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地名:一座城,一个名,一段历史,一种情怀!

黄州地名:一座城,一个名,一段历史,一种情怀!

发布时间:2019-03-23 00:55:03    来源:掌上黄冈

掌上黄冈热文推荐:

黄州,前界大江,后倚崇阜,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凡地名的产生是有其缘由的。一个地名或有多种传说,一个传说或依附于多个地名。黄州地名的多姿多彩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时过境迁的岁月钩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

从黄州地名,品味城市的“雅”与“俗”“精”与“糙”,“活”了地名,添了记忆,黄州这座城市地名背后的故事,我讲给你听……

黄州

黄州是古行政区划地名。其名始于公元579年(北周大象元年),距今有1400多年。

黄州区全景

1991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黄冈县设立黄州市,其地域范围仍为黄冈县。1996年5月,撤销黄冈地区设置黄冈市,撤销黄州市,分设黄州区和团风县。此时的黄州前为市,行政区划地名是县级,后为区行政区划地名虽保持县级,但所辖地域只有黄州市的三分之一。此间黄州在京九铁路上设有火车站,在全国铁路交通图上出现了“黄州”车站地理实体地名。2014年,黄州区辖3个镇、1个乡、4个街道。版图面积362.37平方公里,总人口35.10万(数据来源《黄冈统计年鉴》2015)。黄州区是黄冈市中心城区,是中共黄冈市委、市人民政府驻地,是黄冈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武汉城市圈重要组团城市之一。今日黄州,就城市建设而言,其地域范围远远超过历史,中心城区建成面积已达30平方公里,人口达30万。城区街道纵横,高楼林立,初步形成东临三台河,西滨长江,南抵巴河口,北近禹王城。“八纵十横、二环四出”的城市构架。2012年,黄冈市人民政府决定黄州中心城区继续东扩,即将路口镇南部的白潭湖地域规划为城东新区。到2025年,黄州城市规模达到占地5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50万的中等城市。

清乾隆黄州府城图

考棚街

考棚街是黄州城内的一条古街道。清光绪初年,黄州府新置齐安驿马号,要在城内购置民宅地基,在官方地契上才看到“考棚街”的字样。宋末,考棚街北起黄冈县学门,南抵箭道口。清末,考棚街为南北走向,由三段组成。北为县学前街,路铺长条石;中为姚家阁街,北起上马石,南接一字门街;南为一字门街,北起上拱桥,南抵一字门口,街道较为宽阔。

考棚是封建科举考试的考场,府属管理科考事务的机关称试院、考院或贡院。黄州府城内的试院在洗白街,所辖考棚在其院内,遗址在今黄冈军分区的东西院内。

▼黄州文庙

▲河东书院

考棚街是黄州府城文化底蕴最深厚的一条街道。其地标性建筑物有二:街北端有县学文庙,街南端有河东书院。此二者是古代府、县两级教育机关,亦是古代黄州人文荟萃之地。

青云塔

青云塔位于黄州古城南郊(今城区宝塔公园内),俗呼“宝塔”。该塔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年(1574年),塔址在安国寺南之钵盂峰上,滨临大江,与鄂州西山相对峙。

青云塔身呈八方体,以八卦之乾、兑、坤、离、巽、震、艮、坎为方位门名。全塔共有塔门56个,其中能通者为实门,计16个,有门框而不能通者为虚门,计40个。塔高7层,每层8门,方位大小相同。这种虚实相间的安排,既保证了石塔的坚固强度,结构合理,又能通风采光,外观整齐匀称,给人以美的感受。塔底层之乾、坤、巽三门为实门,可供游人入塔内。西北面之乾门为正门,门楣上嵌有“全楚文峰”石匾。西南面之坤门是进入石塔第一层的实门。塔底层内室面积为16平方米,有描写塔外景观的对联一副:“万丈文光辉石室,千烁庙貌傍江城。”在八卦中,乾代表天,坤代表地,此二门为实门符合易经原理,为人理解,但巽门为实门,且为游人入塔登顶之门,人们不解其意。游人到青云塔前,在塔外观看就可以发现巽门正面对东方,方向吉祥,如巽门登石阶,见壁上嵌有“青云直上”四字,豁然明白:巽代表风,由此门拾级登顶,有乘风直上青云之寓意。

黄州青云塔,是全国独有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奇塔。从表面形态来看,它有着佛教色彩,而品其塔名却又有世俗功名的情怀,儒气极浓。但从塔基的选址,塔门的朝向,虚门的设置,又有道教的内涵及其追求。

东坡赤壁

东坡赤壁俯瞰图

东坡赤壁是以名人和地貌特征而命名的。在黄州古城西北的汉川门外有一座山嘴状若悬鼻,且色泽赭赤,人称“赤鼻山”或“赤鼻矶”。因该山矶陡峭如削壁,耸立江滨,又名“赤壁”。北宋元丰年间,苏轼贬谪黄州,朝廷任命为黄冈县团练副使,不得参理公事,工薪收入少,家庭生活困匮。后在友人马正卿向官府的请求下,拨城东郊一块旧营地给其耕种,以解生活之困。苏轼领着全家老小在此开荒,他自劳自乐,写下了八首开荒劳作的诗歌,自定名《东坡八首》,黄州绅民以此尊称其名“苏东坡”。他以此名为荣,自慕唐白居易而名,作文写诗,与友人通信皆署“东坡居士”或“东坡”。

赤壁矶

苏东坡偕友人多次到赤壁山矶处观赏江山风月,触景生情地联系三国“赤壁之战”,写出鸿篇巨制的一词二赋,自此黄州赤壁名扬天下。自南宋以后,历代黄州缙绅耆宿为纪念苏东坡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先后在赤壁矶择地兴建了许多亭台楼阁,供游人瞻仰。到清乾隆年间,此地纪念性建筑群落形成,知府郭朝祚将此建筑群落命名为“东坡赤壁”。

遗爱湖

遗爱湖系今日黄州新城中之湖。水域面积2.94平方公里,环湖岸线29公里,是长江中下游北岸沿江平原区典型湿地。

遗爱湖公园占地总面积5.03平方公里,折7545亩,其中水域面积2.94平方公里,相当于杭州西湖的一半。但是,遗爱湖纵深开阔,波光粼粼,岸线蜿蜒曲折,浑然天成。环湖岸线长29公里,是杭州西湖的两倍。按照规划,遗爱湖公园要建设一环、两片、五区、十二景。一环,即环湖一周观光旅游;两片,就是东湖片区,西湖片区;五区,就是东坡文化休闲区、文化商业休闲区、原生态自然保护区、竹园生态休闲区、市民户外运动休闲区;十二景,分别是遗爱清风、临皋春晓、东坡问稼、一蓑烟雨、琴岛望月、红梅傲雪、幽兰芳径、江柳摇村、水韵荷香、大洲竹影、平湖归雁、霜叶松风。

这十二景区名称是集苏东坡诗词赋之佳句,采遗爱湖形景物之灵气,融汇组合而成的。临皋春晓,皋,即水边的高地,临皋是临近水边的高地。苏轼贬谪黄州,全家居黄州临皋亭处时间较长,且在临皋亭处著“一词二赋”。临皋在黄州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这个景区原为部队的打靶场,临湖边有一个高高的靶堆。“春晓”,则来自于苏东坡的词“杜宇一声春晓”。把两部分合起来,就形成了该景区的名字。有的景区名字取自苏东坡诗词原文。比如“一蓑烟雨”,就来自于苏东坡的“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十二景区名字里有春夏秋冬,松竹梅兰,风花雪月,包含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元素,集中展示了东坡文化。

禹王城

禹王城复原图

禹王城是黄州古迹地名。在今黄州城区西北3公里处有一座古城遗址,今人称之为“禹王城”,并设有地方行政机关 ——禹王街道办事处。《黄冈县地名志》载,相传大禹治水到过此地,后筑土城名曰“禹王城”。这是望文生义的胡编。阅读中国古代史和黄州府志、黄冈县志得知:此古城遗址是两千多年前楚国在此地修筑的一座都城(楚灭邾,徙其君民于此),名曰“邾城”,亦称“邾王城”。

邾城图

邾王城的名称,由原苏轼《日日出东门》诗中的“女王城”,到明代有人将其呼作“汝王城”、“女阳城”,到清代修志者定其为“吕阳城”。这样一来,邾城在称呼上也慢慢被篡改了。大约过了六十年,到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国民党黄冈县政府绘制了一份行政区划图,在县城黄州西北十里处有“禹王城”地名。所辖区域南起黄州城,西北抵枫香桥斜长地带,这时的禹王城就不是黄冈县古迹地名而是地方行政区划地名了。这正好与解放后人民公社时期黄州区所辖“禹王城”小公社地域相当。改革开放后,将此地定为“禹王城”街道就不足为怪了。

今日的禹王城已成为行政村区划地名。1991年2月,撤销原黄州镇而分设三个街道,即赤壁、东湖、禹王。禹王街道除管辖从枫香桥与黄州城区9个村外,还管辖有原新河片区的4个村以及近城区的3个社区居委会,版图面积49.1平方公里,人口2.57万。

三台河

三台河系黄州区内自然地理实体。它位于今黄州东门路东端终点,距中心城区5千米。三台河是贯穿原黄冈县境西南部百里长河中的一小段,即北起余家潭水出口处,南抵秦家湾,长不足千米。长河流经此段,河道陡然弯曲狭窄,两岸突起,悬崖峭壁,酷似长江当涂天门山景。水流湍急,舟行疾速,人觉惊险。在军事上,历代官府均将此作为固守黄州府城的一道天堑。

在黄州的历史上何时出现“三台河”地名呢?原以为明弘治《黄州府志·府城图》所载“三台河”名是最早的,距今大约有500多年的历史。自上世纪90年代黄州经济开发,在三台村泥婆咀出土了一块石碑后,将三台河地名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两百多年,即南宋景定四年(1261年)。这块石碑的名称为《宋故武功大夫都统制议马公之録》(该石碑今收藏于汉川门楼上的石馆内)。石碑刻载“马(震)公以景定四年癸亥春,正月十有六日安葬于黄州黄冈县官下三台河南,上城子村梅婆嘴。”此段文字告诉人们,早在南宋景定年间黄州黄冈县就有三台河名。

▼三台河老桥

▲三台河新桥

叶路洲

叶路洲名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1947年《黄冈县行政区划图》上载,在堵城松杨铺江对面有“叶家路”地名,这是几户姓叶的农家住处。因叶家在内江边有几亩地,为农耕之便利,叶家人修了一条小路。冬春内江水涸时,堵城松杨铺的人要到洲上去,就走这条便道,人们呼之为“叶家路”。到后来,叶家人也将自己的居住地亦称之为“叶家路”或“叶路”。抗日战争胜利后,团风镇管辖江中各洲诸,行政区划为一个乡。乡名“雅霍”,乡公所机关设在叶家路。1956年,农业合作化时期“雅霍”乡名取消了,人们就称这块洲诸为叶路洲。

如今叶路洲是黄州区最大的沙洲,也是主要的棉花产区之一。版土面积28平方公里,洲内有军岭、叶路、外岭、大庄户、扁担洲、西河埠、王岭、余岭、朱岭9个自然村。总人口1.43万人。1998年洪灾后,这里已成为移民后的生产区,农产品棉花、小麦、特产大蒜在区内占有一定的地位。

唐家渡

长江进入黄州区境后,流向改为自北向南,并且一分为三。一股沿罗霍洲以西而下,一股穿罗霍洲与叶路洲(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呼“鸭蛋洲”)之间,一股绕叶路洲东边与堵城相连的内江,至唐家渡口三股合一,史称“三江口”。今唐家渡村就在三江口东南岸,临江面长达10余华里。从地理形状来看,整个村庄西直东斜,北尖南阔,大体呈三角形。

唐家渡村名来源于这里曾设有官渡。清光绪八年版《黄冈县志》记载:社树唐家渡,县西北十五里,系齐安驿至华容驿要津。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湖北巡抚常钧奏准将黄州齐安驿改为由社树唐家渡过江,至武昌县华容镇60里设一站,再入江夏县土桥境60里又设一站,最后到达省府地。

唐家渡村行政隶属管理沿革变化也很大。明、清两朝,该地属黄冈县东弦乡,浒子口区(或新河口区)。民国时期属黄冈县黄州镇新河乡。解放后属黄冈县三江区新河乡。1958年人民公社时,属黄冈县长江公社新河大队,后改为黄州区新河公社。1984年人民公社撤销后,属黄冈县禹王城区三江乡。1991年撤销黄冈县成立黄州市,属黄州市禹王街道新河管理区。1996年黄州区设立后,仍属黄州区禹王街道新河管理区。

三江口

三江口航拍(罗学珊摄)

三江口系原黄冈、鄂城两县共有的地理实体地名。所谓“三江口”是指长江流经此处由三支变为一支。水流吐纳,船只进出必经处则为“口”,即三支江流会合处称之为“三江口”。

从现时地理看,三江口在黄州区叶路洲、江咀和鄂州市黄柏山之间,站在今唐家渡高埠或新建的黄冈长江大桥向西北张望,三江口水域之形貌则一览无余。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黄冈巨富刘维桢购小火轮营运于汉口至黄石之间,为便于旅客乘船,在三江口水域分别设置“西河埠”(黄冈)、“三江口”(鄂城黄柏山)两个停靠的码头,自此,“三江口”这个地名逐渐深入人心。而今,当人们说起“三江口”时,误认为“三江口”在鄂城,这是一种误解。

长江进入黄冈团风镇地域水流为三,且江渚洲滩较多,芦苇丛生,船只进出回旋余地较大,历为水军战场。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赤壁之战,即孙权、刘备联军,攻破顺江东下的曹操军队。宋朝以来,各种历史文献记载,赤壁之战战场遗址在夏口西(今汉阳),樊口北(今鄂州市樊口)之间,三江口地域正处于此战场之内。是故明朝著名文学家罗贯中在写作《三国演义》时,将赤壁之战的古战场摆在“三江口”,且有两个回合均提到“三江口”。

定惠院

定惠院是北宋黄州城东一座风景雅致的寺院,院内有寺曰“乾明”。乾明寺始建于何时,地方文献无记载。不过细读苏轼初寓黄州的诗文,可推断出该寺创建于晚唐时期。苏轼遭贬来黄,州县衙门不安排住宿,只好自携子入寺门,可见苏轼地位之低下。此时他所撰诗文均以定惠院为题,是故千百年来,人们只知道黄州有定惠院,而不知该院是乾明寺的寺院名。

苏轼谪居黄州的生活,成为黄州文化的根基。自北宋元丰三年二月至五月,苏轼借居僧舍,著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对定惠院内外的一景一物、一花一木均有记载,且赋予深广的政治背景和文学内涵,使东坡文化从黄州定惠院生根发芽。

苏轼携子入乾明寺住宿的前一天,黄州恰遇一场返春大雪。一个政治上受到残酷打击的高官,不远千里来到贬谪之地,官府不安排住宿,在这春雪满地、寒气逼人之际,携子借庙求宿。此时此地,苏轼的处境是世道冷酷、内心孤苦。他在《雪后至乾明寺遂宿》诗中,将此情此景抒泻于笔端。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雪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鹊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摧檐泻竹声。

洗白街

洗白街曾是古城黄州的一条主街道,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随着改朝换代的历史演绎,此街于解放初期为庆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胜利定名为胜利街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

据1991年版《黄冈县志》载,黄州胜利街在“清末,民国时期分为五段,即入清淮门(东门)为东门正街,接着是县学前街、正中为洗白街和鼓楼岗,西为县岗。”洗白街东西走向,东至县学(今市实验学校处),西抵鼓楼岗,长约200米,街道宽不足20米。旧时为青石路面,街道宽不足4米,街中牌坊较多,较为繁华。

洗白街原址

黄州洗白街来历说法不一

择其一,且听道来▼

相传清光绪末年,黄州出了一件奇案。这天,黄州洗白街方氏祠堂门前被一支迎亲队伍堵得水泄不通。迎亲的唢呐吹得祠堂隔壁的新娘姚氏女心花都开了。好一会儿,姚氏女才梳头打扮完毕。姚氏女父母早亡,婚事由哥哥料理。兄送妹至轿前,挥泪而别。

花轿接人至婆家,欢天喜地拜了堂,稍后夫妻入了洞房。新郎急于求成,替新娘宽衣解带,伸手向姚氏女的腹部摸去,大吃一惊,发现姚氏女肚大如鼓。新郎倍感受辱,立即跳下床来,连夜敲开了媒婆的大门。新郎指着媒婆鼻尖说:“你个老东西,你介绍一个已有孕在身的女子给我,辱我门庭是何道理?”媒婆慌张至极地说:“只听人说她行为不轨,不想今日成了事实。不要紧,你明天用小轿把她送回去,要回彩礼,看她兄长有何话说。”

资料图

第二天,新郎依媒婆之计而行,用一小轿将姚氏女送回娘家。姚氏女之兄问明情况,怒气冲天从厨房拿出一把菜刀,冲到妹妹跟前举刀要砍,姚氏女说:“兄长且慢,你我清白要紧,在公堂上我自有话说。”

当日他兄妹俩来到县衙。击鼓升堂后,呈上状纸,口喊冤枉。县官见此女身怀有孕,即把惊堂木一拍,厉声喝道:“你已有孕在身,还有何话说?”此时的姚氏女急忙开胸衣,从哥哥手中夺过刀自行剖腹。可怜姚氏女立时毙命,腹部流出一滩黄水,原来她得了血吸虫病。姚兄此时对县官和新郎大呼道:“你们给我找出胎儿来。”

县老爷防不胜防,公堂出了人命案,自己是交不了差的。

后来此案由黄州知府裁决,县官披麻戴孝,媒婆熬油点天灯(古时的一种刑罚,将人犯放入油锅煎炸,用其油为冤屈者点长明灯)。

新郎为姚氏女竖烈女牌坊(地点在赤壁后二道窝子)。知府命名姚氏女门前的大街叫洗白街,意思是洗去姚氏女的冤屈,还她一个清白。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责任编辑: 肖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