名家柳曾符等都在复旦,使这座蜚声中外的校园充满郁勃的书卷气。

在复旦,张家厚幸遇两位好导师。一位是中文系教授朱东润先生,他在全校首开书法讲座课。曾被苏步青教授称赞为“彩笔宏文称一代,高风亮节足千秋”的朱先生,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传记文学家、文学史家、文学评论家,也是一位大书法家,篆、隶、行、草无不精善。听他讲课,如沐春风;看他板书,如饮醇酒。朱东润先生的道德文章可以说影响了家厚一生。另一位导师是他在校美工队的辅导老师喻蘅先生。喻先生是知名的诗人、书画家,工书画篆刻。张家厚受其指点受益匪浅。忽一日,喻先生对家厚说,时人推崇米芾的“刷字”,并推荐他买了本当时颇为流行的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这本字帖是周慧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书写的。她的书法用笔明快,结字洒脱,有 “八面灵动、八面出锋的境界”,颇得米书真髓。临摹此贴并受其启发,把家厚引向了追寻米芾书艺至美境界的苦旅。而沈尹默、任政等人的王体书法,又让他由米上溯“二王”。到书画店、图书馆搜寻古往今来的大书法家各种碑帖与书籍予以系统钻研,理论指导实践,使他书艺突飞猛进。此后,他发表了一篇专论《米芾和他的书法艺术》。

在湖北省委宣传部工作时,他的周围也有许多良师益友。孙方、陈东成这些领导,既是学者,也是深有造诣的书法方家。湖北省书协第一任主席张昕若对张家厚的书法篆刻颇为赏识。在张昕若、孙方等先生带领下, 1982年,张家厚参与了中国书协湖北分会和湖北省第一届书法篆刻展的筹备工作,开始了与省内书法名家的密切交往。吴丈蜀、黄亮、周华琴、黄松涛等老先生的言传身教,都对他有较大影响。他特别钦佩吴丈蜀先生刚直的秉性及其碑体书法的独创性,执弟子之礼;吴老也很器重这位秉性敦厚、虚心求教的弟子,有问必答,传授真经。不久,这位弟子便将恩师之体学得形神具现。就这样“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张家厚的书艺攀上了新的境界。

书法之于张家厚,虽是如相恋数十年的恋人,但始终只能埋藏在心里。他所从事的新闻工作是一项责任重大而又十分艰辛的工作。爱好只能是业余的。然而,正是在别人打牌喝酒扯白聊天的时光中,张家厚却浸润在笔墨线条之中,乐此不倦。

王国维先生曾言:“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其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雨湖有幅行书中堂抄此语录,并在左则有小草感言:“此语诚为治学名言,用之书艺亦可验也。余操翰墨数十年,虽小有所获,然学海无涯,吾胼手胝足,终不悔矣。”

回首半世翰墨生涯,雨湖自述:“书从唐碑入,楷法颜柳,溯二王,复取法宋四家,并及王铎、吴昌硕、谢无量、沈曾植、于右任、龚有融等。近年倾心张黑女、张迁、好大王及镇远将军碑等碑版和晋唐残纸营养,熔冶碑帖于一炉。”浏览雨湖所临古帖,如临圣教序、临李建中帖、临周颂鼎铭、临楚简文、临甲骨文、临白蕉帖等碑帖,皆得其形神,有的几乎“至乱真不可辨”。由此可见,雨湖用心血累积的书法功底之深厚。

雨湖还有一幅行书道出了他学书的深切体悟:“古人云:欲书先散怀抱,舒胸襟。散怀抱则心无堐滞,舒胸襟方气能清雅。然何以散何以舒之?读圣贤之书,品名人诗词一也;观前人碑帖墨迹,味其笔致意境,二也;三且须留意山川云水、飞禽鸟兽,夏云奇峰、惊蛇入草皆可得悟笔法。鹤带仙气,龙为神灵,二者均予书法家以灵气也。”

“书者抒也!”如何让书法酣畅淋漓地抒情表意,雨湖先生说,取法古人。对他影响至深的是宋代四大家之一的米芾。其书萧散奔放,又严于法度,“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八面出锋,变幻莫测,令雨湖景仰不已。在追求这种至美的书艺境界的过程中,他归纳了三法:贵自然,不做作;做减法,去浮躁;重变化,写性情。践行此法,入古出古,不拘陈规,其书日见老辣。

纵览雨湖行书精品,可见其取法米芾风格,又参有众家笔韵。多是信手而为,道法自然,一无做作,下笔迅疾,恣肆奔放,且又笔笔顾盼,字字呼应,篆意楷意相参而生,如枯藤,如老树,如斗蛇,如高峰坠石,笔挟风涛,呈雄健烂漫、浑穆古厚之姿。有时数字连绵,如高山飞瀑,一泻而下,用笔轻重徐疾,抑扬顿挫,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大有不可遏止之势。其行草结字多取斜势,字体狭长,抑左扬右,紧缩中心。既有帖的俊逸,又有碑的苍古。笔墨浓淡、干湿、虚实相济,章法错落有致,变化迭出,既有整体的气韵,也有细节的完美。作品弥漫着浓郁的书卷气与金石气,可谓 “老辣奔放,气长神旺,取法宏富,自成一家。”

对雨湖的书法,著名老书法家谷有荃评论说:“飘逸而不飘浮,沉着而不凝滞,结体时出新姿,用笔颇有内涵…..展现的是自己一片宁静的精神家园。从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线条的组合,结构的变化,笔墨的韵律,尤其是其中蕴含的学养气质和文化精神。”

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著名书法家徐本一先生评论称:“张家厚的书法,真草隶篆四体皆备,突出的是重视书艺的发挥。无论是雄强的碑体书法,还是飘逸的行草作品,都充分地表现了自己的性情,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人对书法精髓的理解,这一点难能可贵。”

张家厚不仅书艺高,书品也高。他成名不摆谱,没有“铜臭气”。相熟的人,只要有求与他,他便爽然书赠。遇到一些重大活动,他也主动寄情于笔墨。最难忘的一次,是与他一起到天门市参加一位去世村党委书记的追悼仪式。所悼之人名叫张修梅,是率先带领村民共同致富而闻名全省的乡镇企业家。面对这位可敬的农村基层干部,他书写了两幅挽联,代表湖北日报社敬献于灵堂之上,庄重地表达了党报新闻工作者的悼念之情。文以载道,书亦载道,张家厚就这样用行动诠释并弘扬着中国书法精神。

张家厚在磨砺书艺的同时,还不遗余力地推动着湖北书法事业的发展。早在20多年前,中国书协湖北分会的筹备和湖北省首届书画展览,有他付出的努力。在湖北诞生的全国首家《书法报》,他是有功之臣。作为省第九届政协委员,他每次都要与其他委员一道以提案方式,为发展湖北文化艺术和书画事业鼓与呼。他兼任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书画印》季刊常务副主席,楚天书画院院长等职。在去年11月举办的湖北省新闻界首届书画展中,他拿出35幅书画作品参展,其中20幅经省记协拍卖后,所得款项捐给希望工程,省记协授给他特别奖。他热情地关注并扶掖书法爱好者。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深切地感到,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目前正受到巨大冲击。由于电脑的普及应用,许多人不仅不会拿毛笔,甚至连钢笔字也写不好了。而日本爱好中国书法的却有千万之众,在高校还设有书法院系。两相对比,怎不让人忧虑?为此,张家厚正在用他的作品及行动大声疾呼,普及并弘扬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已到了“时不我待”的关口!

(编辑:徐蟾桂)#13#10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