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名字 | 尘封了32年的一封书信引发的.......

你的名字 | 尘封了32年的一封书信引发的.......

发布时间:2019-07-30 13:14:52    来源:大冶发布

这是一封尘封了32年的真实信件

仅595字

全文如下: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成容小同学:

你好!

当我拆开你的来信,看后,使我受到很大的震动。本来想马上就给你写信,但条件、环境不许,只好推迟。只因前几天我方把越南的几个山头拔掉了,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给了他们一个很大的打击。他越南不甘心,纠集了大批人马,不断向我边境发起进攻,又不断地用炮火向我们射击,欺我们不太熟悉地形。我们这段正日夜加恢阵地炮位,准备给他们一个有力的回击,使他们不再猖狂和胡作非为。

军人是战争之神,军人意味着战争。有战争就有流血牺牲。我们既然选择了军人这个职业,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就应该挺身而出,即使死了也是光荣的。更何况我们是八十年代的青年,是祖国培养我们长大。当祖国需要我们,我们应该把有生的力量全部贡献给祖国。我们也不是什么英雄。而真正的英雄,他们却长眠在九泉之下。他们用军人的血肉身躯换来了祖国的尊严,也换来了千家万户的团圆。而他们却只有黄土作伴。他们教我们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军人的骄傲与自尊。他们鼓励了我们更加勇敢去战斗。只要我们在,决不允许越南侵略者占问我一寸土地。

在这里,我们谢谢后方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就是再苦再累我们也能克服。虽说我们这里生活很苦,但当我们看到了祖国正在不断地建设新的明天,看到了人民正在富裕地生活,和合家团圆的幸福,还有你们,祖国未来的花朵,这是我们更加信心百倍地战斗(的力量)。

你在信中提到等长大之后当一名军医,只要有理想、有目标,就要去奋斗。我想你会成功的。(理想)也会实现的。

在这祝愿你早日成才,早为祖国作贡献。代向你的父母、全家、老师、同学们问好、祝愿他们生活愉快,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此致

敬礼

祖国的一棵小草:王连才

1987年4月

2019年的7月26日,电视上播放着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代表。大冶市一家单位的普通职工成容(化名)站在耸立在新城区办公大楼七楼窗口,俯瞰眼前刚刚百强再进位的这座城市,车水马龙、繁华如旧,再次想起了这封信。之所以用“再次”,是因为“第一次”大约发生于半个月前。她看了中央电视台的一档栏目,栏目的名字叫《等着你》。那天讲的是一个跟战争有关的故事。1950年,一个解放军战士在广西剿匪战中牺牲。噩耗传回浙江老家,妻子抱着当年只有3岁的幼子哭干了眼泪。若干年后,幼子成人,母亲渐老。临终前交代儿子,一定要找到父亲的墓,并把父亲的遗体带回家。节目中,当年的幼子如今已是70多岁的古稀老人。他希望通过节目组,能够找到父亲的墓,并谨遵母亲临终遗言,把父亲带回家和母亲合葬。

成容是一边流泪一边看完节目的。这期节目在成容的心里掀起了狂澜,让她想起一个人。那个人在时光的长河里静静存放,看不见,却又一直都在。他的名字叫:王连才。也就是文中开头这封信的写信人。

1987年,12岁的成容还是大冶市实验小学五年级四班的一名学生。那一年,语文老师发起号召,动员同学们向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解放军战士们学习,并鼓励大家向云南老山前线写信。成容至今还记得语文老师当年在讲台上讲述云南老山前线战争故事时眼睛里熠熠生辉的样子。放学回家后,作为学生干部的成容按捺不住对战斗英雄的崇敬之情开始写信。当我们试图了解一个在阳光雨露下成长起来的12岁的孩子如何能理解遥远的云南战争时,成容跟我们提起了一部当时热映全国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她说,她能够想象得到的所有跟战斗英雄有关的场景,差不多都来自于这部1984年上映的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影片。在小孩子的心中,英雄是火炬,是光芒,生生不息。但是她也没想到,一个月后她收到了回信。而且,据说还是当年实验小学一个年级写信的孩子中唯一一个收到回信的。这封信,在实验小学五(四)班引起了不小震动,也给少年成容带来无限骄傲和荣光。以至于后来的三十年间,无论人生的境况如何,她都带着这封信小心珍藏,时时翻阅。

按下时光快进键,来到44岁,跟云南老山前线战士提到的少年时的军医梦未实现。但有梦想,去奋斗的誓言并未辜负。2019年7月底,成容在微信朋友圈发出了这封老信件,引起了热议。热议话题集中在一个点上:王连才,你在哪儿?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走访了大冶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试图寻找线索。遗憾的是,无果。有关负责人告诉我们,原因有三。一,信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实在太少,如同大海捞针。二,目前各省市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尚未全国联网,无法实现跨省信息查找。三,目前执行的是按应征时户籍所在地,而非按服役地录入军人相关信息。也就是说,即便是能跨省查找,也必须要知道王连才应征入伍时的家乡所在地。

命运的交响乐往往在一段高潮之后戈然而止。似乎一切就应该这样尘埃落定。但是,曲终人未散。

2019年7月21日晚,在成容的这条隔空喊话王连才的朋友圈下,有这样一段留言:“不能忘却的记忆。记得我小学毕业前,我们保安镇小学为老山前线牺牲的大冶保安镇革命烈士熊树胜的衣冠冢出资立了块墓碑。他是手持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而牺牲的,20出头的韶华永逝。”留言人名叫石章俊。现供职于市艺术剧院,曾经在东海舰队服役12年。这是一个脱下了军装却脱不了军旅魂的热血青年。

没有找到王连才,石章俊带我们寻找熊树胜。通过艰苦的调查,我们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存档的一本2001年12月湖北省民政厅出版的《湖北省革命烈士英名录》中找到了这样一段:熊树胜,大冶县保安公社熊家细屋村人。出生于1962年10月,参加革命时间1981年1月,1981年5月6日在广西法卡山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

我们百度搜索了下跟王连才和熊树胜有关的这段中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上著名战争的大致情况。对越自卫反击战,国际简称“中越战争”。指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期间在中国为捍卫国土完整和越南之间的发生战争。参战兵力,中方20万人,越南10万陆军15万民兵。之后的近十年时间,越南屡屡侵犯我国云南、广西等边境,致使战事延长。其中比较有名的战役就包括了王连才信中提到的老山前线保卫战和熊树胜参战的法卡山战役。十年轮战中国最终收复了失地,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了东南亚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但是,有不少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战场上。来自百度的数据显示,战争期间,我国共有11506名战士阵亡。其中,湖北省牺牲547人。而在湖北省民政厅的档案中,我们查到,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大冶市有两名参战战士牺牲。一名是原金山店镇红卫村的伍学斌,另一名就是保安镇的熊树胜。

石章俊回忆,1983年,他正在保安镇小学读二年级。学校发起号召,为家乡烈士熊树胜捐款建衣冠冢。他记得自己捐了两毛钱,墓碑还是当年学校一个会石雕手艺名叫尹维兵的老师亲手打造的。立碑的那天,全校师生到场,罗继红老师在墓前诵读了熊树胜烈士的先进事迹。

通过石章俊我们联系上了当年保安镇小学见证过立碑事件的老师、同学,并跟烈士家乡桃树村对接,打听到熊树胜的父母双亲已在多年前亡故,有个亲哥哥已迁户黄石。村中还有一名堂哥熊景芳留守家中。带着种种未解的问题,我们驱车踏上了烈士寻根之旅。

离保安镇西北方向3公里的桃树村有个笑天螺湾。盛夏的湾子里静悄悄的,偶有一阵风吹过,会闻到一股清香的气息。村干部告诉我们,那是桃树和野花的芬芳。熊树胜的衣冠冢就掩映在湾子背后的老虎头半山坡上。碑的字迹已经不太清晰,碑后有几束清明花在风中摇曳。碑的旁边,一株株自由生长的松树正在结果,果实等到秋后会落在墓土里,与烈士生命相连。

熊景芳告诉我们,熊树胜小时候是个比较听话但是性格活泼的孩子。1981年镇、村开始做征兵宣传,他自己做主跟同村适龄伙伴们一起报名应征。他说,他要上战场。去见证炮火中的青春。在家族中保存了一张熊树胜应征入伍时的照片。这也是烈士留在这个世间最后的影像。1981年5月16日凌晨四点,法卡山保卫战中通讯兵熊树胜在猫儿洞移动战壕发报时不幸被敌方炮弹击中,阵亡。消息是当时的镇民政办传回来的。烈士的父母双亲悲痛欲绝,哥哥熊树清代表全家去部队交接。领回了烈士生前穿过的一套军装。回来后,曾撰写了一篇悼念文章纪念把生命留在他乡战场上的弟弟。这篇文章的名字也叫:《高山下的花环》。

如今,笑天螺湾的烈士衣冠冢里葬的,就是当年的那套军装。通过连线熊树胜亲属,我们找到了一份证明。这是2015年6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的烈士证明书。数十年间,青山苍翠,日月交替,时时会有烈士生前战友、保安镇的学生、以及无名世人前来扫墓,了解烈士生平事迹,和烈士墓碑说会儿话。村民们也会自发不定期给烈士的衣冠冢除草、整理。2018年底,村里一个老板去越南旅游,返回国内广西壮族自治区时,意外发现在广西凭祥市夏石镇烈士陵园,立有熊树胜的烈士墓碑。这让我们不由得想起一句名诗: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重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我们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到目前为止,我市现有登记在册的退役军人共15600人;近几年间,每年有300左右热血青年应征入伍;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现在,大冶市有名有姓的烈士共3598名。翻开大冶县志,一串串名字经历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对越自卫反击战、和平年代,永载史册:徐策、谢振亚、曹壮父、侯中英、曹大骏、程俊、朱本来、曹稀、马先胜、刘汉业、陈吉甫、柯国勋、郑世顺、彭济时、饶惠潭、熊树胜、伍学斌、胡特庸、柯愈强、卢建文......

2014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历史不能忘记,军人的英勇牺牲行为永远值得尊重和纪念。2015年9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习近平寄语老兵: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正是这一串串名字,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它们如同一座座丰碑,世间长存。

记者/王丽霞 邹红春  责编/江楠

编审/祝望林  监审/余伟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责任编辑: 黄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