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的央视文博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中
著名的国之重器、湖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曾侯乙编钟
再次走入人们的视野,吸粉无数
而片中珍贵的声音素材正是1986年湖北省博物馆与中国唱片历时3个多月 联合录制的
这组重达十吨的乐器在沉寂两千四百多年后穿越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向世人发出雄浑而又浪漫的千古绝响
自此后曾侯乙编钟便被封存不再参与任何形式的录音与演出
1978年5月22日,曾侯乙编钟在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城郊出土,在出土现场,人们都被这座精美绝伦的青铜铸器惊呆了:历经二千四百多年,重达2567公斤的65个保存完好的大小编钟以大小和音高为序整饬、沉静地挂在三层木质钟架上。
曾侯乙编钟是目前已知全世界最大、最重、最全的青铜礼乐器。三层钟架上,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钟共65枚;镈钟上有铭文,记述此镈钟乃楚惠王赠送的殉葬品。
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以之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
编钟出土后,文化部的音乐家黄翔鹏、王湘等人即赶到现场,对全套编钟逐个测音。检测结果显示:曾侯乙编钟音域宽广,跨越5个半八度, 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全;但它的音阶结构与现代国际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基本相同,而且其中心音域12个由于有了完备的中间音,所以能在任何一个音上灵活自如地旋宫转调。
尤为可贵的是,钟体和附件上,还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先秦时期的乐学理论以及曾和周、楚、齐等诸侯国的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这一重大发现,据弃了所谓“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的说法,将中国音乐史提前了整整500年。
这套编钟还承载着“双音钟”技术,即“一钟双音,呈三度音程”。因编钟的合瓦形结构,当敲击任意一个钟的正面和侧面时,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即正鼓音和侧鼓音,并且调音精准,两音之间恰相距三度音程。当敲击钟的正鼓时,侧鼓的振幅为零;敲击侧鼓时,正鼓的振幅为零。这样的双音共存一体,又互不干扰,技艺高超,匠心独运,极为科学巧妙。
中国唱片总公司1986年录音
而作为战国时期曾国(历史上记载的随国)国主曾侯乙的随葬重器,它也记载了那个年代邦国之间的礼乐佳话。那枚楚惠王赠送的“楚王熊章镈钟”上的铭文,清晰地揭示了曾侯乙的身份和其下葬的年代,同时反映了当时曾、楚两国的关系。
“隹(惟)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享”——大意为楚惠王五十六年(前433),楚惠王在西阳接到了曾侯乙去世的消息后,在西阳遥祭他,并为他铸造了这件镈钟,以供其永享。
曾侯乙出土后,一共被奏响过三次。其中一次是198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省博物馆演奏人员被特批随编钟进京,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各国驻华大使演奏了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和创作曲目《楚商》以及《欢乐颂》等中外名曲。
而后专家们发现随着演奏的增加,受击较多的钟尤其是下层的几个大钟,其正鼓部表面黑色的氧化膜渐渐被击去,黄白色的原铜露了出来,这对于文物的保护来说,是相当不利的。于是1986年,经中唱对编钟进行录音后,这套编钟便被永久封存。
这套由中唱出版发行的孤版录音专辑,使得我们如今仍能聆听到这跨越两千四百年依旧直击灵魂的不朽遗音,空旷,悠远,浑厚而又灵动,仿佛孔子的那句赞叹犹在耳畔,“不图为乐之至于斯!”
编审:许享红
微博:@随州日报
编辑:伍雅兮
来源:中国唱片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