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0日,
在首届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授予车溪土家族村
“荆楚乡村旅游十大美景”称号,
全省17个市州的306家(宜昌30家)
乡村文旅景点参与评选,
车溪是宜昌唯一上榜美景。
这是车溪景区挣脱疲态、
浴火重生、奋力转型的新起点,
正昂然回归到
宜昌文旅蓬勃发展的主战场。
航拍/夏晓君
高山流水地理人文独具特色
在宜昌江南莽莽苍苍的白云山东麓,
一股泉水从洞穴中喷涌而出,
深彻谷底,
贯通了大地的脉流,
滋养着一个美丽的土家族村落。
这里谷幽林密,山寨静美,
巴风楚韵,源远流长,
因溪岸水车众多而得名车溪。
溪谷闭塞独立,
原生态的土家风俗与农耕文化得以传承,
被确认为湖北省唯一一个土家族散居村,
荣获国家民宗委第一批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
清同治版(1864年)
《东湖县志·山川》中即有条目称:
“车溪在河西铺,八十里,
系姜诗溪发源之处。”
为避开三峡洪水季节,
古人经白云山开辟了一条
陆路入蜀的茶盐古道,
车溪作为古道上一处重要驿所,
听惯马蹄声声和山高路远的江湖传说。
车溪10公里溪谷,
怪石奇峰、流泉飞瀑,
幽篁翠竹掩映着山寨的小桥流水人家。
依托便利的水力和各式水车,
沿溪生长的纸坊、榨坊、酒坊、陶坊、
磨坊、铁匠铺等一套完整的
手工作坊体系保存至今。
因风景秀美、人文古朴,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
车溪开始开发旅游,
成为宜昌民俗旅游的领军者。
20余年斗转星移,岁月变迁,
车溪历经风雨,愈显朴实隽永。
正如车溪广场矗立的两个巨大水车,
是图腾,
更是向祖先和过往岁月的致敬。
文旅融合土家民俗独领风骚
车溪老街巨鼓,直径3米,
是目前土家族最大的一面鼓,
也是景区热点之一。
“鼓声来处是故乡”,
鼓是土家族的魂。
刚过去的国庆长假,
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们,
在鼓楼下擂鼓祈福,鼓振国威,
寄寓爱国情怀,
体验土家文化。
宜昌物资集团操盘车溪景区以来,
致力收集保护土家巨鼓等
附着土家烟火与故事的民俗与文化符号,
规划建成农耕馆、水车馆、烟草馆、
织锦馆、摆手堂、车溪大舞台等
文博展示场所,
活态保存了古法技术的纸坊、酒坊、
陶坊、铁匠铺等手工作坊。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车溪魅力源于
独特的民俗风貌和地理人文。
景区目前已拥有吹打乐、
堂调、山民歌、
打连厢、三棒鼓、
薅草锣鼓、皮影戏、
摆手舞、宜昌评书等13个非遗项目。
共有非遗传承人9人,
师徒传习从业者40余人。
国家非遗传承人、青歌赛金奖得主
王爱民,
就是从车溪大舞台上走出来的。
宜昌物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陈剑屏表示:
“车溪本质上是一个巴楚文化IP,
我们将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市文旅局
关于加强宜昌非遗文化传承、
保护、展演工作指示精神,
进一步推进景区文旅融合,
将车溪建成三峡区域最大的
民俗民族文化博物中心,
宜昌非遗文化保护传承、
创新展演中心,
实现车溪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景村共荣旅游扶贫独树一帜
“村中有景,景中有村”。
旅游发展深刻改变了
传统村落的社会经济形态。
近年来,宜昌物资集团坚持
“景村双赢”原则,
最大限度把村民吸附到
旅游产业链条中来,
景区有500村民,
其中有100多名村民是景区的员工,
他们在里面赶马、抬轿子、表演歌舞等,
每天都“骑着马儿唱着歌儿过日子”。
景区还将“吃住行游购娱”的
多要素、多环节拱手让利于村民,
40多户村民在景区内开设餐馆,
成为致富的带头人。
村民田久妹能跳会唱,
景区指导她将“久妹饭庄”
改造成带有文化消费的歌庄,
游客边吃饭边有土家歌舞民俗表演欣赏,
她家每年的纯收入有20万元。
车溪先后被评为湖北省十佳景区、
湖北省旅游名村,
国家民宗委第一批
“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去年,
车溪村村民人均收入11292元,
是1997年的8倍。
业态升级产业创新锻造精品
作为车溪文旅的母公司,
宜昌物资集团“十四五”时期
将以文旅产业为战略发展重点,
加大全产业投资开发力度,
加快车溪景区提档、升级、迭代,
将土家历史民俗等集体文化记忆
转化为场景、故事、体验项目,
促使“门票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变。
车溪作为古蜀道上的一处官驿古镇,
见证了数百年
“龙门客栈”的江湖春秋,
也上演过数千年
“巴山夜雨”的土家往事。
“十四五”时期,
车溪景区将以峡江古镇为蓝本,
在复建车溪老街基础上,
对酒坊、纸坊、陶坊、老戏台、
土司府、钟鼓楼、老码头、水车馆等
进行文化升级,
融合客栈酒馆、民俗艺术、
故乡田园等元素,
重现数百年前的巴楚市井和民俗文化,
打造宜昌最具有人文情怀的
旅游度假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