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春英:从绣娘到全国劳模

谭春英:从绣娘到全国劳模

发布时间:2025-05-20 10:17:27    来源:湖北省总工会

近期,湖北一批个人、集体和单位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湖北五一劳动奖和湖北省工人先锋号。省总工会推出“劳模工匠耀荆楚”专栏,集中展现劳模先进的感人事迹,激励全省广大劳动者在新时代征程中奋发向前。

大冶刘小红刺绣艺术文化有限公司

绣娘谭春英

荣获“全国劳动模范”

一起来看

↓↓↓

谭春英在刺绣

结缘刺绣:

机缘巧合叩开艺术之门

2003年,大冶老东街的刘小红刺绣坊里,20岁的谭春英被刺绣坊的展出作品吸引住了脚步。绣花的花瓣层层晕染,丝线在光影下流转如生,她第一次触摸到刺绣的温度。“当时就想,要是能绣出这样的作品该多好。”她当即拜师刘小红,成为大冶刺绣第六代传承人第一人。

初学时,她连绣线颜色都难以分辨,常因分丝理线出错被师傅批评。为了快速提高自己的刺绣水平,她随身携带笔记本,记录师傅的针法要诀和实操心得。这份勤奋与执着,让她深得刘小红的青睐。

飞针走线

刺绣技艺的精进,始于对传统针法的千百次打磨。谭春英潜心研习掺针、套针、虚实针等上百种技法,从分丝理线到配色构图,力求每一针都精准传神。2010年,根基扎实的她决心挑战难度更高的动物类别刺绣,第一次便以雪豹这种珍稀动物为题材,但作品却因毛发细节处理陷入僵局。传统针法难以表现蓬松质感,她翻遍古籍,请教师傅和老艺人,最终从“施针法”中找到灵感:将十六分之一的绣线劈成更细的丝,一根根勾勒出雪豹的肌理。连续十余天,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眼睛熬出血丝,手指被针尖扎满血泡。作品完成后,在荆州展会上引发轰动,被藏家高价收藏。

学员赵艳回忆:“师姐教针法时像春风化雨,但谈起传承却目光灼灼。”

刺绣作品

此后,谭春英的创作渐入佳境:《富贵牡丹》以渐变银丝呈现花瓣光泽,《唐卡》用金线交错还原宗教艺术神韵,《春风吹拂满江桥》双面绣台屏更以0.03毫米蚕丝线历时6个月完成,将武汉长江大桥的宏伟与春燕的灵动巧妙融合,荣获2024年“知音湖北·遇见游礼”旅游商品大赛金奖。

匠心如磐:

以劳模之名续写使命

“一枝独秀不是春。”成为大师姐后,谭春英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传承。她建立“理论授课+实操指导+产品研发”三维培养体系,累计培训妇女万余人,帮助大批农村妇女掌握刺绣技能,实现灵活就业。在湖北省妇联“巾帼巧手脱贫计划”中,她设计的标准化教学模块,让数百名学员通过刺绣产品增收。

刺绣作坊

她始终相信,非遗不应是博物馆里的标本。2017年,她参与创新计划,推出“婚书刺绣”,将传统婚俗与现代设计结合;2024年,刺绣馆将刺绣融入餐纸盒、书签等日用品,让非遗走进日常生活。

“获评全国劳模,是荣誉更是责任。”谭春英的案头总摆着两样东西:一本翻旧了的《刺绣针法大全》和一张扶贫培训名单。作为大冶刘小红刺绣艺术文化有限公司生产部主管,她带领团队完成30余项大型文化展览,推动大冶刺绣走向全国。

2020年疫情时,谭春英与师傅刘小红带领团队日夜赶制价值8万元的刺绣安神枕,赠予援鄂医疗队。她以“疫情抗战指尖传情”系列作品致敬逆行英雄,用非遗技艺传递温暖力量。平日里,她更是公司的“定心石”——面对难题冲锋在前,面对新人耐心指导,将“做事先做人,万事勤为先”的师训化为行动。

“刺绣不仅是技艺,更是历史的传承。”如今,她的愿景更加清晰:建立手工刺绣传承链条,用现代技术还原千年脉络;继续推广非遗创新工坊,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刘小红刺绣艺术馆

夕阳西下,刘小红刺绣馆内,谭春英伏案飞针走线。丝线在绷架上起伏,如同时代浪潮中一颗笃定的心——以针为犁,以线为笔,在方寸之间书写新时代劳动者的荣光。

来源:湖北日报客户端、极目新闻客户端

编辑:邬紫玲  初审:皮紫嫣

复审:朱玉兰  终审:张巍

点击查看关注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责任编辑: 李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