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对话》“中国产业地标”系列节目,武汉录制现场。据悉,该节目将于本周日(9月1日)晚21:48在央视播出。周超摄
想来你的朋友圈已经被这张照片刷屏了吧
8月29日(今天)早上
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马国强 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童国华 武汉钢铁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刘安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谈民强齐聚未来科技城华为武研所旁,光谷马蹄莲下一场“对话”刚刚结束
△“马蹄莲”下,展开对话。周超摄
现场,还有来自华星光电、长飞光纤、人福医药、武汉华为、武汉联想、光迅科技等企业的数十位企业家、科学家。「长江财经智库」粗略统计,现场企业去年营收总和加在一起,超过万亿规模。武汉—中国近现代工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这里的钢铁工业曾经托举着中国的现代化工业蹒跚前行。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又赋予了这座城市不一样的色彩,而光谷也成为了武汉一张新的名片。
△光谷产业新地标“马蹄莲”
光谷到底有什么神奇的魅力,能让武汉从一个“钢铁巨人”变成“光电超人”?光谷如何承载未来中国实现科技强国梦?
从烟囱林立、铁水飞溅的“汉阳造”、武钢,到大规模流水线、机器手臂挥舞的汽车工厂,再到造型“科幻”、绿色仿生的“马蹄莲”科研大楼……
一个有着鲜明的钢铁基因烙印的城市,到底是如何摇身一变就成了科技创新高地?89个项目参选,10万余次点击、投票
“高质量发展看武汉 产业新地标再发现”告诉你答案
从龟山到青山
“铁与火”挺起国家脊梁
钢
之
城
“不是武钢发展慢了,而是武汉太快了。”观察人士表示。数据显示,去年,武钢五成经济指标,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今天,钢铁占武汉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已不到6%。曾几何时,武汉是一座“钢的城”,钢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三分之一强:“武钢打喷嚏,武汉就感冒”。
1890年,龟山,汉阳铁厂动工兴建,这是中国近代第一家,也是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其产量曾一度占到全国的96%。
在「长江财经智库」看来,龟山下的铁与火,开启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化,也奠定了武汉产业百年之基。连绵十里的“汉阳造”工业走廊,如林排列的高大烟囱,成为那个年代的产业地标,代表了最高生产力。
时光的齿轮拨转,半个多世纪后,1958年,青山,武汉钢铁厂一号高炉,第一炉铁水喷涌而出。
△《人民日报》1958年9月14日
新生的共和国沸腾了,现场2万多人集会庆祝。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社论《贺武钢出铁》。
钢铁是工业的粮食。工业化时代,钢产量不仅决定了城市经济,还决定着国家硬实力。
在「长江财经智库」看来,作为国之重器、城市脊梁,新生的武钢在规模、技术上,均达世界一流,不止成为武汉产业地标,同时也是共和国长子、中国产业地标。既是物理地标,也是精神地标。
△武钢
红钢城,红房子,红色血液。每一条街道、每一门、每一户都有武钢人的缩影,每一砖每一瓦、每一草每一木无不刻下武汉变迁的印记。它承载了武汉的发展,也成就了武汉的辉煌。
这座城市的千万市民不会忘记这份钢铁记忆,不会忘记一家央企与一座大城的命运曾经何等紧密交织。“汉阳造”开启了武汉乃至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序幕,武钢等一批重点项目,奠定了武汉的工业基础,挺起了中国的工业脊梁。
时代在发展,武钢在浴火重生、华丽蝶变。煤灰和烟尘,逐渐被绿树、红花取代,“花园式工厂建设委员会”应运而生,“拆房建绿”,打造与城市和谐共生的一流城市钢厂。
青山依旧在, 钢花永远红。回首过往,砥砺前行;擘画未来,步伐坚定。
梦想照进现实
车轮上的第一大产业
车
之
城
三角形外观、状如一片迎风远航的帆,东风大道旁,东风总部大楼巍然矗立。这是湖北产值最高的建筑:去年销售收入超过6000亿元,连续十年跻身“世界500强”,堪称“湖北首席产业地标”。
汽车,作为现代大工业的代表,曾经也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改革开放之初,轿车曾是中国人,也是武汉人的梦想。
1983年以前,武汉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排名前四,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改革开放后,却产业结构老化,排名不断下滑。当时有一句调侃:除了中央企业,武汉有什么产品?一个棉花糖,一个铜锣,就是棉花糖敲铜锣。
武汉下定决心:结构转型,发展新产业。此时,二汽(即后来的东风)正好与法国标致雪铁龙公司合资,建设30万辆轿车项目。武汉使出浑身解数,将这个项目“抢”了下来。
1991年5月16日,中法合资神龙项目在沌口开挖第一锹土。次年10月,首辆“富康牌”轿车下线,自此,武汉人终于圆了“汽车梦”。
28年间,武汉汽车产业实现“裂变”:一座座全球顶尖的工厂拔地而起,20万产业工人、大批科技人才纷至沓来,“一辆车”逐渐裂变为“一座城”。
2010年,汽车第一次超越钢铁,成为武汉第一大产业。造车的梦想照进现实,武汉从此成为“车之城”。
「长江财经智库」查阅资料发现,连续8年,汽车蝉联武汉第一大产业宝座。2018年,武汉汽车产量达170.38万辆,位居全国前列,是国内有名的“车都”。汽车,引领、支撑着武汉站在国家工业版图上。
△今年4月投产的东本三厂 郭良朔摄
△今日沌口
在武汉地图上,陆续出现了神龙大道、东风大道、车城北(南)路、通用大道等地名。一座座顶尖的汽车工厂,也成为武汉产业地标。
通顺河边,龙灵山下,国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正在建设中,新能源、无人驾驶,“下一代汽车”将从这里策源,一座新的产业地标也即将崛起。
从“钢产量”到“硅含量”
争夺全球创新话语权
芯
之
城
对标硅谷,光谷立下“军令状”:3年建成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
光谷,曾经是武汉“地图外的两厘米”。43年前,在邮科院厕所边上一个清洗间改成的实验室里,我国第一根光纤诞生。
“我1973年提出要发展光纤的时候,大多数人不相信,玻璃丝怎么通信呢?”“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说。
如今,光谷已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最大的光电器件研发生产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最大的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基地,国家四大集成电路基地之一。
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发创新团队,已在光谷集结,自主创新的“场”,已蔚然成形:
国家存储器基地,中国首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2层三维NAND闪存芯片已实现量产;
中国信科,一根头发丝粗细的光纤,可容纳近300亿人同时在线通话;
华星光电,全球最大低温多晶硅单体工厂已经建成……
△长投高科•光谷企业天地(光谷基金港)长投高科集团供图
△长投高科•国家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化基地 长投高科集团供图
近几年,以光谷为主战场,武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加速崛起,为国家破解“缺芯少屏”的“卡脖子”困局,并培育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力争成为世界性新兴产业策源地,代表中国争夺全球创新话语权。
光谷广场往东,14公里处,地平线上崛起一栋花朵造型的建筑—— “马蹄莲”,造型抽象、科幻,未来感十足,是光谷的象征,武汉新的产业地标。
从钢产量,到硅含量。在每一次产业变革中,武汉敢于主动破局,逐梦新产业,再造新基因。
今天的武汉,产业结构早已今非夕比:改革开放之初的冶金、机械、纺织“三驾马车”,已发展为钢铁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11大支柱产业。
△东风总部
△武汉客厅
武汉产业地标加速演进、迭代。在光谷、在车都、在临空港、在新洲,国家存储器基地、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四大国家级新基地平地而起,给武汉这座“国之重镇”赋予新内涵。
观察人士认为,近年来,不断刷新的武汉产业地标背后,代表了武汉经济奔涌向前的活力。这些产业地标犹如一个个前沿箭头,楔入了世界经济的各个核心领域。
从“钢之城”到“芯之城”,武汉的城市竞争力与产业迭代共鸣。
产业新地标再发现
10万人次点击 ,评选搅动武汉
新
地
标
一栋楼,一个地标,一部凝固的史诗。
从烟囱林立、铁水飞溅的“汉阳造”、武钢,到大规模流水线、机器手臂挥舞的汽车工厂,再到造型“科幻”、绿色仿生的“马蹄莲”科研大楼……
「长江财经智库」认为,其背后,隐约折射出一条武汉产业变迁的路径:从“过去时”,到“进行时”、“未来时”,从“钢之城”,到“车之城”、“芯之城”,从“钢铁巨人”到“汽车巨人”、“光电巨人”,从工业化,到数字化、信息化,从“铁与火”,到“芯与屏”。
从世界版图上找城市方位,在国家战略中担城市使命。武汉,在产业强国的每个时代潮头上,勇担使命,引领变革,屡次成为“国之重器”的重要孕育地、策源地、承载地。
8月12日起,长江日报长江财经智库联合市经信局、科技局,央视财经频道、人民网财经频道、戴德梁行、AI财经社等联合推出了“高质量发展看武汉 产业新地标再发现”系列报道及评选活动。
△“产业新地标再发现”搅动武汉
89个项目参选,目前已吸引近10万次点击、投票。
目前,得票最高的前6名是光谷企业天地 、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园、武汉客厅、金银潭梦想特区、光谷金融中心、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占投票总数的27%。投票还在火热进行中,广大市民还可参与投票。
重新回到文初的话题,央视《对话》缘何来到武汉?只因这座城市敢为人先,不断创新,产业从“铁与火”到“芯与屏”,地标从“汉阳造”到“马蹄莲”。产业地标进化,见证了产业迭代。
以下为部分参选地标,排名不分先后——
△保利国际中心高勇摄
△光谷创意产业基地 高勇摄
△光谷广场雕塑 高勇摄
△光谷金融港 高勇摄
△光谷金融中心
△光谷生物城 高勇摄
△光谷智慧园 高勇摄
△华为武汉产业基地 高勇摄
△武钢
△k11 高勇摄
△光谷软件园 高勇摄
△产区融合88号——汉口2035
△武汉新能源研究院 高勇摄
△现代光谷世贸中心 高勇摄
△小米武汉总部 高勇摄
△新发展国际中心 高勇摄
△汉口北
△光谷金融中心 图片提供 武汉生物城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THE END
部分文图来自:cctv对话
作者:水田广 李佳
编辑:果子李
轮值主编:马振华
内容总监:王十一
商务合作请联系:027-87616749
▼
出品:关山大道智媒编辑部
长江财经智库
长江日报(光谷)数字产品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