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魅力 耀眼绽放
花鼓戏是潜江人的情结。花鼓戏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早已深深植入潜江人的心田。随着“荆州花鼓戏”成功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极大地彰显了潜江本土戏曲资源优势,为潜江市戏剧文化事业的远景发展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坐落在潜江城里的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艺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逐渐发展壮大。1993年经中共湖北省委省政府批准,潜江花鼓剧团升格为湖北省实验花鼓戏院。2006年,由潜江市群艺馆申报成功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定名为“荆州花鼓戏”。2012年,湖北省实验花鼓戏院再次更名为“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构,现拥有国家一级演员6名,各类副高级职10多名。
几十年来,《家庭公案》《原野情仇》《生命童话》《情缘》《五女拜寿》《河西村的故事》《秦香莲》《站花墙》等剧目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艺术奖励。剧团国家一级演员胡新中、李春华、孙世安分别摘取第14届、1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8届中国文华表演奖。
活态演绎 广受喜爱
近年来,传统戏剧每每受各种冲击而日益萎缩,最明显、最严重的表现就是观众日益稀少,但在潜江却不一样。
今年8月30日在曹禺大剧院演出的花鼓戏《站花墙》高朋满座、一票难求。演员们鲜活生动的表演、悠扬婉转的唱腔、质朴鲜活的对白,唤醒了广大戏迷朋友们的儿时记忆。
来自荆门的戏迷何华说:“《秦香莲》《李天宝吊孝》《站花墙》都是比较有名的几个剧目,我提前一个月就已经购票了,今天特意带家人从荆门赶过来看《站花墙》,圆我小时候的一个梦,圆老人的一个梦。这部剧舞台的效果,很多方面都慢慢在变化,但是故事的梗概没有变,对于剧院的环境、戏曲的表达、演职人员的演出我觉得都非常好。” “第一次看花鼓戏的时候我15岁,最喜欢看《站花墙》《秦香莲》这几个戏。”洪湖来的霍奶奶如是说。 跌宕起伏的剧情,声情并茂的表演,让广大观众深深陶醉在花鼓戏的艺术魅力之中。
郝振忠是一位地道的潜江戏迷,在他看来,有所发展有所变化,看了之后很新颖,舞台展现、演员表现都很充分,让观众看了很过瘾。
曹禺大剧院相关负责人说:“花鼓戏《站花墙》的门票一经上架马上就被抢购一空,很多人想看都买不到票,非常受欢迎。这部戏曲在潜江本地已经有了很深的群众基础,并且还受到了很多周边县市老百姓欢迎和喜爱,在今后我们也会与本地花鼓剧团加大合作,给大家带来更多的花鼓戏演出。”
国家一级演员、国家非遗项目荆州花鼓戏传承人胡新中分析道:“《站花墙》这部戏曲在潜江戏迷朋友们心中,受欢迎程度一直都是数一数二的,至于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这部戏曲呢?我分析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是剧本完整,故事结构非常好,整个剧看下来给人感觉曲折婉转、跌宕起伏;第二是艺术价值高,这部剧包含了荆州花鼓戏里大部分的唱腔、小调,如‘西腔’、‘站墙调’等,老百姓非常喜欢听,可以说这部剧只有花鼓戏能唱,别的剧种根本唱不了,独一无二。”
花鼓戏这朵植根于江汉平原泥土的艺术花朵,带着水乡人的灵气与柔情,带着古老戏曲艺术的芳香,已经通过潜江人民的血脉走向了更大的舞台。
央视反复播出经典花鼓剧《拦花轿》在半年内高达8次,近一个月时间竟重播5次,创造了湖北地方戏在央视播出率和收视率的奇迹,为什么这部剧这么“火”?
国家一级演员、国家非遗项目荆州花鼓戏传承人吴培义说:“我们创作的剧目从内容到形式都符合当代价值观、审美观。比较典型的就是《拦花轿》,这部剧里的主题就是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大操大办。在艺术形式上,既有戏曲性,又有歌腔性,还有舞蹈性,既符合戏曲的基本规律,又符合当代的舞台表现形式,所以在央视点播率非常高。”
除了这些,还有大型现代荆州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从武汉到孝感,从荆州到鄂州,从湖北到江西,从湖南到河南,再一路火到北京,在全国各地演出30余场,场场爆满,好评如潮。
在潜江,爱看戏的绝不仅仅是中老年人,许多年轻人也看戏、唱戏,不少青少年花鼓戏迷自发组织“花鼓戏后援团”“戏迷帮”,定期举办戏迷沙龙,还在各大网络论坛里热烈讨论花鼓戏艺术、发布花鼓戏演出信息等。
2019年8月31日,由中共潜江市委宣传部、潜江市广播电视台、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联合举办的潜江市第三届“戏迷潜江”花鼓戏业余声腔电视大赛总决赛圆满落幕。活动现场座无虚席,精彩的盛况通过三个平台同步直播,总点击量达到110万以上。
特地来观看比赛的花鼓戏爱好者朱萍说:“此次举办的戏迷大赛不仅为戏迷们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也为年轻朋友们创造了接触传统戏曲艺术的机会,这样的活动真的很好,因为有这样的文化活动,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
作为评委的吴培义颇为感慨道:“我们潜江市民的戏曲观众年龄层次在逐步的向下,过去都是六七十岁的戏迷,年龄层次居高不下,但是最近几年,虽然年龄层次总体还是比较高,但是有下降的趋势,现在基本上能下降到四五十岁左右,并且还在往下降,我观察到已经有青年一代的人开始进剧场看戏,原来是压根儿就不看,现在已经开始慢慢渗透了。”
戏曲传承 振兴发展
潜江人一向把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视为自身的根与脉,潜江市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已成常态,每年都会有千余名师生在现场与专家老师们进行互动,并观看剧院编排的花鼓剧目。让地方戏曲进校园开展普及教育,早已明确写进市教育文化部门的联合备忘录。
“我们这些老戏骨年纪都大了,用毕生精力去让花鼓戏扬名,就希望它能一直发扬传承下去,传承最重要的还是人才。演员、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培养出一批能够独当一面的优秀人才迫在眉睫,我们在这方面仍然任重而道远。”说到自己钟爱一生的花鼓戏,胡新中表示,将坚持保护传承与创新、专业与民间发展并重,固本浚源,延续根脉,兼收并蓄发展专业与“草根”剧团,激发艺术活力,不断开创地方戏曲艺术事业发展新局面。
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徐中兵介绍,近年来,研究院坚持守正创新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将传统与创新有机的结合起来,用责任和担当传承繁荣本土文化,展示精彩和魅力。紧紧抓住精品生产、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人才培养等工作重点,不断把花鼓戏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凭着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对传统戏剧的坚守,潜江人演绎着不一样的风景。靠着这种对优秀地方文化的尊重、敬畏与执着精神,潜江人信心十足地朝着戏剧之都的梦想奔跑。
潜江广电全媒体记者/熊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