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汉龙:在0.02毫米间“车”出大国重器

陈汉龙:在0.02毫米间“车”出大国重器

发布时间:2025-05-15 10:11:12    来源:湖北省总工会

近期,湖北一批个人、集体和单位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湖北五一劳动奖和湖北省工人先锋号。省总工会推出“劳模工匠耀荆楚”专栏,集中展现劳模先进的感人事迹,激励全省广大劳动者在新时代征程中奋发向前。

中铁科工集团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

重型装备厂机加车间班长,

高级技师陈汉龙

荣获“全国劳动模范”

一起来看

↓↓↓

追求极致

练就“工匠绝活”

“车工怕‘细长’,要加工好工件,必须手摸感知粗糙度,眼睛紧盯刀纹,一丝一毫的尺寸之差会对产品影响极大。”谈起机械加工制造工艺,陈汉龙滔滔不绝,对于关键技术的极致把控、精益求精,造就了他像刀头一样的“钻劲”。

2010年,带着对机械的好奇和对技术的渴望,刚毕业的陈汉龙被轰鸣的机器和精密的零件深深吸引,进入中铁科工江夏基地机加车间成为一名车工。清晨的车间,工友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陈汉龙操作机床打磨工件,刀头在铝合金件上划出碎屑。一千多个日夜,陈汉龙以车床为笔,精心打磨绝技,在毫米级世界里对话金属、雕刻工件乐章。

机械加工是工业文明的建筑师,陈汉龙深信不疑。这个产品的设计思路和用途是什么?怎样才能提高效率和精度?他喜欢动手,不只满足于当一名普通车工,而是主动凑上去问设计师、车间师傅,从整体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车间一线,陈汉龙对产品质量有了更深的认识,他重视每一个加工细节,力求做到零缺陷。“一点小小的优化,就能让零件质量更好,成本更低。”陈汉龙说。

从普通车床到数控车床,从小型机械加工到大型机械加工,陈汉龙从装配工成长为掌握车、铣、钻、镗等全工种技术的全能型工匠,以精湛的专业技能和严谨的工匠精神,成为行业内的技术标杆。

潜心雕琢

研磨“重器精度”

陈汉龙一直有随身携带笔记本的习惯。但凡有疑问、有难题、有错误、有亮点,他都会随时记下来,闲下来就对着笔记思考钻研。时间久了,他成了大家口中“记性好”“点子多”的“陈师傅”,夸他年纪轻轻,技术扎实老到,还爱搞研发创造。

从设计草图到创新智造,依托这本笔记,陈汉龙在实践中创造出“陈汉龙加工法”,包含“超大型回转体立车加工操作法”等10项先进操作法和30余种工装夹具,也攻克了多项高端装备制造“卡脖子”技术难题。

三峡电厂70万千瓦水轮机组是目前世界上承载推力最大、单机容量最高的机组。这套机组中,推力头和镜板作为重要的承载设备,易磨损、难修复。陈汉龙定制化设计出一套推力头平吊专用的吊具和镜板吊具,零失误完成35台套设备的修复。这一超精加工对质量要求极高,平面度0.02毫米、平行度0.02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3,他带领团队连续72小时驻守车间,通过改良机床导轨精度、创新布轮研磨工艺,硬是将平面度、平行度提升至0.02毫米。“陈汉龙加工法”连续8年保障全球最大水电机组稳定运行。

针对盾构机门框、螺旋机座等加工难题,他组织优化工艺流程,将生产周期从7天缩短至3天,成本降低60%,合格率达100%,助力国产盾构机打破国际垄断,应用于武汉、深圳、长春等20余城市地铁建设。

初心不改

锻造“工人铁军”

从工人到机加工车间班长,陈汉龙从未离开过生产一线。他不仅有一颗匠心,更怀着一份产业报国的情怀。2018年8月,陈汉龙牵头成立“陈汉龙创新工作室”,他把钻研多年的技术工法经验分享给年轻人,将有想法、有技术、有冲劲的年轻人拧成一股绳。同时打造创新人才基地品牌,定期开展培训班,用“老带新、传帮带”的方式开展教学,推行“能者上、庸者下”的轮岗准入机制,打造出一支创新智造“工人铁军”。

7年来,工作室坚持创新驱动,完成技术革新68项,获国家专利15项,多项成果填补行业空白。参与制造的高铁线路混凝土雕刻机,集成北斗导航与专用道尺,实现轨枕刻字毫米级精度,效率提升5倍,获国际先进技术认定,并推广至“一带一路”项目,“陈汉龙创新工作室”荣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荣誉。

在世界首创掘爆机的“心脏”制造上,工作室针对掘爆机主驱动系统加工,突破“头发丝级”公差要求,零失误交付世界首台掘爆机核心部件,奠定我国隧道工程装备领先地位。在绿色制造实践方面,陈汉龙带领团队提出“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方案,推动盾构机再制造节能60%、耗材节省70%,助力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来源:湖北日报、中铁工业

编辑:邬紫玲  初审:皮紫嫣

复审:朱玉兰  终审:张巍

点击查看关注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责任编辑: 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