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为什么还要考试?

大学为什么还要考试?

发布时间:2019-01-21 00:51:42    来源:桂子先导

考试吗?读大学依然还须认真面对!

文/陈运超

考试,乃我一贡献于世的伟大发明,已经成为获取各种资格、检验各类水准、体现各样公平的成瘾性利器!

受“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类社会焦虑的忽悠,还未正式上学,孩子便开始了面对各类测试、考试的比拼。上学了,就更须接受繁多考试的检验、承受巨大考试的压力。不要说读大学,就是进入职场之后,也还得依赖和面对考试!真的是:离不开,也挣不脱啊。

似乎,考试,已变得天经地义。因此,凡是接受过教育的公民,要想得以发展的人士,都须练就浓烈的参考意识、高超的考试技艺、强大的备考耐受力。

总得让人稍微舒坦一点吧!好不好?

是的。为了缓解高考激烈竞争之苦,老师和家长不时善意地撒谎说:“上大学后就轻松了”。似乎,读大学就不用考试了似的?!

好不容易,熬过了高考!真正到了大学之后才明白,上面这类说法乃为不实传言的说辞、异想天开的想象!

实际上呢?读大学后才知道,考依然是老师的法宝、分依然是学生的命根!所以,大学的考试形式更多、准备更经常;才知道,读大学不再是传言的美好和想象的轻松,反而是更加实在的繁忙与苦累!依然一样,还得面对没完没了的考试压力,还须承受乱七八糟的考试紧张。

那么,身经百考所练就的考技,难道就不管用了吗?这就要看:大学的考试还是中学的那个样儿吗?

从表面上看,变化不大。大学还是要考场上见,大学考试依然还是从考卷开始、以成绩作为结果。成绩不好,依然会得不到那些诱人的奖励、资格、读研、留学、就业等机会。考试成绩达不到合格标准,还须重修、补考,严重者还要被退学,失却好不容易得来的读大学机会。

但是,大学考试,确实又悄悄地发生了很多变化,形式更丰富、频次更繁多。为什么大学不采用高考那种统一而规范的考试形式?而采用那么多看似花里胡哨的分散化考试呢?不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公平吧?

这就要看看大学考试的变化——

目的有变化:大学教育本质上是专业导向的发展性学习,是由学好向做好过渡的教育形式。因此,大学考试,不再是为了实现升学这个唯一目的而展开的反复模拟或重复训练,而是为了检查以专业为载体的面对职场的实际能力、以人生发展为目标的面对成长的综合素养。

大学考试就——

不仅仅要考核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考察理论素养的达成情况;

不仅仅要考核书本知识的习得水准,还要考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不仅仅要考核现成知识的继承情况,还要考察发展知识的意识与能力;

不仅仅要考核思维水平、学习能力,还要考察创新素质、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

不仅仅要考核专业学习情况,还要考核包括专业在内的综合素质;

不仅仅要考察课堂内、学校内的学习情况,还要考核课堂外、学校外的实习观察、实践锻炼、文化体验、学术研究和创业意识。

不仅仅要考查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终结性成果,还要考核诸如阅读理解、参与效度、理性论辩、活动策划、创新创业等学习过程,以及通过学习所获得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学习的过程性以及学习的综合性。

不仅仅要考察当前的知识掌握度与教育达成度,还需要考察终身学习能力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预期。

内容有变化:中学的考试,重在考知识和练技能,讲求答案的唯一性、内容的客观性、结果的可量化。因此,更加强调的是:以共性与继承为基础的记忆、技巧、速度、重复。

大学呢?大学更加强调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其课程性与非课程性的学习就更加多样而灵活,大学的考试便呈现出更加多元、考试答案更具非标准性的特征。大学依据每个专业开设的几十门课程、以及丰富的课外学习活动的不同特点、不同要求而选取可能完全不同的考试内容。

在考试内容的设置上,就更加突出继承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学术性考察,更加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达成度考核;就更加强调问题的真实性与情境性,重视考查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发现、探究知识的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大学考试,就不再仅仅依据考试大纲、课程标准了,而更多依据的是以专业为载体的执业需要。考试内容,也就不完全是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程要求、教材所载内容、老师课堂上所讲授和所要求的内容,往往还会涵盖一些培养方案、教材上没有和老师不讲解甚至不要求、课堂不强调的内容。

还会包括课堂外自修、自练、自主完成的一些学习内容;还有不少在课外、校外靠自己用心开展的社会观察、科研参与、实践练习、专业实验、在岗实习、学科比赛、技艺展演、公益服务、社团锻炼、文化游历等非正规课程所要求的、依然非常重要的过程性、体验性内容和缄默知识。

同时,由于大学考试的答案并不追求标准化与唯一性,其内容与结果就更加强调开放性、发展性、自主性。以此,期待和推动学生能积极养成发展知识的习惯、不断获得创造知识的方法、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自我历练人生发展的心智。

大学考试也就更加强调基于专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考试内容就更加强调,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或理论发展中的疑难,综合运用既有的各类知识和现成的理论原理,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批判性思维的综合训练,促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达成。

形式有变化。正是因为大学更加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开放性与实践性,大学考试就注重职场的真实性模拟和情境性再现。而职场又是多变的、多元的,考试形式自然就必然随之更加丰富。

除开闭卷、笔试这类常用的考试形式之外,大学还会更多采取一些非标准的方式——口试、面试、论文、设计、实作、演练、演出、比赛和答辩等考试形式。尤其是论文、设计、实作和答辩等学术性考核形式,更加突出内容的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协作性,考察的是学习的过程性成果、创新性能力、场景化处置、团队协作水平,而不仅仅是终结性与标准文本的继承、现成知识的机械记诵、个人主义的恶性膨胀。

重视过程性考核,就会把考核蕴含于各类教育教学过程之中。课堂表现和各种学习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以及参与效度等方面,所受到的重视程度往往超过过程结束时的一次性考核结果。

课堂内外的实时观察、记录、小测验、小论文、小调查、小问卷、小设计、读书心得、实验报告、社会笔记、实践报告、活动策划、实习小结、设计方案、研究参与、角色扮演、心理发展、学术潜质等等,都成为考试、考查的基本内容与形式。

在学中练、在学中干、在练中学的过程性考试考查形式越来越得到大学的重视,其优劣往往构成了大学各类考试考查结果的重要部分。

既然大学的考试发生了这么多的变化,应对考试的方法该不该随之发生变化呢?就需要——

注重学习过程的参与甚于学习结果的获取。也就是说,大学的学习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期待长期可持续。如果继续延用中学学习业已习惯了的刷题战术、依赖考试宝典、考前突击等惯招儿,来应对大学的学习与考试,往往会事倍功半,既对自己一生的发展不负责任,也不太可能取得好的考试成绩。

为什么说对自己不负责任呢?刷题,主要练就的是重复基础上的熟练,得到的是知识的重复与记忆,注重的是考试的结果。突击,主要练就的是以考试为目的的技巧,得到的是知识的暂时性记诵,注重的是考试分数。

然而,大学学习,不再是为了升学准备的考试型教育,而是为了实现更好就业、更美好生活的人生成长历程。自然,学习的目的就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份漂亮的考试成绩单、一张唬人的大学文凭,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所获得的优良执业能力与终身发展素养。

所以,过程的体验与学习的经历,对于每个人一生的可持续成长就比只是为了看上去华丽而实际上意义不大的功利性结果更重要、更具有长远价值。

大学考试,就不再仅仅检视知识的掌握度与熟练度,而是通过考试这种方式来反思、检验面向未来成长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准备与发育状况,以此推动学力的提升。

为什么不容易取得好的成效呢?不注重过程的参与,就容易强化平时不积极、考前搞突击这类荒废青春的错误习惯;就会在一些大学课堂上出现,上课不认真、甚至逃课、代课、考试不诚信等自欺欺人的错误做法,这也才有“上大学之后就轻松了”这类误导性传言。

一方面,这是因为一些大学老师对教育过程还重视不够,没有从人一生的发展需要、学习过程历练的角度,把考试考核分散于教育全过程、全领域、全方位,综合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效度、学习能力与水平,依然延续多年的一锤定音的考试办法,为学生提供了平时懈怠、临时突击,甚至蒙混过关的契机。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一些学生多年习惯了被动接受的教育方式和对一次考试定终身的依赖,难以走出舒适区,不愿意、不主动参与教学互动、课外学习等教学过程所需要的自主性学习、主动性思索,也使得大学对教育过程的考核、考察往往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但是,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如果没有过程性的积极而深度的参与,即使取得了好的成绩也只是表面上的华而不实,对一生的成长来说,实际上是靠不住的掩耳盗铃。

更何况,如果不重视甚至逃避过程性学习,一旦过程性考核的设计与执行更加科学、严格,即使采取考前冲刺、补救、突击等临时抱佛脚的方法,课程考试、活动考核的最终结果往往也不可能理想,在实验、实习、论文、设计、答辩等综合考核阶段就难有好的结果了。

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甚于知识的继承性掌握。大学学习面对的是发展,对待知识不再是标准化的全盘吸收,而是针对专业需要的有效运用、适应不断发展的积极拓展。大学学习需要面对实践,对待知识不再仅受制于课程、专业、知识,而需要以问题、兴趣、需求等不分专业、课程和知识为导向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其实际训练。

因此,真正有效的大学考试,不再以检视标准知识、统一结论的复述和搬移水平为目标,而更加着眼于检视在掌握现成知识基础上的综合运用、在综合运用中学习发现新知识的方法、在方法训练中培养专业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

这样一来,如果继续以标准模板为导向的考试型学习模式,把听讲与复习、备考与刷题作为学习以及应对考试的主要方式、把记忆与解题作为获得考分、学分的主要手段,只会照抄照搬既有理论、书本知识、老师经验,而不会运用知识、寻找知识、创新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自己的见解、训练自己的综合能力与实践思维,其结果往往是,不但难以在大学的各类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且也给毕业之后的职场发展带来持续的遗害。

注重实践性锤炼甚于理论性诵读。不管大学毕业之后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路向,无论是否继续攻读更高学位,面向现实的就业始终就在不远处等着你,就业岗位所需要的实际能力总在那里检视着你。尤其对于像工程学科、社会学科等应用性更强的职业和专业,读大学的过程就是专业能力训练与专业素质培养的冶炼。

在学校里的学习就转变成了执业能力的培养,有效的大学考试就转变成了对执业水准的预检与反思,相应的职业考试就成了就职前的职业筛选。

实践性学习就不能采用理论学习的被动应付、死记硬背、简单重复的学习方式,需要更多的是自主地观察、发现、探究、反省、思考,才能获得个性化的真正成长。

对于实际执业能力的个性化测试,就不能够仅仅采取理论、书面、统一的考试办法,必须采用最接近于实际的模拟实验、专业实习、文化体验、社会观察、研究实践等教育形式,用实验报告、实践成效、研究论文、设计方案等开放性、研究性的方式来计量成绩。

显然,这类考试绝不可以依靠临时抱佛脚的办法来临时准备和补充,需要在实际氛围、实际环境、实习岗位等实践教学过程中予以悉心观察、用心思索、全心体验,才可以得到相应的数据、观点、结论、方案、程序、心得、认识、经验等个性化结果。

这样读大学还会轻松吗?祝愿您考成功!

于重庆 南山下 翠湖 旁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责任编辑: 王扬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