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品丨临床与行医

乐品丨临床与行医

发布时间:2019-11-19 09:25:40    来源:特别健康

我们都知道临床这个词,谁要是住院了,主治大夫每天早上都会走到病房里病人的床边了解病情,对症下药。我们现代人管这就叫临床。那么古代所说的临床是什么意思呢?

中国古代讲究的是行医。何为行医?就是大夫不是整天坐在自己的家中等病人上门,而是背着药箱上门服务。悬壶济世指的就是行医,很多名医经常腰里别个药葫芦就云游四方,路上遇见病人及时医治。古人管这种真正走到病榻前去看病叫临床。

行医行医,意思是行走的医生。那时中医强调的是医生动,而不让病人动。现在我们的医疗体系已经做不到这点,全反了,是病人动,医生不动。

行医这种做法是非常人性化的。行医的好处有三:一是病人已经有病在身,你还让他一路劳顿地去找医生看病,只能使病情加重;二是医生去病人的家里看病,更能掌握第一手资料,观察到病人生活起居的各种信息,这对准确找到病因很有帮助;三是临床更容易把到病人真正的脉象。

《黄帝内经》里说,把脉一定要把平旦脉。现在我们把早晨刚起床时的脉象当作是平旦脉,其实这是不对的。真正的平旦脉是指人处于平静状态时候的脉象,它相对稳定,这时把脉最容易显现病症所在。大夫上门临床,就更容易把到平旦脉,病人在家里躺着不动相对更放松,情绪更稳定。

清朝有个名医叫崔默庵,外号“崔一贴”“崔半仙”,医术高明,名声远播。一天,他被一位病人请到家里看病。这个病人全身肿痛,苦不堪言。崔默庵为他把脉,发现病人脉象平和,并非病脉。那么病人为什么会全身肿痛呢?崔默庵百思不得其解,一时又找不出病因。恰逢午饭时间,崔默庵在病人家中用餐。病人都“病”得奄奄一息,还使劲用手扒开眼皮看他吃饭,馋得直流口水。崔默庵吩咐让病人吃午饭,发现他的胃口很好,吃饭很香,这就更确定病人的病因不在内部。

崔默庵四下观察,终于发现问题所在。原来病人刚刚结婚,屋子里的家具都是用油漆新刷过的,病人是中了漆毒,导致全身肿胀。于是他对症下药,把螃蟹捣碎后敷在病人身上,很快就治好肿痛之病。试想,如果不是大夫亲自临床,恐怕很难发现病因,及时医治。

古人强调的临床与行医,是很值得我们现代人借鉴和深思的。

郝景田摘自《从字到人·养生篇》长江文艺出版社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责任编辑: 郭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