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唯一,郧西“七夕”项目入选全国十大优秀案例

全省唯一,郧西“七夕”项目入选全国十大优秀案例

发布时间:2019-06-22 06:06:15    来源:文明十堰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在广州市召开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优秀案例发布会,发布了“2019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优秀案例”,“郧西七夕”从全国150余个候选案例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省唯一入选案例。

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中国旅游报主办的“2019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征集展示”活动于4月15日启动,共征集到150多个候选案例,经文化和旅游领域的专家学者评定,最终遴选出十个优秀案例。

十大优秀案例分别为

江苏南京——秦淮灯会彰显文旅融合新生态

江西景德镇——古窑让非遗“活”起来

江西婺源——非遗让中国最美乡村更有“味道”

福建龙岩——看世遗永定土楼 体验非遗传经典

湖南长沙——非遗馆让非遗项目活态发展

四川凉山——彝族火把节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陕西韩城——让非遗在景区发展中绽放魅力

湖北十堰——“郧西七夕”将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

贵州凯里——非遗与旅游融合推动麻塘精准扶贫

浙江东沙——非遗让古渔镇焕发新活力

我市郧西县是七夕文化的重要传承地,有“七夕故里”、“中国天河七夕文化之乡”、“中国喜鹊之乡”的美誉。

2014年,郧西七夕节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为这份有着美好寓意、代代传承的民间习俗文化,增添了更多魅力。

郧西七夕是以流传在郧西天河流域与自然风貌相印证的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故事为基础,以七月初七为节令,以一系列民间活动为载体,以祈福乞巧为目的的一种民间习俗文化。

七夕与非遗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2008年,“乞巧节”被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2012年,“七夕贡案”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2014年,“郧西七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郧西七夕的由来

在郧西县中部,有一条由北朝南蜿蜒流经的河流,叫天河。天河的名称古已有之,典籍史料记载只能追溯到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

据明嘉靖元年《湖广通志》记载:“天河,在县西一里,水出虎鸣峪,驾山而下以达于汉,望之如天上来,故名。”郧西处在中国南北分界线上,气候适宜。最适合人类生活和动植物生长。考古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打磨石器、骨器以及陶(石)纺轮、陶蚕罐等生产生活器具,证明郧西很早就进入了人类社会,率先步入了农耕文明。

伴随农业的发展,出现了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和生产方式。随着古人对天象的认识,逐步把男耕女织分工对应成了天上的牵牛星、织女星,进而演绎出了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故事。

对于靠天吃饭的古人而言,依靠自然,避灾趋利,繁衍生息是他们最主要的追求。因此,关注天象时变,祈愿神灵护佑,追求神功巧能等就成了民间自然习惯。郧西的七夕习俗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牛郎织女爱情神话传说故事为渊源而逐步形成。

据北魏时期的 《水经注》中记载,传说钖义山 (今郧西县涧池乡娘娘山)是列仙居住的地方。南北朝时的 《荆楚岁时记》记载,早在楚怀王之前,包括郧西在内的楚国七夕的习俗和传说就已经出现了。据民俗专家考证,郧西 “七夕乞巧习俗”在唐宋时期就有了。郧西现存的清同治版和民国25年 《郧西县志》记载更为详细,其中写到 “七月闺阁以瓜果祀牛女为乞巧”的节俗。

与史料相一致的是,郧西境内至今还保留有牛郎庙、织女庙、金钗石等景观和一系列七夕民俗。郧西人至今保留着种桑养蚕、妇女织布、绣娘刺绣、做巧食等习惯。据普查显示,郧西七夕习俗在全县18个乡镇均有存在与传承,特别是 “七成八不成”习俗在郧西各地都比较普遍,而天河七夕民歌、庙宇等分布在秦岭南麓、汉江中上游以天河流域为中心的方圆1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郧西七夕的习俗

从史料和传承谱系来看,郧西七夕在唐宋时期就已盛行。

清同治《郧西县志》(卷一·风俗)记载:“七夕闺阁以瓜果祀牛女,谓乞巧。”据田野普查,郧西七夕习俗流传至今仍保存较为完整,以活态形式传承的七夕习俗有十余种,传承面较大的有九种。

七夕文化的主要情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畅谈离别之情,种种幽情,在民间顺其自然被演绎成情人相会,女子乞巧的民俗活动。

请 七 姐

“请七姐”是七夕习俗的主要仪式,它通过“请”“问”“送”三个环节,把以织女为代表的女神请下凡间向她问年成、占祸福、求婚姻、乞巧等。“请七姐”一般在主家堂屋开展,主要用具为筲箕框、筷子和红布制作的“法器”。

放 河 灯

此外,还有下河“盛七水”、“放河灯”的习俗。“放河灯”的彩灯一般为用彩色油纸手工轧制的蜡烛灯。

七夕夜,女子躲在南瓜棚下,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天河情话;也有情人相会在僻静之所,畅叙幽情。时至今日,郧西的天河河畔,七夕夜晚就有许多情人在河边放河灯,幽会畅情。

贺 牛 过 生日

七夕这一天,人们会还会做些“花瓜”、“巧酥”等巧食出售,制一些织女形象图案,还有一些儿童、少妇们采摘鲜花编花环戴牛角上,恭贺牛过生日。

此外,女子们“比巧工”、“做巧食”、“染指甲”,大人们“观星辰”(预测旱涝),少男少女们“葡萄树下听夜话”等习俗均在传承。

如今的七夕之夜,少女、少妇们一起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摆上些瓜果、祥物、红纸、香炉拜祭牛郎、织女,祈求爱情长久,祈求婚姻圆满。也有人围在一起,祈求织女传授巧妙手艺。姑娘们会制作许多工艺品,在七夕夜相互斗巧。

这些传说与现实交织、理想与浪漫辉映的传统习俗,在郧西至今传承,反映了郧西人民勤劳、善良、质朴的宝贵品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郧西七夕的文化传承

“这叫喜鹊登梅,这是鸳鸯戏水,那是双龙戏珠……”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巧工高手马平珍向姑娘们传授手工刺绣技艺。

正是在这些传承人的言传身教下,古老的郧西七夕文化才得以延续至今。

在郧西七夕文化传承谱系中,有明确传承人记载的可追溯到明末,距今至少已有470年。 “请七姐”传承人从生于1643年的第一代传承人王秀红到现在的第15代传承人陈贤美、李晓,都有清晰记载。

依托这些传承人,这些经过历史沉淀的七夕习俗至今仍然得以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在展现民族文化创造力、和谐邻里关系、增强社会团结,以及丰富我国七夕文化的学术研究和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壮大传承人队伍,郧西县成立了七夕文化研究会,聘请专家学者当顾问,邀请民间文化人士参与;组建了七夕文化传承中心,常年举办七夕民俗文化演出,促进民间文化的繁荣。同时,该县每年还拨付20余万元用于支持七夕习俗发掘保护和传承传播活动,命名了3个七夕民俗村,表彰了13名县级七夕民俗传承人,如 “请七姐”传承人安付云、陈贤美及巧食刺绣传承人马平珍等。

据统计,郧西现有137位有七夕文化方面的传承人,其中“郧西七夕”传承人9名,省级传承人2名。

郧西县还启动七夕习俗的田野普查、实物史料普查和民俗挖掘保护工作,收集整理七夕文物、七夕文化传说、七夕故事、七夕歌谣等,出版了《天河民风民俗集》、 《天河之爱文学作品集》、 《天河七夕文化论文集》、《郧西地名地貌爱情故事集》等文集,传播七夕文化。2010年7月,郧西县建成1500平方米的天河民俗博物馆,收藏2000余件代表性资料、500多件(套)实物。

郧西七夕以其存续相对完好、群众基础深厚、人文自然融合密切及传播广泛等特点,而具有重大的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价值。

郧西七夕的精彩回眸

国家级荣誉

郧西三弦《丹水橘香》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曲艺“优秀节目展演奖”(2013)

郧西荣获“中国天河七夕文化之乡”称号(2014)

郧西荣获“中国喜鹊之乡”称号(2014)

“郧西七夕”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

郧西三弦《丹水橘香》获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提名奖(2014)

省级荣誉

郧西荣获“湖北省天河七夕文化之乡”称号(2010)

郧西被授予“湖北省七夕文化研究基地”称号(2010)

郧西天河七夕文化被纳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点项目(2010)

郧西天河七夕文化被纳入全省“一县一品”文化项目(2011)

“天河七夕习俗”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

郧西七夕文化艺术团获“全省‘文化惠民免费看戏’活动先进集体”称号(2011)

“郧西天河七夕民俗”获第二届湖北省“一县一品”优秀文化品牌创建奖(2012)

郧西三弦《丹水橘香》获第一届湖北艺术节“楚天群星”曲艺类金奖(2012)

郧西三弦《我家门前一条河》获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群星荟萃文艺展演“最佳表演奖”(2013)

来源:市委宣传部、郧西县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桐桐  责编/阿甘  终审/文宣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