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湖北新闻

湖北民歌急盼新创作来降低传唱门槛 把“怪怪的”变成“怪好听的”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7日07:51 来源: 长江日报

周耘(右二)在天门采风

“美学家刘纲纪曾给予楚艺术两点评价,一是精彩绝艳,二是诡谲怪异。”武汉音乐学院教授、“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周耘表示,“专业人想记录它们都有困难,大众想要模仿、学习、还原更不易。只有通过创作者不断挖掘,把它们作为素材进行创作,才更容易成功传播。”

诡谲怪异筑起了传唱“门槛”

“高亢、悠长,旋律优美,适合抒情,多少还有些苍凉感,这是中华民族音乐审美的共性,这使得西北地区的民歌如信天游、花儿,内蒙古长调超越了地域,受到全国听众的喜欢。”周耘介绍道,类似风格的湖北民歌,也在全国范围内经久不衰。

不过,精彩绝艳之外,还有大量流传在湖北地区的传统音乐,则散发着诡谲怪异的独特气质。以久负盛名的土家族“撒叶儿嗬”为例,“它的舞蹈造型比较怪异,世界范围内的舞蹈大都让肢体向上空伸展,黄河流域的舞蹈是在中空发展,而‘撒叶儿嗬’一开始的动作,就像是人抱着一个坛子,两膝向下踱地,身体是往下的,紧贴大地甚至想钻进大地。一般人想要模仿它还不易。”还有湖北兴山地区流传的民歌中,大量不和谐的“减三度”音程,也对该地区民歌的流传筑起了“门槛”。

民歌更需要“生态保护”

记者在目前主流的音乐平台上输入“湖北民歌”搜索,虽有零散的歌曲,但并未显示有正式专辑可供聆听。

2010年,在青歌赛上摘得原生态唱法金奖的“撒叶儿嗬”组合领唱谭学聪表示,“可能有一些自媒体零星地推广,或者短视频平台有限的传播。各县市非遗展演中心,也会定期邀请各级非遗传承人录制,但这些因为涉及知识产权等问题,也仅仅作为资料入库并未对外传播。”

相比之下,依靠旅游的发展,让来往游客将当地民歌带出去,成效似乎更为显著。

赵延琦曾在广西旅游时,对当地不断上演的各种体裁的《刘三姐》印象深刻,“流传广泛的民歌大多诞生并传播于商贸交往频繁的地区。民歌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不是靠学院、艺术传播出来的,而是依靠人的流动来传播。”

但比起被更多人听到,对传统音乐真正的保护,可能更重要的是“保护其背后的生态”。“目前省内部分地区,正计划打造以本地民歌为特色的主题小镇”,周耘表示,“民歌往往诞生于一个乡或一个村,是属于当地人的,本就是小众的。如果一味追求传播的广与快,让大众喜欢,民歌与它原有的生态和背景割裂,原汁原味的东西很快消散了,它的价值也很快就完了,对于保护当地民歌则起到相反的作用。”

周耘在恩施采风时发现,土家族人的丧葬仪式“撒叶儿嗬”,在如今也有了女性参与者。“艺术家、传承人等局内人,对于传统文化要有眼光,要去开发,当地人也要敢为人先。撒叶儿嗬这种形式原本是不允许女性参与的,但现在他们通过接纳女性,使得这种民俗生态更加开放、得到扩大。”周耘认为,“对于民歌诞生地的生态保护,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有这片生态在,更有甚者还能将它不断扩大,民歌的传播也不再困难。”

观点>>>

传统是天然创作素材

湖北民歌素来在传统音乐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不同于鄂西南地区音乐的高亢、嘹亮,湖北其他地区更偏重优美的民间小调,也曾在全国掀起热潮。

“上世纪50年代风靡一时的《幸福歌》,就把江汉平原的音调挖掘得很好。歌词通俗易懂,旋律琅琅上口,歌曲热情活泼的风格,很容易传唱。还有《洪湖水浪打浪》,它的旋律主干历经三代传承,歌词变了但旋律流传至今,家喻户晓。”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湖北对于民间歌曲的收集和整理曾走在全国前列。但目前,湖北民间音乐的推广和传播则没有跟上来。”周耘表示,“创作者在挖掘上,不要只关注精彩绝艳的音乐素材,那些诡谲怪异的东西,在原汁原味的状态下比较难流传开,但把它作为艺术家创作的素材,是很容易成功的。无论是专业的创作者,还是身处乡野的民间艺人,都还可以更大胆,比如组建自己民族的乐队之类的。大家苦寻创作素材而不得,不妨扎进传统音乐里看一看。”

【纠错】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01-2019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网站地图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