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寒冬,又是一年候鸟越冬季。
千湖之省湖北,从武汉江夏上涉湖,到咸宁咸安斧头湖,再到黄石阳新网湖,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内都是万鸟翔集,人与候鸟和谐相处。
而在武汉临空港经开区(东西湖区)府河湿地天鹅湖,今年同样聚集了42种、近2万只候鸟,这里还因三个“全国罕见”而显得与众不同。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府河湿地是全国大城市里距离市中心最近的鸟类栖息地,“距离市中心仅30分钟车程还能形成‘候鸟天堂’,全国罕见。”
该湿地并非政府认定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多年来依靠地方政府引导,相关企业出资,民间志愿者搭建露天帐篷进行24小时值守等方式进行保护,全国罕见。
府河湿地虽非保护区,但每年聚集的水鸟稳定在四五十种、2万只左右,“数量和种类不逊于一般保护区,全国罕见。”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东西湖区柏泉街红星大队25位护鸟人7年如一日的艰苦守候。近日,湖北日报记者寻访背后的故事。
25个人、3座帐篷、24小时值守
天鹅湖位于东西湖区柏泉街红星路府河大堤外,原称“下港”,2006年有观鸟人士发现此处有大量天鹅聚集,因而得名。
1月26日上午9时许,距离河堤尚有百米时,就能听见一片鸭鸣鸟叫声。翻过大堤,堤外府河共长天一色,近岸处因枯水期而被分割成了多个小水洼,周边芦苇丛生,绵延数公里。水面上每隔几百米,就有大群水鸟簇拥在一起,少则十来只,多则数百只,有的展翅翱翔、有的捕食游戏,鸣叫之声不绝于耳。
堤下,一座青绿色的帐篷门上挂着“府河湿地护鸟屋”的牌子,里面陈设简陋,但桌椅、铁锹、垃圾桶、望远镜等一应俱全。
64岁的护鸟队员汤国社刚刚接班,正准备开始例行巡湖。在天鹅湖沿线,都围有一人多高的铁围栏,圈出了一片3600余亩的水面,禁止外人进入。
汤师傅介绍,铁丝网由隔壁一家烟草香料园出资修建,护鸟队员负责日常维护,“对于阻止偷猎者进入湿地盗猎候鸟特别有效。”汤师傅和队友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围着铁丝网巡逻,“有破损的要及时修补,发现捕鸟机关或者投毒的农药要及时清理。”
府河护鸟队队长肖同皋介绍,目前护鸟队共有25名队员,有的是柏泉街林特站的职工,有的则是附近的村民志愿者。他们在天鹅湖沿线设立了3座护鸟帐篷,分为白天、夜晚两班进行24小时值守。
从“一鸟不识”道“百鸟通”
跟着老汤巡湖,只见湖面上水鸟欢歌、雁鸭飞舞。老汤不用望远镜,用眼角一瞥就能分辨出,“那是豆雁和灰雁,数量最多,远处是白琵鹭和鸬鹚,还有几只白鹭和苍鹭。”品种繁多的雁类,在普通人眼里几乎一模一样,只有形体和嘴部的细微区别,但老汤一眼就能辨出。
老汤当了40年建筑工人,2012年冬天加入护鸟队。此后但凡候鸟归来越冬,他都会跟队员们一起在岸边守护。7年下来,他也由“一鸟不识”变成了“百鸟通”,“府河最常见的候鸟有灰雁、鸿雁、豆雁,还有野鸭、赤颈鸭、鸬鹚、白琵鹭”“每年候鸟都是11月来,三四月份走,而且都是夜里出去觅食。”“大雁喜欢吃草和树根,白琵鹭和野鸭吃鱼,这些候鸟白天都喜欢在背靠风的水坡边休息、洗羽毛,特别讲干净。”
大堤下,常有摄影爱好者来湖边观鸟,老汤总不望上前叮嘱:不能故意挑逗鸟,不要穿红色衣服刺激鸟,不能飞风筝和无人机,“他们喜欢闹鸟,大雁最容易受惊,有一点烟就会起飞,哪里经得起闹。”
晚上6时,记者随老汤来到2号帐篷交接班。2号帐篷的选址深入滩涂,建在地势较高处。帐篷里搭着一张大通铺,可供四五人平躺。老汤说,护鸟屋无水无电,又不能生火,一到夜里冻得不行,“只能靠不停地走路巡逻来取暖”。后半夜,等觅食的鸟儿归来,老汤察看稳妥了,才肯进帐篷睡觉,“四五个人挤着睡,更暖和。”
柏泉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街道曾计划为护鸟队员盖间小房子休息、睡觉,以御风寒,但因担心影响府河防洪安全只得作罢。
护鸟队诞生源于一场“悲剧”
护鸟队成立,始于一场“悲剧”。2012年2月有热心鸟友在天鹅湖拍到一张照片,发现一只天鹅腿部被一只铁夹夹着,令人心疼。当时有媒体在此调查发现,天鹅湖周边捕鸟机关密布,还有2只小天鹅和50多只水鸟被剧毒杀虫农药“呋喃丹”毒死。而背后原因是:府河湿地处于孝感市孝南区、武汉市东西湖区、黄陂区交界处,本是个“三不管”地带,而且又属于季节性湿地,仅在冬季露出水面,人迹罕至,难以管理,导致偷猎人趁虚而入,大量野生鸟类被偷猎。
这一问题曝光后,东西湖区林业部门责成柏泉街道办事处成立府河志愿护鸟队,由该街林特站职工、附近村民共同组成25人的护鸟队,在天鹅湖边日夜值守。
护鸟队队长肖同皋表示,7年来,天鹅湖设捕鸟夹、投毒等盗猎行为已基本绝迹。今年1月13日,武汉市观鸟协会完成府河湿地越冬水鸟同步调查,共记录白琵鹭、斑头秋沙鸭、斑嘴鸭、苍鹭、赤膀鸭等42种、19339只水鸟。其中,还首次监测到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红胸黑雁,使武汉记录到的鸟类种类达到407种。
武汉市观鸟协会负责人表示,候鸟数量、种类都是衡量一个区域生态环境好坏的指标之一。红胸黑雁和上万只水鸟选中了府河湿地这个舒适的越冬地,说明该区域生态环境十分优越。而且,今年观鸟协会在府河区域内选择了六个观察点,分别位于东西湖、黄陂和孝感境内,有部分区域受建设工程影响,水鸟数量大幅下降,进一步向相对安全的天鹅湖集中。
链接
府河湿地为何不建保护区?
2012年盗猎天鹅事件曝光时,武汉东西湖区林业部门就表示,已向上级部门提交申请,希望在此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成立专门机构保护鸟类。
日前,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方案并未获批。原因是府河湿地位于天河机场净空保护核心区范围,而根据国家《民用航空法》规定,机场净空保护区内禁止饲养、放飞影响飞行安全的鸟类动物,“为保证机场民航安全,不能在此设立保护区,避免通过人为干预增加候鸟数量,造成危险。”
该负责人进一步解释,目前,候鸟与机场其实已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正因为府河湿地位于天河机场净空保护区内,没有人为开发,才确保了其原生态环境,给候鸟留下了一片栖息地。而候鸟选择在此栖息,也逐渐适应的周边环境,飞行高度和角度都与天河机场的飞机起降错开,并不会影响民航安全,“所以,对府河湿地最好的保护就是维持现状,在民航安全与候鸟保护间寻找最佳平衡点。”
从目前趋势看,湖北省其他地方的湿地环境陆续好转,也吸引着府河的鸟类去别处安家。日前湖北日报就报道过,今年府河冬候鸟数量比去年少,但在江夏上涉湖、黄石阳新县网湖、洪湖等地,冬候鸟数量、种类均创历年之最。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淡水项目首席科学家、武汉区域办公室主任雷刚说,随着长江大保护和河湖长制、湿地保护修复等系列措施持续发力,湖北湿地生态环境改善明显,“湖北省食物丰富的湿地越来越多,冬候鸟就分散了。”
采访中,武汉市园林局野保处负责人和汤国社、肖同皋等一线护鸟人都希望通过本报提醒公众:
随着府河湿地名气越来越大,不少市民前来观鸟,这对鸟类科普有益处,但也有部分观鸟者大声喧哗、乱丢垃圾,为拍摄照片故意惊扰候鸟等行为,影响候鸟栖息,“建议倡导文明观鸟,减少对府河湿地环境的破坏。”
附:冬季武汉湿地鸟类观察手册
(以下鸟类图片及介绍来自“鸟类网”)
1武汉冬季可见水鸟
小天鹅
大型水禽,体长110-130厘米,体重4-7千克,雌鸟略小,主要以水生植物的根茎和种子等为食。
灰雁
又名大雁、善飞、善游泳,杂食,巢建在沼泽和水草丛中。有迁徙的习性,迁飞距离也较远。
鸿雁
体长800-930毫米,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和平原草地上的湖泊、水塘、河流、沼泽及其附近地区。
白额雁
白额雁栖息生境总是和水域相联系,但它们多数时间都是在陆地上活动,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食,觅食多在白天。
豆雁
雁属中体形大,个体重的鸟类,迁徙期间和冬季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沼泽、水库、江河、湖泊及沿海海岸和附近农田地区。
针尾鸭
中型游禽,飞行迅速,在各种内陆河流、湖泊、低洼湿地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鸟类。
普通秋沙鸭
普通秋沙鸭是中国秋沙鸭中个体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体长54-68cm,体重最大可达2kg,主要食鱼。
红头潜鸭
体圆,头大,很少鸣叫,为深水鸟类,善于收拢翅膀潜水。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鱼虾贝壳类为食。
青头潜鸭
雄鸟头部黑绿色具金属光泽,雌体纯褐色,善于收拢翅膀潜水。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鱼虾贝壳类为食。
凤头麦鸡
头顶有黑色反曲的长形羽冠,胸以及上体黑紫色,下体白,喜耕地、稻田或矮草地。
骨顶鸡
全身黑色,仅嘴巴和额甲为白色,经常成群聚集在水面上,潜入水中寻找水草食用。
黑水鸡
全体大致黑色,嘴红色,嘴尖端黄色,脚绿色,多见于湖泊、池塘及运河,不善飞,起飞前先在水上助跑很长一段距离。
普通秧鸡
全长29厘米,脸灰,眉纹浅灰而眼线深灰,在世界广泛分布于除极地和无水沙漠以外的地区。
反嘴鹬
因其独特的上翘的嘴型而得名,主要以小型甲壳类、水生昆虫、昆虫幼虫、蠕虫和软体动物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鸬鹚
一种广泛分布的海鸟,一般在悬崖上或树上作窝,但目前鸬鹚也越来越多地在内陆生活。
白鹤
栖息于芦苇沼泽湿地,以水生植物根、茎为食,也兼食少量蚌、鱼、螺等。
苍鹭
体态优美,捕食鱼虾。性情寂静而有耐力,行动极为灵活敏捷,有时站在一个地方等候食物长达数小时之久。
红嘴鸥
俗称“水鸽子”,体形和毛色都与鸽子相似,喜集群,在许多沿海港口、湖泊都可看到。
2武汉冬季常见林鸟
棕背伯劳
伯劳性凶猛,嘴爪均强健有力,善于捕食昆虫、鸟类及其他动物,甚至能击杀比它自己还大的鸟。
灰椋鸟
因为它除喙与足呈橙红色外,全身都是灰褐色,所以叫它灰椋鸟,是适应能力非常强的鸟。
黑领椋鸟
体长27-29cm,常见于坝区、村镇田边、草地以及营巢于大树的枝杈间。
楔尾伯劳
常见于平原到山地、河谷的林缘及疏林地带、尤以草地林地和半荒漠疏林地带为多以及在乔木或灌木上筑巢。
云雀
体长约19cm左右,羽色虽不华丽,但鸣声婉转,歌声嘹亮,素有“南灵”之称。
喜鹊
比较凶悍,不畏惧猛禽,多生活在人类聚居地区,喜食谷物、昆虫。喜鹊叫声婉转,在中国民间将喜鹊作为吉祥的象征。
秃鼻乌鸦
秃鼻乌鸦常栖息于平原丘陵低山地形的耕作区,有时会接近人群密集的居住区,喜结群活动,尤其到冬季常常结成庞大的集团。
小嘴乌鸦
属于杂食性鸟类,以垃圾等杂物为食亦取食植物的种子和果实,是自然界的清洁工。
翠鸟
生活于海滨一带及水道沿岸,行动敏捷而富有耐心,以鱼为食。翠鸟对生态环境要求比较高,是一种环境指示物种。
八哥
中国南方常见的鸟类,生活在山林、平原、村落,有时在城市也可见到。
达乌里寒鸦
体长30-35厘米,全身羽毛主要为黑色,主要栖息于山地、丘陵、平原、农田、旷野等各类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