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古村,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
湖北的山野乡间,藏着许多足够惊艳的古村
茶园满山、民居古朴、清溪浅流
烟花三月,花丛次第开放,踏春最好时节
邂逅湖北最美旅游名村,享一段春日悠闲时光
栗 子 坪 村 /
栗子坪村有两大特点,一是空气质量好,二是木质老屋保存完好。村子所在的位置平均海拔 1300 米,山原之上,空气质量尤佳。尤其是阴雨天气时,栗子坪村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至少都有 2000 多个,走在村中,呼吸或深或浅,清凉舒爽的氧气直入心脾。
村中木式老屋随处可见,全木材结构,清一色的淡红,因年代久远的缘故,房子下半部多呈现风吹雨淋后的灰白,简直文艺极了。木屋沿袭着旧时建筑的风格,造型对称,格局分明,脚踏在木板上,发出“咚咚咚”的声响,一声声回响在高山古村上,像是时光动听的歌谣。
地址:宜昌市五峰县采花乡
麻 柳 溪 村 /
麻柳溪村,因两岸长满麻柳树的小溪从村中通过而得名。这里是鄂渝边区最大羌族村民聚居地,以羌族、土家族为主,民族特色丰富,民族风情独具一格。麻柳溪村是茶叶的海洋,走入村子,满眼都是绿色的茶园,随山势起伏,如海浪翻腾,穿行丛丛茶树中,清香盈满肺腑。
村口有一座新修的风雨桥,桥下的溪流清可见底,蜿蜒曲折流向村中。整个麻柳溪村内几乎见不到现代建筑,吊脚楼依山而建,或立于坝上或隐于山间,与溪边的众多水碾子、羌式风雨凉桥和碉楼一道,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羌寨风情,古人所说“小桥流水人家”大概就是这番景象了吧。
地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黄金洞乡
刘 家 桥 村 /
刘家村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皇室村落”,村内刘氏族人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传承至今已有81代,在此聚族而居历经4个世纪,被誉为“楚天民俗第一村”。悠久的历史赋予了刘家桥村深厚的文化,其中古民居建筑尤其出彩,整个湖北,也许都难以见到如此大规模的古民居群。
村中老屋沿着山势从下而上呈阶梯型建筑,也有依山傍水平地起基而建,但建筑风格都比较规整和统一,青砖青瓦堆砌出四方围院布局,上下两层,门、窗、天井、凳子等都以青砖为料,蔚为壮观。行走在这样一座古朴的村子里,依旧能看到老屋门前整齐摆放的农耕用具,时光似乎对刘家桥村尤其偏爱,任岁月如何变迁,都不曾更改它的容颜。
地址:咸宁市咸安区桂花镇
樱 桃 沟 村 /
位于十堰市郧阳区茶店镇最南部的樱桃沟村,以盛产樱桃而在鄂、渝、陕小有名气,村内樱桃种植面积达 3000 亩左右,这里有适合樱桃生长的自然环境,出产的樱桃粒大肉厚、色泽鲜艳、入口甘甜。每年三月,梅花才谢,樱花即开。
樱桃沟内小路交错,每家每户屋前屋后都载满了樱桃树,村后的山坡,绿树漫山,樱桃树成了最明媚的点缀。春来樱花开满山,与白墙黑瓦的农舍拼凑成了一幅绝美的山中画卷。漫步在田间地头或农家庭院,盛开的樱花如海如潮,气势磅礴,三月天可别辜负自然的这份美意啊。
地址:十堰市郧阳区茶店镇
桃 花 村 /
只听名字,就知道桃花村的主角一定是桃花。桃花村的位置在荆州古城西郊,村中种植着3000亩桃园、梨园,春天正是桃花村最美、最热闹的时节。桃花粉红羞涩、梨花浅白素雅,装点出了一座春意盎然的美丽乡村。
进入村庄,一幢幢明清风格的民居映入眼帘,这带有江南情调的建筑,古色古香,典雅精致,竟生出一种走在江南的错觉。一条 5 公里长、5 米宽的桃花大道横穿村中,两旁桃花盛开,风吹来,吹落片片桃花,红了一地。
地址:荆州古城西郊,318 国道与荆秘路于此相交
堰 河 村 /
堰河村是典型的丘陵山地地貌,山水环绕,背山面水,村内水资源丰富,五堰分布错落有致,数条支流水体清澈,自山涧流下,从村中穿过汇入堰河。远远望去,玉带的小河蜿蜒流过,恰似一幅水乡画卷,在参天大树的辉映下,一幢幢别具风格的雕花木窗别墅相对而立,如诗如画。
堰河村以茶闻名,村前村后茶园遍布,村内随处可见茶的印记。茶楼茶馆旌旗招摇,鳞次栉比,满街的茶香,清新醒神,更有茶歌、茶舞等茶文化表演。随意走进一家茶楼,捧一杯在手,坐在阁楼上看人来人往,听市井人家故事,不禁感慨原来生活还能这样惬意。
地址:襄阳市谷城县五山镇
圣 人 堂 村 /
圣人堂村位于罗田县大别川百里画廊上,地处海拔 1729米的大别山主峰天堂寨脚下,这里是风景秀丽的大别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范围,山野风情,无与伦比。村口有一座门楼,两侧刻着一幅楹联,写着“绵绵百里青山去,悠悠千载白云归”,意境悠远。
圣人堂村旅游资源丰富,红旗山的珍稀植物群落令人叹服,和尚脑的古臂壁风光巧夺天工,天河大峡谷一泻千里,大别山第一漂惊险刺激,朝阳庵古刹抒写着佛法传奇...也正是因此,村中的旅游配套设施也较为完善。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枝繁叶茂的乌桕树,春日绿意盎然,深秋火红成片,是无数摄影家寻觅的“天堂”。
地址:罗田县大别川百里画廊上
好时光,都该被宝贝
春光明媚且短暂
约一日闲暇,踏遍湖北美丽乡村
一起去开启湖北的春天呀
编辑/楚小游
审核/郭为军
图/各县市旅游局、新华网、马蜂窝用户@如歌的行板、@yuanfang、@云过天山等用户、yiyi笔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