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7新闻前哨>>4月>>本页
站内检索:
经济新闻的“软写法”…………………………………王文芳(44)
(2007-04-16 09:10:50)

王文芳(武汉晚报 430015)

近年来,经济新闻的改革日渐加速。其核心在于使经济报道的“单向灌输式”、工作味弱化,增强其贴近性、可读性与服务性。要使经济新闻告别行业性、程式化、公文化的弊病,就要在选材、角度、写法上力求突破与创新。

楚天都市报曾刊发一则消息,内容是旅客在武黄高速公路上掉了车,而随身巨款还在客车上,路政工作人员紧急相助为旅客赶回了放款的包。记者采写时没有采用“大红榜”、“感谢信”的方式,而是用现场感极强的动作、语言,还原事发前后的经历,娓娓道来,如同在讲述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全文不到400字,将经济战线上的一个新闻以“讲故事”的形式表述得惟妙惟肖。(见《楚天都市报》2005年8月23日3版《驰援》)

表面看,这是一则社会新闻,实际上它是经济新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因为它是发生在经济战线(高速公路)上的事,理当属经济范畴。此稿发在当天的都市报的经济新闻版上,编者为此专门开辟了一个专栏,名为“经闻现场”。顾名思义,即记录、重现经济新闻的第一现场。

在这里,专栏强调的是经济新闻的情节、故事性,讲究的是动态、真实,追求的是可读性、贴近性。经济新闻在满足读者对有用信息的需求的同时,开始重视满足读者的阅读舒适度。

众所周知,经济报道的“通病”表现在稿件多来自战线部门,写稿多站在工作角度,专业术语多,离真实的经济生活还有“距离感”。“症结”在于记者没有站在广大读者的角度上充分消化、解读、转译经济新闻,拘泥于“简单的一事一报”,“做相关战线代言人的传声筒”,缺乏将经济现象与广泛社会活动横向联系、融会贯通的意识与能力。上例充分说明,经济新闻不仅报简单的动态,传递有用的信息,还可以用“讲故事”、“抒情感言”等多种方式,创造出更为读者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法。

相对于报工作、报成就、报动态的传统写法,以力求经济报道的强烈情感诉求达到与读者共鸣,用更强的情节、故事、现场来感染读者,大大增强其可读性的写法,可称之为经济新闻的“软写法”。

“软写法”的要领不仅在于记者组织文字时力求更加通俗化、生活化,表达情感更真切,更重要的是记者要转变传统“代言人”的角色观念,立足于百姓生计,从关注、关心平民的角度切入,出奇制胜。“软写法”的关键在于紧紧把握“人”这个核心要素,力求经济报道更具人性化,更有人情味,更能体现人文关怀。

一、更具人性化

这要求我们在寻找选题、组织稿件、编辑文字、制作标题时,立足于寻找新闻与人的需求的契合点,多考虑读者的心理需求,寻找最令读者感兴趣的切入点,从而在信息传递与接收环节上与读者达到高度一致,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如《武汉晚报》的气象报道,没有一般机械式地报气温,而是立足老百姓对天气的全方位关注,着力于提醒市民多穿衣、防着凉、防高温、慎出行等。对于一些读者参与性较强的活动的报道,写稿时有意识地交代清楚活动所在地、交通乘车线路及时间等,突出服务功能。这些都是人性化的具体体现。

要让笔下稿件更具人性化,也要求记者突破传统的战线分工观念,淡化部门界限,善于寻找读者关注的人与事,多关注“边缘”新闻。如2005年4月份,武汉入春后气温居高不下,记者想到了由气温反常引发的生活上的连锁反应,通过对商场中时令商品销售的了解与分析,写出了《春如夏,夏令商品俏起来》一稿(见《楚天金报》2005年4月4日3版)。此稿完全由记者自主发现,行文贴近生活,读起来生活气息浓郁。再如《酒店药膳淡出武汉市场》一稿(见《武汉晨报》2005年4月15日B26版),也是通过记者对日常生活细微的观察与发现得来,因而贴近性极强。

2006年6月,位于汉口机场高速公路路口高架桥拆除重修,封闭施工。各媒体均做了工程开工式的常规报道,但楚天都市报记者却找到了独家角度:此高架桥封闭施工,意味着进出天河机场要绕道而行,耗时必然增加,于是从这个角度切入,写成了《赶飞机,请再提前半小时》一稿(见《楚天都市报》2006年6月3日头版),将一个程式化、离读者距离较远的信息,运用“人性化”的角度“切换”成了引人关注、贴近性强的服务新闻。

二、更有人情味

这就要求记者在采写经济新闻时摈弃传统的宣传口气,重视读者的心理倾向与情感导向,多关注经济新闻中的人的生存状态与变化,通过观察具体化的人的变革,来表现重大主题与新闻事实,并运用强烈的情感诉求导向获得读者的认可与同感。

如在房地产行业报道上,读者常见的是报道房价升降、购房热点、房产政策发布等等,而有记者却发现了在购房热潮中一种有意思的现象:两代人一起购房,既不买房住一起,也不想隔得太远,往往都选同一小区或相邻小区“比邻而居”。这种现象来自于购房这个大主题中,却重在折射购房人群的心理变化与观念变革,于是有了《两代人买房“若即若离”》一稿。(见《楚天都市报》2005年10月11日3版)类似的还有2006年12月31日《武汉商报·新生活》做的一个专题策划《“伴老房”:给亲情一个最佳距离》、《刺猬过冬 买房“伴老”》,也是通过特殊人群的经济活动来表现购房需求与市场的新变化。

《楚天都市报》2006年4月27日3版头条讲的是:9笔违章罚单,快2年了才被告知“没有消单”。为了证明自己已交了罚款,张先生跑了个把月,但仍有两笔单子说不清……这是一桩市民碰上的难事、麻烦事,媒体介入,体现的就是关注读者生活状态、并为之排忧解难的“人情味”。于是有了《找啊找,此事找到何时了》一稿,明确表明了记者与编辑的情感倾向与诉求。

同样,该报记者在探访婚姻登记中心时发现的一种现象:工作人员面对来登记结婚的新人,少有以前的祝福,而许多新人又盼望能听到祝福声。这是一种现代生活中人们观念与情感需求的碰撞与冲突。记者据此切入,写成了《没祝福 少喜糖 婚姻登记人情味有点淡》一稿。

对于元旦节日的报道,如能运用“软写法”,抓住人物的活动与鲜明特征,也更能感染读者。《楚天金报》2007年1月2日《寒风冻雨止住市民出行步伐 节日的热情在商场找到幸福出口》一稿, 没有程式化报道简单的数据堆积、套话,读来让人更感亲切真实。

三、更能体现人文关怀

它要求记者建立起与读者间通畅的沟通与互动渠道,力求解决读者“需求”,解答读者的疑惑,做到“读者需要什么,我们提供什么”,“解读者之疑,排读者之难”,使读者的衣食住行、吃穿玩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进入记者的视线,并成为经济报道的主体。

《楚天都市报》2006年5月起开设“生活探访”栏目,其宗旨为“针对市民眼下普遍关心的日常经济生活问题,集中进行释疑解惑。”首篇为《最近,水果怎么这样贵》,紧接着推出了《粽子为啥这般贵》、《无铅皮蛋果真无铅?》等数篇稿件,体现了对民生的高度关注。

《楚天都市报》于2006年4月15―17日推出的“关注人行道停车”系列报道,提出了“人行道上停机动车惹烦恼”并发动读者参与讨论,请专家学者提出意见支招。在开篇中记者就体现出明显的人文关怀的本意:

“越来越多的人行道,成了机动车的地盘,阻挡了行人的去路。近日,市民张先生来电质疑:人行道本是为方便行人而建设的,凭什么划给机动车使用?……按照张先生提供的线索,记者走访发现,不少路段均存在“人行道上划停车位”的现象。而在划有停车位的人行道上,均有不同程度的破损。一排排车辆挡住了人行道,不少市民只好从车行道的一侧通过。……针对人行道上停车的话题,本报的热线电话响个不停。针对部分问题,记者进行了实地踏访……”

在新闻操作实践中,经济新闻“软写法”的运用技巧为:

关注经济生活中的变化、变迁及反常现象,注重挖掘其情节性,体现其贴近性。

《楚天金报》于2006年6月10日发的一则消息《增加女厕蹲位 减少女性排队 江城公厕不再重男轻女》,是记者从江汉路居巷公厕改造完工现场挖出的一个稿子,通过“男、女厕蹲位由以前的17:4,变成了1:1”的数据变化,发现其对于生活的改变。这种反常,引发的是人们观念的转变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很能吸引读者注意力。

关注处于经济大环境与背景中的人物的境遇、感受及体验,还原并记录其真实的想法,使报道具有针对性、建设性,便于拓展思路、提供办法、解决问题。

2005年4月1日,湖北省大型医疗设备检查费降价。信息都对外播报了,具体执行情况如何?肯定是读者最关心的。《武汉晚报》记者进行了全面暗访,写成了《记者暗访发现:少数医院取消部分低廉检查项目》一稿(见该报2005年4月2日头版)。

2006年下半年,由于城区多项道路交通工程同时开工,众多出门人反映“出门行车难”。具体情况如何?《长江商报》记者兵分六路,对几个交通“堵点”进行了深入探访,实录了交通车流情况,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对策。这种“体验式”报道方法,便于记者获得最真实的一手材料,也为稿件拓展思路、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服务性创造了机会。

关注经济领域中某一热点行业、产业的现象,折射消费潮流与走向,进行有益的引导。对于热点及有较强关注度的经济现象与行业形势、潮流、动向的捕捉与评说,目的是让人们更透彻地认清现象的本质,理性对待,也提供交流、探讨、了解的平台,从中获得经验、启示。

如《楚天金报》针对“武汉名优小吃欲抱团出击,却发现整体质量正在下降”现象而推出的《武汉小吃为何名而不优》,(见《楚天金报》2006年4月10、11日)以及聚焦、分析“半年在汉开了百家店,基围虾卖断了货的香辣虾热”而做的《疯狂的香辣虾》,(见楚天金报2006年4月22日头版)就是通过捕捉市场新潮流、新趋向,了解人们的消费心理,从最生活化的角度切入,记录并分析经济生活的现象,给读者以启示和引导。

2006年底,烤生蚝风行江城。记者敏锐发现了这一新的消费动向,运用探访的形式进行了深入报道,记录了这一消费新潮的起源、动向与现状,并点明了其中隐忧之处。可谓读者爱看,又服务于消费者,可读性、服务性、引导性皆强。

关注经济生活中的“难点”、“焦点”问题和有典型性的突出矛盾冲突,推动问题解决,实际上是对人的最急迫需求的高度关注与关切,体现的是经济报道的“人本化”。

武汉晚报新闻热线于2006年8月9日接到关于武汉货车被非法扣在福建平潭的线索后,迅速指派记者介入,赶赴千里外参与协调解决此事。经过长达数天的努力,终于帮助大货车平安返汉。

《楚天都市报》2006年3月20日起对于小区事务的关注:如“小区收益怎么分?”以及“物业收费中的?”,详细剖析了包括“装修管理费该收吗”;“房子买了没人住,是否也收管理费”;“装修保证金”等焦点问题,做了深入浅出的剖析,以期引起各方关注。有读者事后反馈:这样的报道写到了业主心坎上,抓住了读者的心。

由此可见,经济报道的“软写法”,要以人为核心,关注经济生活中的突出变化、冲突、“热点”与“焦点”,深入生活一线,抓住现象与趋势的本质,给读者以启示与引导,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编辑:徐蟾桂)#13#10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