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有声·兰时篇丨青春阅读涵育文化中国

学习有声·兰时篇丨青春阅读涵育文化中国

发布时间:2024-04-29 08:18:17    来源:鄂检在线

文字阅读

今年的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4月也是我国的全民阅读月。在爱读书的人眼里,天天都是读书日。

“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描述了“人人享受阅读”的美好愿景,宣示了阅读赋予人类社会强大的精神力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中国古人的理解里,阅读了大量书籍,走过很多地方,才能洗去内心的污浊,获得智识的提升。放眼世界不同地域的古老文明,那些始终葆有生机与活力的古文明,往往因为文字在公众阅读中得到传承。中华文明之所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我们拥有悠久的阅读传统、古老的书籍文化。

“独读书不如众读书。”尽管古代社会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全民阅读概念,但读书在很早的时候就体现出公众参与、公共表达的形式特征。其中,书院文化作为传统阅读文化的代表,对于赓续中华文脉具有深远意义。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四大书院”的琅琅读书声,响彻华夏,激荡千年。

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涵育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社会风尚,不仅体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不仅有十月革命的炮响,还有一批进步报刊的创办。五四运动期间,北京的《每周评论》、上海的《新青年》、长沙的《湘江评论》、天津的《觉悟》……一大批新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全国各地建立马克思主义传播阵地,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准备。

最是书香能致远。正是因为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当作一种精神追求,中国共产党才始终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和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只有不断学习和阅读,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无论何时何地,书本都是最好的伴侣。“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在青年成长的关键处、要紧时,一本好书能够启发心智、解答困惑,甚至帮助作出影响一生的重要抉择。有学者研究发现,青年群体的阅读倾向和行为,以及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创造力水平,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青年对什么书有兴趣,对什么书没兴趣,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发展风貌。新中国成立以后,涌现了一批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人民新生活的优秀作品。其中,被称为“三红一创”的《红旗谱》《红岩》《红日》和《创业史》一版再版,仅《红岩》在出版60年之际的总发行量就高达1170多万册。

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什么岗位,读书都能发挥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积极作用。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青年养成阅读习惯,从阅读中更好成长,以刻苦读书体悟“真理的味道”,才能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做好“两个结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世界读书日的设立,除了旨在鼓励世人发现阅读的乐趣,也希望借此让各国政府与公众重视图书这一传播知识、表达观念和交流信息的形式,增强对版权的保护意识。

平视世界的一代,要建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也要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掌握与世界对话的能力,走向无远弗届的阅读社会。

2022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新时代青年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要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

诵读者: 陈贝妮

鄂州市华容区人民检察院

策划监制丨

邓七一

编辑设计丨

向凯敏

审  核丨

袁 明

联合推出丨

省院机关党办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责任编辑: 李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