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有位90后美女教师,教学界的网红,大奖拿到手软,看看你认识吗?

恩施有位90后美女教师,教学界的网红,大奖拿到手软,看看你认识吗?

发布时间:2019-10-10 16:14:54    来源:硒都发布

今天来介绍一位

90后青年教师

当了6年教学网红

各级竞赛大奖拿到手软

让我们探索

将“学为人师,学科育人”

作为教学理念的

“荆楚好老师”

贺心怡

的教师之路

贺心怡在教学分享会上的演讲

教研相长,做研究型教师

贺心怡

今天我讲的主题是“教研相长,做研究型教师”。

说起这个话题并不意味着我做得有多好,或者有多享受这个过程。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我依旧痛并快乐着。但我仍然坚定地认为,做研究型教师是未来AI时代中,教师发展的必然方向。

前两天在北京,我和师妹刚好谈到了这个话题。师妹在宁夏工作。她特别羡慕我,在工作的第三年,作为一名中学二级教师,就能够申报到市里面的课题。而她,花了二十多天、带着满腔热情、拿出高水准写出的课题申请书和开题报告,从一开始就被区教研员给否认了——仅因她是一个年轻的中学二级教师,没有资格做课题主持人。

回想起来,我们市、我们学校确实有一个非常好的教育生态。年轻人有很多机会参加各类教学竞赛,青年教师做课题不会受到太多的限制。我们学校历来又有课程改革的传统,一直走在同类学校的前列。3533办学思路、小组合作教学模式、青蓝工程、名师示范、课内比教学都为青年教师在短期内迅速成长提供了保障。

就我个人而言,学校领导、各处室营造的良好的教学环境,年级组、班主任对学生的严格管理和对我的信任,师父们对我的悉心指导和适时鼓励,都是让我毫无负担的开展教学、教研工作的前提。作为三中教师,我们有我们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我做教研之前,我一直觉得“教研”是一个高大上的话题,要做起来,特别困难。这种恐惧和害怕无意之间夸大了它的难度。事实上,我们身边处处是教研。

比较新一年的高考题与以往有什么异同、纵横比较其特点,是一种教学研究;改良课堂管理方式、观察学生成长的过程、施加影响,把学生往更好的方向引导,这也是一种教学研究;引用一种新的教法、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材料,比较学生的听课状态、学习成绩、学习效果等的变化,总结经验,已经构成了一个简单的教学研究。只需要再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将这个过程详细记录,落笔成文,把自己的经验变成可模仿、可迁移的理论,就可以做出更为规范、更为科学合理的研究。

相比于如何做研究来说,更让人疑惑的是教师为何要做研究。

中国教师已经有如此繁重的工作量了,为什么还要给自己“找事”,做教学研究呢?从官方的说法来看:

1)教师做研究有利于提升自身的专业判断力。

教科书中并没有规定应当怎样教学,有时候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不确信,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研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专业判断,久而久之便会提升自己的专业判断力,因此研究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2)教师做研究有利于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教师的研究多着眼于课堂和教学,研究问题从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来,这样一来,不但不会影响自己正常的教学工作,还可以帮助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学质量。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课堂和教学中的盲点,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3)研究人员的研究无法替代教师研究。

一些教师会认为“研究是教育专家的事,教师的本职就是教好课”,可是当你的课堂和教学出现问题的时候,教育专家的研究结论对你的课堂未必适用,研究人员的研究多从学术角度出发,和一线教师的视角不同,教师们自己发起和参与的研究才更有实践价值,把教学经验上升为教育理论,未来的教育家也将从一线教师中产生。

4)未来教育的发展需要教师做研究。

从社会整体环境和教育行业内部来看,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是教师未来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只有不断进行研究创新,构建学习型的职业路径,才能真正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从学校未来发展的角度来看,需要一批乐于研究、勇于探索的教师队伍来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进而推动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的提高,老教师不仅可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于课堂,同时可以向年轻教师推广,从而达到传帮带的作用。青年教师可以通过教学研究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水平。再者从最为现实的角度来讲,教师做研究取得相应的研究成果,也有利于今后的职称晋升和职业发展。最后,教师要想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必须跨越研究的这道屏障。

5)教师在做好传道授业解惑重要使命的同时,还应该有自己的专业领域和终身发展的职业规划。

对于教师而言,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研究,就是在自身职业领域获得一项终身受用的技能,无论你是青年教师、中年骨干还是资深专家,能够真正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从浩如烟海的实践中提取科学的真谛,才是未来发展的王道。

从身边的例子来看,刘坤成老师的教研初心,在于能够帮助学生用更科学、更高效的方式学习;李华国老师用教研带动自己加强专业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对某一方面的知识点了解更加透彻全面,使得讲课更有底气;吕琴老师参与教学研究,是为了更加深入了解某个领域,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他们从不把教研当成一件功利的事,而是将教研视作一种提升学识、丰富阅历的手段及帮助学生的好方法。而他们的教学研究也作用于教学实践,有了相当出色的成效,值得我们去效仿、去学习。

我真正意义上有计划、有系统的教学研究始于2016年。此前,在青蓝工程中,我跟随张芳翠老师、张伟伟老师听课,受到她们的悉心指导,受到备课组老师们的热情帮助,为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2016年至今,我的教研从追求“懒”“趣”扩大到追求“效”,从喜欢研究各种信息化教学办公辅助工具到研究语言学习的本质所在,经历了从关注“术”到关注“源”的转变。

我本质上是一个喜欢偷懒的人。我认为,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对教学技术的锤炼,才能清楚地知道什么地方该偷懒,什么地方要详细讲,怎样用最简洁的步骤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厌倦了日复一日给学生不断重复各种语法规则还不达效果,我们课题组开始了《微课在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制出了句子基本成分、简单句基本句型、名词性从句、非谓语动词、倒装句强调句等特殊句型共27节语法微课,无论何时何地,学生只需要扫描二维码并输入密码即可观看学习。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趣味性,我们开创了利用“导入式微课”设置语法教学情境,导入语法知识的教学模式。落实了以语言应用为导向的“形式—意义—使用”的三维动态语法观,收获了丰富的成果。

注意到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经常会进入“只重形式、不重意义,只求写完、不重美感”误区,我们开设了“极美英文写作”课程,力求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学会使用地道的英语修辞、词汇,精准且艺术地传达需要表达的信息。同时,我们以课题《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研究》为契机,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面对思维老化、模式固化的英语阅读教学现状,我们在研读新课程标准、英语教学核心期刊、专著之后,立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对教材课文进行充分的文本解读的基础上解构重组课文,围绕课文的主题意义开展阅读教学,创新了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英语语言的魅力继而爱上英语阅读、提升英语语言能力,我在班级开展了持续默读(SSR)教学实践,每天和学生共读英语原著10分钟。

教研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又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在这一系列操作中,学生和我都得到了成长。这不仅仅是教学相长,更是教研相长。

总结一下我的学习渠道, 有线上线下两种途径:

线上通过中国大学MOOC、一师一优课、淘师湾、知网、微信公众号等学习。

线下跟随经验丰富的组内教师学习,积极参与听评课、总结他人的亮点迁移到自己的课堂上;积极参与各级教学竞赛、每上一次课就探究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阅读新课标、教学专著、学术期刊,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通过线上线下的学习所积累的知识,都是我做教学研究灵感、思路的来源。学以促研,研以促教。在这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教师自身得以迅速成长。

每一个教师,尤其是新老师,都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希望越来越多的老师参与到教学研究中,因为教研从来不是个体行为,而是整个集体共同努力的方向。

在此,我号召所有的教师团结起来,组建教研、学习共同体,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以研促教,提升教研水平,以研兴校!

她用情去关注

用爱去抚育

用心去聆听

遇到教学上的问题

她没有选择逃避

而是迎难而上

将问题变成课题

努力解决

学为人师

她以母校校训为座右铭

学科育人

她将育人精神贯彻在

整个教学之中

她是“中国好教育”优质课竞赛

湖北省总冠军

也是全国冠军赛一等奖

还是2019湖北“荆楚好老师”

她是恩施市优秀共产党员

曾受过师德师风“红榜”表彰

她虽荣誉加身

却仍不骄不躁

努力投身到自己最爱的教育事业

燃烧自己的光和热

一、良师相伴,助我成长

上大学之前的贺心怡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特别好的老师,老师们的影响让她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了憧憬。所以她在填报大学志愿的时候,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填了北京师范大学。从此,贺心怡和教师这个职业,结下了密不可分的缘分。

上大学的时候,对贺心怡有深远影响的老师有很多,王蔷教授就是其中之一。王教授一直活跃在教学研究这一线,她的理论和做的课题在中小学教育中颇具影响力。在受教的过程中贺心怡逐渐建立了对于专业知识的看法以及完善了个人的育人理念还有教学教法。

在北京师大二附中实习的时候,贺心怡跟随该校的中学一线老师学到了更多理论之外的东西。包括怎样上课,怎样进行辅导以及课外活动如何开展,除此之外,她还了解到怎样去帮助学生培养一些更多的能力等。

到了恩施三中工作之后,因为学校的“青蓝工程”,贺心怡认识了她的师傅——张芳翠老师。“她特别鼓励我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我有很多想法都会跟她讨论,她觉得可行就会让我去试,哪怕不成功也没关系,这样就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她也是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在很多方面给了我非常专业的指导。”贺心怡如是说。除了本学科内老师的帮助,恩施三中还有一位教育部直属课题特聘的专家——刘坤成老师。这位老师会给她一些专业性的指导。

二、切问近思,知行合一

当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困难或者问题时,贺心怡并没有选择逃避或者放弃,而是迎难而上,将波折变成转折,将问题化为课题,“我所有的教研的内容都来自我自己在教学当中遇到的问题,比如今天遇到了问题,我就会想要怎么去解决。如果遇到问题的次数特别多的话我可能就会把它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然后解决这个问题。”贺心怡道。

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她认为应该把实践和教研结合在一起,“我不希望我的实践和教研是两张皮”她道。这样才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

比如,她的两个重要课题就是以问题为导向,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带到课题中寻求解决办法。

其中一个课题是“微课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当时贺心怡才到这个学校来,注意到在语法教学中,往往是“老师讲完,学生训练”的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本身难度大、内容还枯燥的语法一点兴趣都没有。那时候,她就在想能不能换一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对语法产生一点兴趣,改变他们对语法的看法。

从那时起,贺心怡就开始做了关于这个问题的教学研究,并申请了市里面的一个课题。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课题组开发了一系列有趣的语法微课,让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学习成体系的语法知识,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便利和趣味性。就这样,贺心怡通过课题研究,解决了学生学语法困难的问题。

三、学为人师,学科育人

当谈到教学理念时,贺心怡思考了很久。后来她说,在教学方面,教学理念有太多太多,实在难以一言概之,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总结,那应该是“学为人师,学科育人”。

“学为人师”是她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校训的前半句。意思是老师应该努力做好学问,有充足的知识和品格来教导学生。贺心怡一直将母校的校训作为教书育人的座右铭。

另一个是“学科育人”的理念。“英语学科不能只是说让学生去做题,解题。这样做不仅会破坏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还会让学生变得非常机械。这不利于学生掌握更多英语学习的能力,也容易让学生对英语失去兴趣。英语既是语言学科,也是文化学科,它具有传播文化的作用,那么我们应该让学生们意识到这一点,把英语作为一种沟通的工具去了解到更多语言之外的东西。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她补充道。

正如贺心怡老师所言,学习成长的过程之中永远缺少不了良师的指引。而如今的她,作为新一代的青年教师,正继承着师者的精神与意志,以新的方式,为莘莘学子点亮了一盏明灯。

90后美女教师

2019“荆楚好老师”贺心怡

硒都发布为你服务

来源恩施市第三高级中学

总编:瞿照坤 编审:田仁超  编辑:李婷婷

往期回顾

Review of previous periods

●恩施市脱贫验收工作开启,10月份入户走访做什么?看这里●紧急扩散!有“民族资产解冻”类似的微信群快退!已有人中招!

●@恩施人,这类人群住院,医疗费报销90%!

●恩施市评选“五佳”“五好”微信投票开启,谁是最佳脱贫标兵,你说了算!

●谁是你心中的最佳扶贫干部?为他投票!

●最佳美丽乡村、社区,最佳扶贫市场主体,你这一票决定花落谁家!

●谁是好婆媳、好妯娌、好姑嫂、好邻里、好心人?为TA打Call!

硒都微帮免费发布求职招聘 酒店旅游 房屋租售家政服务 餐饮美食 汽车服务购物天地  休闲娱乐等供求信息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