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做完胃镜,
看到报告上“胃息肉”的诊断,
诚惶诚恐:
胃息肉严不严重啊?
有胃息肉就会得肿瘤吗?
胃息肉会癌变吗?
发现胃息肉就要切除?
……
今天,武汉协和医院专家
一文说清楚!
胃息肉如何形成的?
胃息肉是一种在胃粘膜表面隆起并向胃腔突起的,以胃粘膜组织异常增生为特征的病变。胃息肉表面常较光滑,与周围界限清楚,可有蒂或广基无蒂,通常局限于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好发于胃窦及胃体,可以呈单个出现,也可以表现为多发。胃息肉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抑酸药物质子泵抑制剂(PPI)使用、慢性炎症刺激、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但目前胃息肉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胃息肉的类别
胃息肉有很多种类,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
01
胃底腺息肉
大小一般<1cm。它的生长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不大,所以它的出现恰恰表现胃部总体情况相对健康。胃底腺息肉分散发性与家族性。部分家族性胃底腺息肉可能出现不典型增生,这点值得注意。直径大于1厘米的胃底腺息肉存在轻微的致癌风险。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与胃底腺息肉有关。
02
增生型息肉
顾名思义,是细胞不断生长分裂,超出正常所需而长出来的息肉。它通常生长在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胃中,此类胃息肉的患者建议先进行除菌处理。炎性息肉的概念经常归为此类,此类息肉基本也属于良性息肉,恶变概率低,不用太过担心。增生性息肉若大于1cm或有蒂,则发生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
03
腺瘤型息肉
胃腺瘤或称隆起型上皮内瘤变,是最常见的胃肿瘤性息肉。腺瘤可能呈扁平状或息肉状,通常单发且小于2cm,偶尔可见巨大息肉(可达15cm),它的出现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一定的联系,多发于高龄男性。有研究表明大约40%的腺瘤型息肉都含有恶性细胞,它也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界定为胃癌的癌前病变征兆之一。因此,发现这种息肉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时手术切除并定期随访复查。
04
其他类型息肉
例如异位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发病几率较小,且不易发生癌变。但家族性息肉病,大部分为恶性。
胃息肉大多无症状?
胃息肉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单纯胃息肉或疾病早期无明显临床表现,多于合并其他消化道疾病时出现。后期,若息肉表面开始有糜烂、溃疡或息肉生长到直径较大时则临床症状明显,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反流、恶心、呕吐、消化不良。位于贲门或幽门部位的胃息肉可引起梗阻等。合并溃疡者,可能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症状,如黑便、贫血,一般不易出现大量呕血等情况。
胃息肉会发展为胃癌吗?
研究表明,胃息肉与癌基因和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相关,基因的突变促进肿瘤的进展。胃息肉是有一定的癌变率,有些被认为是癌前病变,尤其是直径>2cm的广基底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与肠上皮化生和萎缩性胃炎相关,癌变率为 9%~20%;增生性息肉患者的癌变率则为 0.3%~0.6%;炎症性息肉患者癌变的机会较少,但有发展为胃癌的可能。所以最值得注意的是腺瘤样息肉,被视为胃癌的癌前病变,一经诊断,建议尽快切除。
什么情况下要切除胃息肉?
胃息肉都要切除吗?
临床上关于息肉切不切除的问题,
主要是根据活检报告的类型进行评估。
1.直径<0.5cm的小息肉,可于胃镜检查时顺便夹除,也可择期切除。
2.经过病理检查确诊的腺瘤性息肉、直径超过2 cm的广基底部息肉、或并发不典型增生的胃息肉,都具有较高的恶变风险,一定得及时内镜下治疗,同时根据临床医生安排半年~1年内定期复查。
3.多发性息肉,可分期分次予以清除。
4.对于通过病理检查确诊,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胃癌的,可结合实际状况,选择内镜下粘膜下剥离术(ESD)或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术,内科治疗有限的或效果不佳的可考虑实施外科手术。
如何预防胃息肉?
01
定期复查胃镜
内镜目前可作为消化科疾病诊断“金标准”,胃镜下可以最直观地观察并处理病灶,建议定期复查胃镜,并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02
PPI使用时间不宜过长
长期使用PPI会导致组织病理学改变,例如壁细胞突起进入腺腔、胃底腺囊性扩张等,特别是服用时间>1年的,会使胃息肉发生率大大增加。
03
少吃辛辣、腌制、 盐渍食物
这类食物直接损伤胃粘膜,削弱粘膜屏障保护作用,使胃上皮增殖,诱导息肉的形成。
04
戒烟戒酒
烟酒中的尼古丁、乙醇等对胃粘膜刺激较大,是胃病的常见诱因,不建议长期使用。
05
保持良好的心态
胃肠道是情绪器官,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也是胃息肉的诱发因素。
参考文献
[1]陈春燕,朱海杭.胃息肉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8,24(03):543-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