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7新闻前哨>>4月>>本页
站内检索:
报纸情感写作的兴起与嬗变……………………………夏燕琴(30)
(2007-04-16 09:10:51)

夏燕琴(武汉晚报 430010)

从1997年《北京青年报》记者安顿在该报发表第一篇“口述实录”以来,情感讲述文体已在中国平面媒体风行10年。整整一代人的情感倾诉,为此推波助澜,使“口述实录”由一种文体,嬗变为一个时代的人们对情爱婚恋的表达方式。

一、情感讲述文体的源起

被称为“口述实录”的报纸情感写作,对于新闻媒体来说无疑是有创建的。它的写作和表达方式更多地借鉴和移植于文学。

口述实录式的文本写作,最早发生在80年代初期,首先问世的是张辛欣的纪实文学《北京人--一百个中国人的自述》,其后大量口述式纪实文学作品风靡文坛,后来才被报纸所采用。有趣的是,这种文体移师报端,其实是回归。有研究表明,中国纪实文学的兴起,直接原因是60年代美国的“新新闻报道”(又称“新新闻主义”)的登陆。由记者汤姆·沃尔夫倡导,杜鲁门·卡波特、诺曼·梅勒等人实践的这一文学与新闻的双重“另类”,影响巨大,其致胜法宝是运用新闻采访手段和文学技巧来报道或描述真人真事。

从形式上说,安顿的口述实录正是以这种真实的、原生态的再现,生动的叙事技巧,吸引了阅读者的目光;从内容上说,报纸情感写作的出现,适时应合了时代人们心灵的诉求。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在爱情上的观念和体制终于宽松了,但欢呼声还没有落尽,脱僵了的爱情之马难免跌撞,被甩到地上痛苦地呻吟,许多人感到越来越无力保全自己在爱情中不受伤。于是,人们希望得到情感的诉求和指导,自然也希望看到这样一些真实的故事和报道,以和自己共鸣与借鉴,于是,这类新闻产品很快就有了广大的读者和市场,报纸的情感写作出现了宽阔的发展空间。几年间,情感讲述文体迅速在中国媒体漫延,并历久不衰。

仅从湖北武汉地区看,四大都市类报纸无一例外地拥有类似版面。《武汉晚报》有“百姓讲述”,《武汉晨报》有“倾诉热线”,《楚天都市报》有“讲述”,《楚天金报》有“百味人生”。

面对席卷各大媒体的情感写作,李银河说:隐私文体的兴起是因为中国缺少心理医生。在国外,倾诉对象一般是心理医生,我们这一行业不发达,所以只好找记者了。

的确,有讲述者对记者说:讲述这段情感,对我的过去和将来都是一个交待。倾吐完过去,才好面对将来,所以,他们倾诉、回忆,再擦干眼泪离开。这是个心理过程,但仅此一说又未免片面。人需要彼此沟通,心理医生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从我们的实践来看,来倾诉的读者不都是感情上有麻烦的人,也有幸福溢漫出来的快乐恋爱者。找心理医生是一种异常的沟通方式,而人们最需要的是一种常态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报纸情感写作,正是担当了人们心理疏通和疏导的社会功能。

二、情感写作的吸引力

毋庸置疑,情感写作受到读者的欢迎,与它持续可观的阅读趣味有关。女作家洁尘说,报纸的情感版永远是最受欢迎的。

虽然日复一日地讲述让人倍觉雷同之感,且情感写作在报纸上延续10年,难免有人略嫌厌倦,但正如一个读者说:“报纸纷纷开辟情感讲述栏目,我虽然并不很喜欢这种几近泛滥、雷同、商业性很强的栏目,但是每次翻开报纸总要先睹为快”。从这一自相矛盾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情感讲述还是有着巨大的阅读效应。

如果一个栏目能吸引人,并且拥有庞大的读者群,那么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成功的。

翻看各种报纸上的一篇篇口述实录,我们不难发现,它的故事性、亲历性以及叙事第一人称带来的真实可信性,贴近着读者,从而拥有读者市场并推动着报纸的发行量。自然,读者喜欢它,还在于它及时解读了我们这个时代人们对爱情婚姻经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之后产生的困惑,同时,它讲述的每一个个案,都有可读可悟可借鉴性,对读者不无启迪。

从它的文本样式来说,第一人称自述,满足了新时代读者的文化消费习惯。他们对写作样式不再感兴趣,要的是活生生直面读者的人物和故事。

与许多名人和重大事件当事人的口述实录不同的是,情感类的个人讲述更具平民风格和草根性,同时,它还有鼓动读者积极参与的互动性。它为普通人提供了一个倾诉的平台,发泄心中的郁闷,或是抑制不住的幸福。他们可尽情讲述自己心中最隐密、甚至是难以对外人言的苦痛和困惑。

曾经有读者对讲述记者表示:报纸上的情感讲述以亲和与人性化的倾诉方式,让我也时常想把自己的情感经历说出来。情感记者在接待读者的讲述中,听到最多的一句结束语:我的事情说完了,心里舒畅多了。

当然,由于情感写作叙事对象天然的私密性,有人因此指出它受欢迎是因为满足了人性的窥私欲。有隐私,就有窥视。自从在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开始用一片树页遮住下体后,亚当就有了偷看夏娃洗澡的欲望。人们为什么喜欢窥视别人的隐私?在国外每个人都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而国内人们认为只有有病的人才去找心理医生,一般人能找得到的最低成本的、愿意倾听他的喜怒哀乐的只有报纸的“口述实录”。

三、情感写作的误区

媒体热衷于情感写作,除了社会需求外,商业需求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动力。于是,有些报纸在“可读性”的驱使下,让情感进述走入了歧途。

初期的情感讲述,标题平实,内容与普通人的情绪相通。比如安顿的《不是说好了吗?要一辈子相爱》、《偷来的爱情终究要溜走 》;后来有些报纸开始偏移,标题哗众取宠,低俗浅薄,文不符实,比如《我有200个女人但只有一段爱情》、《昨夜我眼睁睁看着老婆与他人上床》、《我与干爹的一夜情》等。除标题猎奇外,内容更是“出位”,婚外恋“沦落”为平庸题材,充塞其中的是包二奶、性搔扰、乱伦、三陪女等,写法直白,很少遮掩。曾经看到这样一段文字:“歇坐在沙发上,她紧挨着我,房间虽有空调,但我还是感觉到她隔着裙子的大腿皮肤发烫,脸也红红的。我把身子往开挪挪,她又挤了过来,我实在无法再挪动了就……”讲述语言追求原生态地呈现个体的生存状态,追求故事的原汁原味,文字可以平实、本色,但决不应是如此粗俗的转述。

我们看到,在一些报纸上,情感讲述不仅在内容和情节上日益陷入平庸和庸俗,而且在许多观念形式上撞击着我们这个社会不能容忍的道德底线,令人担忧。像《我不悔的迷乱双性恋》、《我亲妹妹的第一次给了我》,这些已经超越了报纸讲述写作的初衷,偏离为低俗的迎合。

同时,由于很多报纸都在增大这类讲述的容量,也使情感讲述的写作和生产出现粗制滥造的局面,有着严重的编造和虚构的痕迹。这些都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有读者抗议,除了这些乱七八糟的情感纠缠,你们就没其它东西可写了吗?你们到底要把读者引向哪里?

情感写作的庸俗化,使报纸这类情感栏目有边缘化趋向。有人甚至断言,它不久即会消亡。

四、情感写作的发展空间

曾经针对口述实录的风靡,安顿有一个解释:他们希望有一个人的一双手和一对耳朵以及一颗富于同情的心,能够倾听他们,倾听之后能够告诉他们:我替你收藏了记忆,请你从我这里开始新的生活。从这段话里我们看到倾诉者与倾听者的范式。

中国传媒大学心理学博士张晓辉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采访时说:口述实录涉及的情感起到了“社会安全阀”的作用,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现在,社会这方面的功能还不能说已经完善,口述实录作为一个途径可能会存在很长时间。因此,良性的情感讲述,除了像安顿那样去倾听,还应该给讲述者和阅读者带来健康的情感指引。

女作家洁尘建议:报纸的情感讲述要承担一定社会职能。不是满足阅读的猎奇感,而是打造一个新的概念,是一个很职业化的板块。建议增设专家评价或记者点评,评论一定要职业、中庸一点,有社会关怀,让人信任。

武汉晚报早在几年前就在百姓讲述版上设立固定栏目“李青说情”。几百字点评,言简意赅,给读者故事之外的思想的引导与理性的提升,并提供一种审读故事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使读者不止于看故事,还引人思考,予人启发,成为百姓讲述板块不可遗漏的读本。

做好报纸的情感写作,除了要正确解读情感外,坚持平民视角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用百姓语态,说百姓之事,解百姓之忧,同时又能给予阅读者以正确的引导,才能被当成知心朋友。字里行间真诚、平等、本色、率性而不失理性的表达,才能使读者产生心理认同感,从而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参与愿望。

因此,作为情感写作者,应该更准确地把握时代的情绪、政策界线和社会绝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道德观念,真实地讲述普通人的情感经历,准确表达我们对爱情婚姻的观念和态度。这样,情感写作才能良性传播,发挥它特有的健康人们情感和心灵的作用。

(编辑:徐蟾桂)#13#10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