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0日上午
由科技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
2025中非创新合作与发展论坛
在武汉开幕
开幕式上举行了
第四届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颁奖仪式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中非博士生团队的
肢启新生项目荣获一等奖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团队获一等奖。
本次大赛共6个奖项获奖: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一等奖“肢启新生——基于通用型血液养护的离断肢体再植支持系统项目”,是武汉大学团队历时5年研发的全球首款基于通用型血液养护的离断肢体再植支持系统,通过创新技术将断肢再植黄金时间从6小时延长至12小时以上,显著提升再植成功率。
谈及研发初衷,团队直言灵感来自2021年引发广泛关注的“和田断臂男孩”事件——这一被拍成电影《平凡英雄》的真实故事中,为挽救男孩的断臂,各部门联动紧急转运,耗费巨大人力物力,核心难题正是断肢6小时的保存时限。
“如果能彻底延长断肢体外存活时间,不受距离和时间的限制,再植成功率就能大幅提升。”团队负责人兼血液科博士黎鑫琦表示,看到因转运时限错失再植机会的案例,他们决心攻克这一技术痛点。历经反复试验,团队成功整合多模块医疗器械,构建起集保存、灌注、养护、监测于一体的完整系统,让断肢再植从“与时间赛跑”变为“为生命续航”。
传统断肢保存依赖低温冷藏,随着时间延长,代谢废物无法排出,肢体无法获得氧气和营养,存放超6小时就会大面积坏死。而“肢启新生”系统中,“分体式光谱承载仓”提供适宜环境,“通用型灌注液”精准输送氧气与营养,彻底打破了这一时限枷锁。断肢的体外“存活”时间被延长,也为后面的再植手术打下坚实基础。
看似简单的“体外灌注”,背后是复杂的技术攻关——项目初期在灌注环节遭遇瓶颈,团队邀请医学、生物学等多领域专家联合指导,经无数次调试,最终实现灌注过程的精准可控与通用适配。
该项目已在湖南等地开展临床应用,未来将应用于针对非洲严峻的创伤急救需求,系统可延长断肢保存时间至12小时以上,再植成功率有望90% 。
据黎鑫琦介绍,该团队共6人,由血液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等科室的博士生组成,其中包括一位赞比亚的博士张春伦。

参会的一等奖团队代表:右二为黎鑫琦、左二为张春伦。获奖团队 供图
30多岁的张春伦曾是赞比亚医生。她表示,因为武汉的科研、医学教育力量雄厚,于是今年来到武汉大学读博士,精进业务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她为肢启新生项目提供了赞比亚当地经验,促进了两地有效沟通。
黎鑫琦介绍:“我们研发时不知道非洲那边具体断肢急救相关的需求,就特别邀请Natasha(张春伦英文名)医生帮我们首先在赞比亚调研,她当时也是赞比亚的血液科医生,我们多次沟通交流通用灌注液的研发,最后她回武汉在武大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与交流。”
据悉,大赛面向中非40岁以下青年创新创业者,聚焦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现代农业、绿色低碳、先进制造等领域,来自中国、贝宁、布基纳法索、布隆迪等28个国家的参赛团队携155个项目展开角逐,16个优秀项目进入决赛。 10月中下旬,初赛分别在北京、武汉、上海、广州、成都举办。
此次大赛以“共创美好机遇 同享中非未来”为主题,旨在进一步激发中非青年创新创业活力,拓宽创新创业合作空间,打造中非青年交流合作平台,助力中非经济发展和人文交流,厚植中非友好事业的社会基础。
本次大赛由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湖北省科技厅共同主办,中非创新合作中心承办。

WRITER/文字 · 长江日报记者施敏 实习生刘俊伯 马志豪 曾白灵
PHOTOGRAPHER/图片 · 何晓刚
CORRESPONDENT/通讯员 · 姜胜来 雷灿 黄佳良
EDITOR/编辑 · 叶凤
SOURCE/来源 · 武汉发布 长江日报 极目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