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7新闻前哨>>4月>>本页
站内检索:
高校新闻媒体传播要素与育人特性……………………孙 超(33)
(2007-04-16 09:10:47)

孙 超(江汉大学报编辑部 430056)

高校新闻媒体作为我国新闻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主要包括校报、校园广播、校园有线电视和校园新闻网等媒体。高校历来是政治的敏感区、社会的晴雨表、人才的聚散地、知识的创新源。

高校新闻媒体传播状况如何,过程如何,深度和广度如何,关系到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校园文明建设、学校的社会影响,在舆论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 、 高校新闻媒体的传播过程与构成要素

传播是一种传受信息行为的动态过程,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其传播、接受和信息反馈三个环节的行为过程,由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和媒体等要素构成。从社会学的意义上看,传播过程是人的社会互动行为,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包括传受双方的反应和反馈。

高校新闻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应该是:

1.传播者。在高校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可以是高校的某一职能部门(如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网络中心或校报编辑部等)、某院、系甚至是某一学生社团。媒体工作人员由师生员工担当,他们可以是学生通讯社记者或大学记者团成员,也可以是校报编辑、广播台节目主持人、校园网网管或BBS版主。

2.受传者。受传者是高校的师生员工(包括高校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也可以是高校的职能部门、院、系和学生社团。

3.讯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4.媒体,又称媒介。媒体是讯息的搬运者,是传播的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体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要素连接起来。高校新闻媒体是多种多样的,校报和校园广播是高校新闻媒体的传统形式,随着科技的进步,校园出现了有线电视和校园新闻网这两种新的高校新闻媒体形式。

5.反馈。指的是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反馈是凸显高校新闻媒体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反馈速度和质量依高校各类新闻媒体传播渠道的性质不同而有差异。

需要澄清的是,构成与影响高校新闻传播过程的要素虽只五种,但其传播过程的相关因素,却是复杂多样的。因此,我们在研究校高校新闻媒体的传播过程时,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是,不断地改进校报、校园广播、有线电视和校园新闻网等媒体的选题策划、采访写作、内容编排等,形成高效率、高质量的工作流程。

二 、高校新闻传播要素综合作用下舆论育人的特性

在高校新闻传播的五种构成要素中,传、受双方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譬如,一名校报编辑或学生通讯社记者在发出讯息时是高校新闻的传播者,而在接收讯息时则又在扮演受传者的角色。

在高校新闻传播中,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体和反馈,这些传播要素是交互的,发挥着舆论育人的作用,体现出鲜明的特性。

1.动态性。这种动态性实质上是指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高校新闻传播过程必须着力寻找学校组织与师生员工之间的志趣共同点或利益相关点,这样才能互动互通,互惠互利,建立良好的传受关系。同时,这个传播过程必须包括讯息传递与讯息反馈两个部分,将学校组织的意图、决策等讯息传递给师生员工,并通过反馈来检验和校正。

2.序列性。这种序列性表现在传播过程中,各环节和各要素的作用,按照讯息的流向先后有序,依次执行。我们不能设想传受双方同时向对方发送讯息,一环扣一环的链式连结是传播过程序列性的体现。目前,许多高校的新闻媒体间缺少交流互通,“各自为政”,从校报到广播台、校园网,各有一套相对独立的运作机制,分别设有采编队伍,人力资源、新闻资源缺少必要地整合,致使校内新闻传播过程不能按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校内新闻“撞车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了人、财、物、新闻诸资源的大浪费。

3.结构性。这种结构性体现为高校新闻传播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个总体。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态上的链式连结是这个过程的结构特点。讯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

4.人文性。人文性体现为高校的新闻传播过程是一种人的文化过程。校园新闻媒体根植于高校,校园新闻传播立足于高校,一面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一面又以文化塑造人,教育人。在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氛围中,人性化的教学活动、人文化的教学环境是校园新闻的重要素材。通过新闻传播来推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是人文关怀在校园新闻中的集中体现。校园新闻传播作为校园文化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对作为受众的广大师生员工进行人文关怀,关注他们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关注他们的尊严和价值,特别是关注校园弱势群体。在市场经济新环境中,在经济关怀、物质关怀的强势进攻下,校园新闻传播的人文关怀更应凸显。校园传媒在反映社会发展趋势的过程中,要特别向师生员工传播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人文色彩的笔墨,传播社会良知,引导受众情感,彰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编辑:王新)#13#10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