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母亲对他的影响贯穿一生,胡大一分享从医心得:有些医生过度医疗忽略了基本功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17日09:55 来源: 楚天都市报-看楚天

□楚天都市报记者 李曼英 郑晶晶 通讯员 崔毅 周绮书 袁嘉欣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 王永胜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这是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仁医胡佩兰老人的颁奖词。

很多人并不知道,胡佩兰就是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胡大一的母亲。“我兄弟四个,两个随母亲姓胡,两个随父亲姓李。我从医受母亲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贯穿我一生的。”前日,胡大一在江城分享了自己对“什么是医生”“如何做好医生”“如何平衡好医患关系”的看法。

胡大一教授在武昌医院讲课

母亲对工作的态度,潜移默化影响着我

记者:您1岁到9岁都在武汉度过,一晃六十余载,如今回武汉寻根,您心中的感受如何?

胡大一: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我的父亲母亲曾在原武昌铁路医院(现武汉市武昌医院)工作。父亲李公恕曾是位眼科医生,1951年任医院第四任院长,母亲胡佩兰曾任医院妇产科第一任主任。我从小耳濡目染父亲母亲的为医之德。来看看父母曾经工作的医院,也是我多年的心愿。

记者:您走上行医道路,是否受父母亲的感染?

胡大一:我在高考的时候并没有真正想当医生,但由于家庭出身,可选择面比较受限。现在是“爱一行干一行”,当时是“干一行爱一行”。直到干了很多年医生,我才发现母亲对工作的态度,始终潜移默化影响着我。比如母亲特别强调医德,她会在家人面前发脾气,但我从来没见过她对患者发脾气;她工作敬业、拼命,有极强的责任心,从不推卸责任。我记得有次一个患者病情很重,很多人不敢接收,母亲毫不犹豫接下了患者并为她做了手术。这样的例子很多。

记者:母亲让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胡大一:我小时候对母亲的印象就是忙忙忙。就连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总能听到屋外有人喊“胡大夫急诊”,母亲就会起床去医院。

母亲很早就坚持为病人随访。那时电话还不普及,她的本子上写了很多病人的地址。要治疗不孕,不是看一次病就能解决,她需要随访,为妇女调理月经,看患者的家庭情况,夫妻、婆媳关系是否和睦等。后来有了电话,她的地址本就变成了电话本。有了手机之后,她又存了很多患者的电话号码。在不同的时代,她都坚持随访患者。

母亲的这些习惯,也深深影响了我,我也坚持随访患者。我认为,医生是在随访与不断纠错中进步与成长的。医学的未知数太多,大量的是未知的。即使已知的,也不可能做到“开的药就一定有效,没有负作用。”要随访,是确定正确的治疗手段,同时也是纠正错误的医疗方式。我的手机里存有许多患者的电话号码和微信,对于疗效不确切的,如果医生不随访患者,一是很难让患者接受安全有效的治疗;二是医生自己根本无法提高。

过度医疗浪费资源,并不能真正看好病

记者:从医半个多世纪,您如何看待医患关系?

胡大一:我认为,医生看病,看到的应是一个被病痛折磨的、有痛苦的患者,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有病变的器官。我从长年的医疗实践中,设身处地为被疾病折磨的患者着想,不断反思现代西医的局限,1995年开始意识到,不认真学习精神心理这门必修课,很难体贴患者的疾苦,尊重患者的感受,进而明确提出并带头实践“双心医学”。根据多年的“双心医学”实践经验,我总结出一看病情,二看心情,三谈生活工作经历与事件,四看性格的看病模式,这使我能从多层面、多角度,力争全方位理解一个个有疾病的人。

这些年来,我一直坚持“五指学说”,这也是非常需要强调、却被我们忽视的基本功。所谓五指,第一个(拇指)就是问诊,是调查病情,和患者感情沟通的重要渠道,作为一个医生,患者是否相信你,问诊的过程非常重要。第二个(食指)是望触叩听。第三(中指)就是低成本的无创检查,比如多年行之有效的心电图、X光片等。第四(无名指)是无创伤的检查,成本相对较高,比如超声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等。最后(小拇指)才是CT、核磁等。

我曾经说过,有些医生过度医疗,他们往往本末倒置,上来就先做第三、四步,做成本高的创伤检查,动不动就上支架,而忽略了问诊。没有问诊的时间,忽略了这些基本功,既贵效率也不高,浪费了很多医疗资源,并不能真正看好病。

只重治疗不重科普,医生必然越来越累

记者:您认为,医生的最大的成就感来自于哪里?

胡大一:我认为,医生的成就感,不应仅仅来自于抢救病人,更应考虑如何减少发病。《黄帝内经》中提到的治未病,才应该是中国医生最需要继承的优良传统。比如说很多35岁、40岁的人突发心肌梗死,这是人生的悲剧。实际上,心血管事件与其说是治疗的开始,不如说是医疗的失败。大部分心肌梗死是可以通过预防来避免发生的。这就需要更多的医生走出诊室,面向大众,成为健康教育的领军者,占领健康科普的制高点。因为实践证明,只重临床治疗,不重健康科普,医生必然越来越累,患者也越来越痛苦。

记者:这也是您从很多年前起,就转型成了健康科普专家,倡导通过运动、营养等综合处方来做好慢病的防控的重要原因?

胡大一:是的。当前,生活方式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在全球范围都已被提到了很高的位置。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4大健康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我多年也一直坚持做脏器康复相关的医生、患者宣教,提出心脏康复要落实“五大处方”:药物处方、心理处方、运动处方、营养处方、戒烟限酒处方。如今我已经70多岁,仍坚持每天步行一万多步,并且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比如在高铁上、在候机时、在打电话的间隙。作为医生,坚持运动,身体健康本身就是一种示范。

心肺预防康复事业,需要向基层推广

记者:你这些年一直在推进心肺预防康复事业,它的意义是什么?

胡大一:社会传统上将康复局限于肢体功能的伤残,而对脏器康复的认识非常欠缺。就像大家常见的,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安装支架后,就处于放养状态。他们不了解心肺康复具有手术与循证用药基础上附加的防病治病效果,有益于减少疾病复发、反复住院和再次手术,降低心血管死亡率和总死亡率,帮助患者回归社会,并降低医疗成本。我国心肺预防与康复事业迫切需要向基层(社区和乡镇)推广普及,探索社区(乡镇)康复、家庭康复或二者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电子医疗、远程医疗、智慧医疗和预防/康复+互联网的功能与作用。

【责任编辑:李琛】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