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荆门!听听他们怎么说……

“就”在荆门!听听他们怎么说……

发布时间:2024-04-22 12:31:03    来源:荆门发布

4月10日起,4000多位考生来我市参加2024年“招硕引博”专业水平测试。为让考生深入了解荆门、在荆门找到心仪的工作,我市启动了“‘荆’生相伴·从此启航”推介招引活动,并推出了系列优惠措施,为考生送上丰厚的“礼包”,充分展示了荆门这座厚道之城开放包容的品格。

“就”在荆门,就业在荆门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特采访了部分已经在荆门就业的硕博人才,这些在荆门工作就业的人才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一己之力,且听他们说!

王恒:

家乡召唤心之所向

在荆门职业学院,“90后”教师王恒总是背着标志性的双肩包,充满活力地穿梭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他的双肩包仿佛装满了智慧与热情,随时准备为学生解答疑惑。

王恒是土生土长的荆门人,取得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硕士学位后,2023年通过“招硕引博”回到家乡,成为荆门职业学院电子信息系一名教师。

学有所成、建设家乡,对于王恒来说,不仅仅是“吾乡之心”的归属感,更是家乡的“声声召唤”。

“荆门很重视人才的引进和留用,近年来政策也越来越吸引人。”王恒介绍,“招硕引博”政策不仅有人才津贴、安居保障,薪资待遇也属实是“真香”。在试用期满后,作为专业技术岗位硕士研究生,他取得了事业编制,直接享受专业技术十级工资待遇。这些政策让他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荆门跟10年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特别方便。”王恒如数家珍,荆门有很多游玩的地方,比如漳河的爱飞客小镇、东宝的圣境花谷和滑翔基地、京山的网球小镇、钟祥的莫愁村等等。购物消费也很方便,有中天街商圈和两个万达商圈。交通出行方面,三条高铁正在建设,即将通车。

回到家乡、回报家乡,王恒正以脚踏实地的行动,积极参与到家乡的建设中。作为一名职业学院的教师,他肩负时代责任、潜心教书育人,未来将加强与本地企业对接,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更好服务荆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程烨:

“重人”环境优发展潜力大

程烨,37岁女博士、副教授,现任荆楚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程烨于2020年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后,通过招聘信息了解到荆楚理工学院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当年博士引进安家费(人文社科类)有30万—40万元,还有科研启动经费,按月享受学校高端人才奖,同时享受荆门市高层次人才引进待遇等。”感受到荆门地方及高校对人才的重视,程烨决定到荆门发展。同年12月她如愿入职荆楚理工学院。

在学校提供的自由、包容的学术环境中,程烨积极投身科研教学育人事业。2023年,她负责的项目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语言学一般项目,实现了荆楚理工学院文传学院国社科基金面上项目零的突破,同年入选荆门市“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在荆门生活工作的这几年,程烨感受到荆门不但是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而且还是一座既年轻又充满活力和潜力的城市。“这两年荆门市相关部门给在荆门工作、居住的人才提供了全面高效便捷服务,推出了‘荆英卡’服务管理政策。”程烨觉得在荆门的工作和生活都充满了踏实感与归属感。

作为当地文化的载体和凝聚体,方言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其文化价值值得关注和调查。目前,程烨主要致力于开展湖北方言与文化调查研究。“接下来,我将继续做好语言保护工作、普及语言资源保护理念、传承优秀荆楚文化、服务荆门经济社会发展。”

孙文:

在“第二故乡”以毕生精力投身医药事业

1988年出生的孙文是随州市人,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博士研究生学历。2017年,作为“招硕引博”人才进入荆门市中心医院工作,后来做了荆门女婿,爱上了这座美丽的城市。

入职以来,孙文始终秉持“在有限的工作时间,释放无限的工作热情”的座右铭,全力服务医院医务及临床工作。他坚持7天工作制,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在他的办公室里,随处张贴着个人的微信二维码图片,方便患者添加,咨询病情。“就诊时,孙主任特别亲切,耐心地询问我的病情,为我讲解疾病的发病机理,让我不要心急,治疗要一步步来。”患者的赞誉是医生的最高荣誉,他把这些当作前行的动力。

孙文说,在荆门市中心医院这个温馨有爱的大家庭里,他获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热情的关心和照顾。医院积极为他争取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在工资待遇、福利分房、子女上学等方面也总是优先考虑,全力落实我市有关人才方面的保障政策,做到让人才服务荆门经济社会发展时后顾无忧。他告诉记者:“我从2017年到荆门至今已经有六七年的时间了,我们单位百分之二十几的都是外地人,硕士、博士等人才来了之后只要愿意干事,愿意为荆门卫生健康事业作贡献,就一定有机会、有平台、有发展前途。”

近年来,荆门发展趋势良好,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后劲充足,对年轻人来说,是一片干事创业的热土。孙文感触非常深:“荆门这个地方适合生活、适合定居、适合安居。荆门为我们准备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让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

涂敏:

人才沃土滋养实现个人价值

涂敏,43岁,医学博士,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外科毕业,现任市人民医院副院长,是医院骨科学科带头人。

博士毕业面临就业时,他没有像大多数博士一样首选北上广或一线省会城市,而是毅然回归“故乡”荆门。

“我是湖北石首人,早在2008年硕士毕业后便在荆门就业,已将荆门视作第二故乡。”涂敏介绍,他2011年重回母校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攻读医学博士,2015年毕业后通过“招硕引博”政策返回荆门,在市人民医院(原市二医)从事关节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治工作。

“荆门对人才的包容与支持,使我在医学道路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多年来,涂敏一直致力于骨关节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治工作。作为骨科学科带头人,带领医院骨科团队成功申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发表骨关节炎基础研究相关SCI论文11篇,获批国家发明专利4项。走上行政管理岗位后,涂敏积极推动医院学科建设,带领团队成功创建荆门市首家标准版胸痛中心、高级卒中中心、心脏康复中心、高血压达标中心等,实现了医院学科能力的大跨越。

“我取得的点滴进步,离不开荆门对于人才的高度重视与精心培养。”涂敏表示,他不仅是“招硕引博”政策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也是这个政策的坚决拥护者和支持者。荆门为他提供了宽松的技术交流环境、广阔灵活的晋升空间,使他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进而实现了自我价值。

目前,涂敏正带领医院骨科团队在创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道路上深耕,希冀通过自身努力,推动医院的科研教学与学科建设实现更大提升,为荆门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刘静:

发光发热的人生更有价值

2012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管理学硕士毕业的刘静,选择了一条和大多数同学不同的路,就在大家争相奔向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时候,她却选择了回到家乡荆门。在这里,她一步一个脚印,用行动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为东宝区房产服务中心分管老旧小区的负责人,这段时间,刘静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今年确定好要实施改造的几个老旧小区里。从最开始的目标选定、项目招标到最终的实施改造,包括现场协调、工程进度,几乎每一个环节,她都认认真真盯紧不放,在她的心底里只有一个简单的愿望,那就是把好事办好。

今年39岁的刘静,2014年通过荆门市硕博引进人才招生考试进入东宝区招商局工作,主要针对东宝工业园区开展招商引资,见证了东宝工业园区一步步发展壮大。2021年6月,刘静从东宝区招商局调任房产服务中心副主任,负责老旧小区改造。虽然工作发生了变化,但是她立志以行动实现价值的初心并没有改变。

“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实事,也是为老百姓造福、谋福利的一个工作。能看到这些变化,我觉得非常骄傲,有句话说: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我觉得能够作一份小小的贡献,也是非常自豪的!”

接下来的时间,随着东宝区老旧小区改造进程的推进,刘静将变得更加忙碌。也许在有些人看来,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喧嚣,刘静也没有人人艳羡的光鲜履历,但是在荆门工作的这些年里,刘静却乐于享受这份忙碌,因为,这座四线小城市里,有着她一直守候和期待的简单幸福。

“人的价值不应该仅仅体现在薪资待遇这一些物质条件上面,更应该看重的是能够为社会作一些贡献。其实不管在哪里,我们都可以发光、发热,让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更加丰富多彩。”刘静说道。

来源: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记者 孟亚利 吴浩 乔锦 文菲 苏克环 方哲 罗海东 李豪素)

编发:代艳阳

审核:代忠勇

终审:方丽荣

出品:九派通

声明:本文为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原创作品,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责任编辑: 刘建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