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前哨>>2007新闻前哨>>4月>>本页
站内检索:
新闻摄影日常报道创新…………………………………王 威(61)
(2007-04-16 09:10:37)

王 威(湖北日报摄影部 430077)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时代的主题。在我们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各项工作前进的动力。新闻摄影也正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改革发展而发展着。从改版到“变脸”,从品牌栏目创建到“责任造就公信力”的提出,近年来湖北日报不断在改革和创新中求发展,湖北日报的新闻摄影报道也正是在这样压力与机遇并存的环境中迎难而上,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突破。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新闻摄影的创新发展总的来说还滞后于“读图时代”受众对新闻图片质量和数量的需求,滞后于我国新闻摄影快速发展的要求,滞后于现代报业更多、更好、更精的目标追求。

读者在呼唤,报纸在呼唤,版面在呼唤,老总们也在呼唤,他们对图片新闻重要性的认识走到了摄影记者的前面,都在渴望着有好照片上版面,上头条,唱主角。摄影记者怎样才能在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采拍出好的新闻图片呢?新闻摄影如何才能做到创新和发展呢?摄影记者如何适应现代办报的理念,满足受众的读图需求呢?

一、创新新闻摄影日常工作报道的形式

新闻摄影日常工作报道是通过图片新闻报道反映和分析当前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现象、经验及问题。其范畴很广,比如会议报道、职能工作报道、经济报道、社会生活报道等。通讯员来稿和记者拍摄的新闻图片中,大量的是属于日常工作报道。这些报道的主题往往是一个城市、一个部门或者一个企业、一个乡镇乃至一个村、一个社区的局域性、事件性工作。它们是报纸特别是政党报刊刊登最多的,当然也是让编辑最为头疼的。我们常说的“四季歌”、“三类苗”绝大多数产生于这类新闻。这样的报道一多,对报纸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

日常工作报道对专业新闻工作者来说是必须面对的,对任职于各行业,担负公关、宣传职能的通讯员来说,更是家常便饭了。而且,报纸作为党的喉舌,作为我们党和政府的宣传舆论工具,职能部门的工作报道理所当然地是新闻摄影最常涉足的。计生服务、工商检查、城管执法、警察破案、民政救济、社区帮扶、巾帼建功、劳模创业等等,这些工作的过程和结果受到受众的关心、关注,具备传播的价值,所以它成为我们新闻摄影报道的题材。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用相机充分传递出其中的有效信息、最佳信息、最新信息。

怎样才能充分传递出有效信息、最佳信息、最新信息呢?怎样才能把看似平淡、枯燥的日常工作转变成读者感兴趣的新闻报道呢?

应该说创新新闻摄影日常工作报道的方法很多,比方说如何拍活会议报道,可以采取精选“亮点”,跳出会议活动的材料和程序,跳离领导,寻找读者关心的会议新精神、新信息,选取最能拨动读者心弦的角度;或者采取纵深开挖方式,“会里淘金”,从会议活动中找新闻源,再进行深入采访拍摄,挖掘出有价值、有深度的新闻。一年一度“两会”报道是最为典型的会议报道形式,当然也是十分重要的要闻报道,对新闻摄影报道也有严格的要求和审核,多数情况下了要按框框来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央到地方媒体都在创新报道形式上下了不少功夫,在表现形式上不断求变,总能给人以清新扑面的感觉。

再比如说,我们最常接触到的职能部门的职务性工作报道,创新报道形式的方法也很多。我们可以从工作过程中抓取生动的动态瞬间,这一方法常在执法部门的工作中运用。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工作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找到与受众、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变化。还有,我们可以对工作职能内的某些现象,运用新闻摄影人的专业眼光去归纳、解读。比方说游医、黑门诊屡屡坑人的背后、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冷与热、社区建设中表现出来的具有共性的一些社会公益问题,甚至是一些在与政府部门打交道过程中发生的矛盾、烦恼,我们都可以通过换一个角度,换位思考的方式去剖析现象,提出观点,这就是新闻,与常人看问题不一样的新闻,别人看到的是工作,是现象,而你看到的是问题,是现象背后的新闻。对于职能部门的工作报道,我们也还可以静下心来,从时间上来观察变化,不要急于就这个事情来报道这个事情,用相机记录下工作开始的状态、环境、形式,经过一段时间后,再看在哪些方面产生了变化,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记录下来的这一变革过程往往就是一个好的新闻。

二、形式创新需要把握的原则

创新并不是无中生有。任何一种新形式、新内容的产生都是在原来基础上的突破与发展。创新是对传统的传承与发扬。因此,我认为在创新新闻摄影报道形式方面是有规律可循的。

第一,盯人物。

见物不见人是新闻摄影日常工作报道中最常见的毛病。新闻图片不是简单的现场影像记录。新闻图片报道的是一个具体的新闻事件,而人物是新闻事件的主体,是新闻事件所有要素的承载者。所谓盯人,不是说照片里有不少人,或者说拍些人物特写,就算是镜头对准人了。这里要强调的是表现人的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人的情感是作品与读者沟通的唯一途径,是读者读懂照片的唯一载体。摄影作品要打动人,感染人,只有盯住人物。许多有广泛影响的作品都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抓细节。

新闻摄影日常工作报道中常犯的一个毛病:贪大求全。特别是在拍摄时总喜欢把什么都框进去,要是有领导在场,更是一个也不能漏,结果往往是什么也没有拍到位。事件讲细节,人物讲情感。整个新闻事件过程中最能让人留下印象的是典型的细节。细节才是事件的浓缩,是包含信息量最大的瞬间凝固。通过细节表达出来的人物情感是真实的流露,最能打动人。

其实,用一张片子把所有的信息都包含进去是一般摄影人的基本想法。用一张片子说明新闻事实固然好,但是往往好心拍不成好片子,因为你顾得太多,结果是什么也没顾上,什么也没顾好。我们在拍摄经济题材新闻时,通常习惯用大场面来表现。照片气势大,报纸版面也需要。比如说三峡工程、高速公路建设等等。但作品《天路》在表现重点工程宜万铁路建设艰辛时,采用的是以小见大的手法,一只建设工人粗糙的大手和磨损的车胎结合在一起就已经充分说明了。

细节决定成败。我们搞日常工作新闻报道的,要善于发现与捕捉工作中的精彩瞬间,努力做到细心、细致,注意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看别人没有看到的,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第三,取标题。

“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摄影报道为什么要有标题?我想这不是画蛇添足,因为摄影报道和文字报道都是新闻报道,只是传播新闻的手段不同而已,都需要遵从简明、生动的原则。标题是一篇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论文字报道还是摄影报道,都一样。标题对于新闻报道而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篇新闻报道可能因为有了一个好的标题而变得神采飞扬,格外引人注目,也可能因为标题做得不好而暗淡无光。摄影报道既然是新闻报道,也就不例外。

但实际情况是,几乎所有的通讯员来稿都没有标题,即便有标题,也多是从图片说明中复制一段话,罗列一段事实。当然,摄影报道比起文字报道也有不同,他具有“第一视觉”或者“第一印象”的强烈冲击力。也就是说,摄影报道因其以图像特征表达为主,在版面上最“抢眼”。但是读者的这种“第一视觉”或“第一印象”,还只是粗浅的、表面的,对其所表示的内容、涵义,得借助文字说明才能领悟“图像语言”的真谛。如果给摄影报道做个标题,读者在看到图像的同时,就可以通过标题而顺利“步入”它的内容和意义,给读者“阅读”和赏析以必要的引导,被关注的程度就大大增加了。标题的这种“导读”作用,是读者“读懂”照片内容的一个亮丽窗口。

新闻摄影日常工作报道不但要有标题,而且我以为应该有一个比文字报道更具特色、更为精美的标题,因为工作性新闻往往比较枯燥、乏味。一个直观、简洁、精美的标题,可以让图片增色,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创新新闻摄影日常工作报道的思维

有一句广告词: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这句话同样在新闻摄影上可以得到印证。好的照片为什么能获奖?就在于它比一般的照片高一筹,高就高在照片的深度,摄影人把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认识融入照片中。

近些年来,中国新闻摄影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新闻摄影正从前些年流行的、以反映客观存在为目的传统纪实性摄影,向以纪实性的手法拍摄,但更加注重反映的是摄影记者一种内心感受,画面突出强调的是摄影记者本人的个性特征,这样一个方面转移。也说是说,以前强调的是摄影记者如何客观地记录、反映已经存在或已经发生的事实,而现在注重的是通过个性化的视觉,传递摄影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理解和认知。

在与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激烈竞争的时代,要求摄影记者要有独特的想法、手段和眼光。因为镜头前面的东西,电视已经做得非常好了,新闻摄影不仅应找到独特的个性化的视觉表现手法,更要找寻镜头后面摄影记者对所拍摄内容的看法、观察事物的角度以及他们为什么要拍摄这些东西。

新闻摄影不是简单地拍摄记录,图片只是一个载体,是向读者传达情感和思想的形象语言符号。摄影记者在拍摄时要有这种意识,把新闻真正搞懂、搞透、搞深。在日常工作报道中,我们不妨在每次拍摄前给自己一个理由,为什么去拍,首先在自己的头脑里把这个事情想清楚,想深一步。我们手中的相机不仅是一个成像工具,它应该是一部会思考的机器,它传递的是摄影者的思想,可以把我们的思想转化为形象,把我们的洞察、瞬间凝聚成思想的火花。

新闻摄影的最高境界,是让读者感动之后,没有感觉到影像的存在。读者不仅仅是被你拍摄的画面所感动,而是被照片所传递的一种情感、思想所感动。

(编辑:徐蟾桂)#13#10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