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摄影记者 刘中灿
地名,寄托着乡愁,
也蕴含着文化,
背后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吴家山,集家嘴,珞珈山,
这些名字,
武汉人已经耳熟能详,
但它们的来历你知道吗?
极目新闻记者
从湖北省民政厅了解到,
根据最新编撰的《湖北地名故事》,
这些地名其实都在长期的演变中,
改变了原来的名字,
却成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
视频剪辑 刘中灿
吴家山上无吴家
其实这里本无家
现在的武汉市东西湖区政府所在地“吴家山”,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教、信息中心,是一座美丽的园林生态卫星城。然而,说起“吴家山”这个地名的来历时,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
吴家山
“吴家山”并非吴氏家族的山地。据当地的老人说:“吴家山根本不是吴氏家族的山地,附近有易家湾、龚家湾、李家坮、潘家坮、王家坮、何家庙等等好几个村子,就是没有姓吴的村子,甚至连姓吴的老住家也没有一户。”
那么,这里为什么叫“吴家山”呢?这就要从传说讲起了。
很早很早以前,这里没有人烟,属于江汉平原东南隅,紧挨长江北岸的一大片低洼地,叫做“云梦泽”。每年冬春季节,这里是湖港水汇、芦苇杂草丛生的地方;每年夏秋季节(有时春末至冬初涨水期达七八个月),这里一片汪洋。因为长江汛期倒灌上来的水,当地人说是涨南水,加上汉江和府河每年夏秋洪水暴发,当地人称为涨西水。
南水和西水两面洪流汇集,这里就成了一望无垠的水面。有一年,大禹在三峡治水之后,来到江汉平原巡察,发现这里有一块很大的水地,于是乘坐大木排东行,快到长江出入水口的谌家矶时,忽然回头一看这水地太野旷了,顺便就把喝茶的壶盖揭了下来,扔向水中。于是乎,水面就生长出一座小山,这个山的形状很像一个壶盖,因此取名“壶盖山”,即现在人们所说的吴家山。
若干年后,从北海来了一位老道,这老道士觉得此山虽不高,但有仙则名,灵气十足。于是,老道士施展道法,紧挨着“壶盖山”的旁边扔下一顶帽子,又生出一座山,这座山的形状很像道士的帽子,所以叫“道冠山”,即现在人们所说的“雷达山”。
据《汉阳府志》所载,唐朝时期,这里已称“壶盖山”,因为长期无人居住,所以有人就称“无家山”。湖北方言“壶”和“无”,“盖”和“家”的字音相谐。
2月26日,极目新闻记者来到吴家山看到,这里现在被改建成了吴家山公园,不过根据公园的介绍,这座山真的不高,最高处也就70多米。春光明媚,这里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休憩、踏青。
吴家山公园里游玩的市民
从唐朝起,这里的名称,开始是“无家山”和“壶盖山”并称。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汉阳知县何钦唐漫步到壶盖山,发现这里依山傍水,虽然荒芜,但地势好,风水好,又很宁静,加上传说的神话色彩,他觉得这里是自己百年之后的理想安葬地。
吴家山公园
何钦唐死后约六十年,其后辈考虑祭祀祖先之方便,将家族迁徙于石潭泾(现吴家山东北面何家庙)居住至今,于是壶盖山、道冠山这两座山沿边都成了何氏官家的基地。所以,这偌大的坟墓基地,又是官家的,谁还敢在山上造房子住呢?故人们一直称“无家山”,远近的人都如此称呼。
元明时期,有人从江西移民到湖北,这里已零零散散有几个村子。后来,有四五户人家被洪水淹怕了,干脆搬上山来搭起棚子住下了。他们说只怕水,不怕鬼,到山上和鬼住在一起还安宁些。何况后来住在这山上也没有谁来干涉。于是姓李的,姓王的,分散在两山的山坡上住下了。
这样一来,这里再不是无家的山了,可是名字叫了这么久,要怎么改呢?
群众的智慧果然是无穷的,他们在叫地名时,将“无家山”改称为“吴家山”,慢慢地就这么叫开了。据清代编修的《汉阳府志》,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吴家山” 有了正式名称并划归于三店乡,属夏口厅管辖,直到现在,成为了东西湖区政府所在地。
集家嘴原来是“接驾嘴”
名字和这位皇帝有关
从汉口民族路一直往南走到江边,在汉江入江口,有个码头叫集家嘴,是来往汉口与汉阳之间的一个主要渡口。
有些人认为,集家嘴应该叫“集稼嘴”,因为这里的码头多是转运粮食,粮食不就是“庄稼”吗?不过根据武汉市江汉区地名普查办的调查,更多的人认可的说法是,这里原本应叫“接驾嘴”,是因为方言的原因,最后传成了发音相近的“集家嘴”。
既然是“接驾”,那是接的谁呢?清朝有个叫范锴的人,写了一本《汉口丛谈》,这部地方史料笔记,记叙汉口是如何发展为“四大名镇”之一的。在书中,他提到,“接驾嘴”,接的就是明朝的嘉靖皇帝,而他正好出生在湖北钟祥。
嘉靖皇帝朱厚熜,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明武宗去世,皇太后与内阁商议,要身在钟祥的朱厚熜立即到北京继位。
对嘉靖皇帝,可能大家对他更多的印象是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里陈宝国饰演的那位爱修仙的抠门皇帝,听说被大臣贪污了税款时气鼓鼓地大吼“朕的钱”,已经成为网上不少网友创作段子的素材。但是当时只有14岁的朱厚熜,表现出了和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和心计。他按捺住激动,轻车简从,先坐快船顺流直下到汉口,然后快马加鞭,径直北上。
汉口的官员听说皇上要来,激动不已,迎接皇上的布置,更是不用多说。能亲自迎接皇上的,当然是知府这样的高官,中等级别的,负责报告皇上到来的准确时间,即所谓“报驾”,低等级别的,就要去江边等着,探明皇上到达的准确位置,叫做“探驾”。等朱厚熜的船到了汉阳码头,人山人海,齐呼万岁,可朱厚熜只是挥了挥手,一言不发,赶紧登上早已备好的渡船,离开汉阳南岸,向汉口北岸进发。
当时的汉口,还没有现在的繁华,可是官员们摆出的排场依然盛大,可是朱厚熜只是微微颔首,就上车向北进发了。
这么一来,汉江两岸,就留下了两个“接驾嘴”。汉阳的那个在南岸,就被叫做“南岸接驾嘴”,或者“南岸嘴”。是不是觉得这名字听着熟悉?对,今天你从集家嘴码头走进汉江江滩,汉江对岸,那个像一条巨轮一样深入江中的“心尖尖”,就是武汉人熟悉的南岸嘴,和南岸嘴隔江对望的,正是集家嘴。
集家嘴(左岸)和南岸嘴(右岸)隔江对望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接驾”一事在明朝正史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就在武汉,还有很多地名也和朱厚熜这次来去匆匆的出行有关。比如:接驾河、报驾巷、探驾巷、送驾墩。
是不是觉得这几个地名听着熟悉却又似乎没见过?那是因为它们现在不叫这几个名字了。
它们现在叫做:捷径河、鲍家巷、弹夹巷、宋家墩。
从落驾山到珞珈山
为它改名的是闻一多
武汉,以“大学之城”而闻名。而很多大学,都是依山而建,比如华中科技大学的喻家山,华中师范大学的桂子山,华中农业大学的狮子山等。而其中最出名的,当数武汉大学的珞珈山。如今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珞珈山的樱花吸引着众多游人,而一代又一代武大学子,更是骄傲地将自己称为“珞珈人”。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珞珈山这个名字,只有不到100年的历史,而它的得名,与武汉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著名诗人闻一多密不可分。
闻一多,湖北浠水人。今天我们提到他,可能更多人会想到课本上的《最后一次讲演》,以及澳门回归时由他的诗作改编的《七子之歌·澳门》。而对珞珈山来说,闻一多正是给它这个名字的人。
1928年,筹建中的武汉大学开始考察新校址。湖北当局在实地考察武汉大学新校址时,回复称:“查得该地内包落驾山、狮子山、团山、廖家山、郭家山等处,惟南面落驾山稍高大,面积约占千亩余……”这里东部、西部和北部三面临水,环境幽静,风景秀美,实在是教书育人的绝佳场所。而回复中提到的落驾山,也叫罗家山、逻迦山,都是当地祖传下来的地名,并没有特殊的含义。在《江夏县志》中,有这样的记载:“逻迦山在(武昌)县东北二十里湖滨。”
闻一多等人在选定罗家山为武汉大学新校址时,以诗人的敏锐灵机一动,建议将“罗家山”3个字改为“珞珈山”。
从“罗家山”到“珞珈山”,虽然读音一样,但含义却大不相同。“珞”,指一种坚硬的玉石;“珈”,是古代妇女佩戴的一种精美华贵的装饰品。闻一多用“珞珈”两个字来形容这座山的秀丽,富有风味。
大家一致赞成了闻一多的建议。于是,原有的不登大雅的旧时代祖传地名,顿时变得风情万种,富有诗情画意。
来源:极目新闻(记者:陈倩 摄影记者:刘中灿)
编辑:刘思宇
审核:谢礼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