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县上津镇素有“天子渡口、古塞上津”的美誉,有着数百年历史的上津古城便坐落于此,虽历经风雨的洗礼,却依然屹立不倒,随着明清古街的对外开放,古城古街相互辉映,散发出它独特的魅力。
天子渡口见证了古城的繁盛
斑驳古街增加了古城的风韵
清净的古城墙给予了古镇别样雅趣
十堰文旅走进上津古镇
探索古城历经600年风雨
却依然焕发出的独特魅力!
欣赏了精彩的视频是否还意犹未尽那么跟随小编
一起来
聆听古城的时光故事!
上津古城,位于郧西县上津镇集镇南部,始建于明朝洪武,朱元璋时期,元年,1368年,距今641年。现在我们看到的古城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1506年,嘉靖三年,1524年,秋告成。清嘉庆七年,1802年,再次对古城进行全面复修,至今城墙砖上仍有“嘉庆七年”、“上津公修”的字样,城形似朝靴,又称“靴子城”。上津古城是湖北省内保存最好的县级古城,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古朴雄厚的风格至今仍让人震憾。古城周长1236.5米,东西距离262米,南北距离306米,面积8万平方米。城设五门:东曰通郧、北曰接秦、南曰达楚、西曰连汉、西南开一小门——名曰:便民。
上津“三面环秦、一面接楚”,史称“秦之咽喉、楚之门户”,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也因为地势险要,这里常常是今天被秦国占领,明天又被楚国抢去,成语“朝秦暮楚”即出于此。对于这个成语还有一种说法是说距离之近的,即早上从秦国走,晚上就到楚国了。上津自北魏,公元223年,曹操在此首置平阳县距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在这1700多年里,上津曾14次设县、6次设郡、2次设州。“上津”二字的由来还有一个说法。“上”乃天子“津”为渡口。自隋以来,这座金钱河上的重要渡口因靠近天子的都城——西安,而称为“上津”。又因帝王们在这里弃陆走水,弃舟走陆,因而又称之为“天子渡口”。
现存的上津民居类建筑,以典型的四合院为主的明清古建筑为代表。建筑古朴、飞檐斗拱、、青砖黑瓦、雕梁画栋、左右对称、搭配协调。民居多为清末四合院,一进数重,内置天井,四周小屋,雕窗临井,古色古香,风格独特。一般三四户一院,温馨而和谐,素有“千里胡洞娃院子三四家”的美称。平面呈长方形,建筑物相互对称,布局结构紧凑,封闭性较强。门为铺板房,房屋为砖木结构,基础多为石砌,上以青砖瓦,墙体厚50厘米左右,外砖里坯白灰抹面,墙体下有砖柱,与木柱、木梁构成房屋框架有“墙倒屋不到”之说。房屋建筑造型以沿街门楼,窗框上方、照壁上方皆有飞檐盖瓦,房屋出檐,上设女儿墙,院内置天井,填以石头,下设出水口。不论从整体看还是从局部看,这里的民居建筑都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夜幕下,上津镇上津古城四街灯光亮起,捏泥人、吹糖人、扎灯笼、刺绣、剪纸、雕刻、唱“山二黄”等活动热闹非凡,当地群众和外来游客脸上,绽放着幸福的笑容。当地通过保护性修复,将古镇现存的四街明清古街依照古法、古工艺还原成明清时的风貌,不但吸引了游客,也为当地群众点亮了夜生活。夜给人遐想,灯光点亮了夜空,霓虹与夜晚的亲密接触,交织成了一幅精彩绝伦的上津夜景图!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将上津古镇保护与开发纳入县级战略,举全县之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力创建“天子渡口·古塞上津”5A级景区。同时,深度挖掘开发红色旅游、绿色旅游资源,延展上津古镇文化旅游产业板块,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构建特色空间体系,重现上津古镇盛景,展现天子渡口风采。
望得见古城,看得见山水
记得住乡愁
为美丽的上津古镇疯狂打call
推荐阅读:
郧西官方微信
骄傲!国务院刚刚公布一份重要名单!郧西安家乡这个地方入选
名“羊”天下!郧西马头山羊又上央视啦!
鼓掌!县委书记张涛在全国会上交流郧西这项工作经验!
刚刚,十堰公布一份表彰名单!郧西这2个人被刷屏
刚出来!郧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综合成绩公示!
编辑:张亚男
来源:郧西县融媒体中心
觉得不错请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