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羊楼洞:静默古镇 悠悠茶香

文章来源:    作者:郝菁

  据说,100多年前,俄罗斯人绘制的《大清皇舆图》上,标注的湖北地名只有两个,一个是汉口,另一个是羊楼洞。

  这个位于湘、鄂、赣三省交汇处的山间小镇,在当时何以能与大汉口齐名?

  

  

羊楼洞街屋

  这缘于一段尘封的千年传奇。羊楼洞自古是一块风水宝地,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景色宜人,是著名的青砖茶之乡,茶马古道源头之一。这里茶业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羊楼洞种植茶叶起源于魏晋时期。唐太和年间,因朝廷喜爱"洞茶"被定为贡品。北宋时期种植面积已初具规模,明代中叶已有制茶手工作坊,清道光、咸丰年间进入鼎盛时期。由于茶业的兴旺,先后有山西、广东客商和俄、英、日等外商洋行纷纷来此设庄收购和制压砖茶,茶庄、茶厂一度达到八十多家。

  羊楼洞古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明嘉靖初,制茶业已相当发达,集镇随之而兴,道光年间正式大量生产青砖茶。古街有着浓厚的鄂南地区特色和羊楼洞自身特有的风格,如天井式住宅与天斗式住宅,前店后宅,具有很强的观赏艺术价值。石板街上的建筑群体现了由明清到近代的历史进程,其独特的人居环境、浓厚的历史积淀,为研究古建筑、民俗风情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清光绪年茶砖加工

清茶叶加工工人

  古街全长1000米,宽5米,古街建筑面积0.7平方公里,为青一色的青石板铺设,伴有数条丁字小巷,街道随松峰港曲折逶迤,别具一格。并保存有清代、民国时期的铺面建筑和一进两重、三重、四重的明清建筑,均为木结构,中间伴有石砌天井,存有大量的石柱、石门坎、石鼓、雕花条石、雕花窗棂、石雕漏窗及彩绘屋檐、吊脚楼残迹等,至今还留有一寸多深的独轮车轮辙,依稀可见羊楼洞昔日的喧闹和繁华,见证了古街历史上茶市的繁荣和先民的勤劳。

羊楼洞茶叶经水路运往汉口

历代运茶的“鸡公车”将石板碾成寸余深槽

茶叶之路终点俄罗斯圣彼得堡

  依据街道形态特点,可以将整个古镇街道划分为三段:庙场街段、复兴街前段和复兴街后段。庙场街段和复兴街前段街道依据松峰港走向呈现曲线形。古镇上商业店铺大多集中分布在这段街道上。街道两侧建筑尺度、风格统一,错落布置,沿街界面呈现折线形,形成收放自如的街道空间。复兴街前段是整个街区的转折处,在这里整个街区向西有一个偏转,道路两端各有一个丁字路口。复兴街后段在抗日战争时期部分被日本人烧毁,战事平定后又重建。街上保留有不同时期兴建的建筑物,但街道形态已经改变,整段道路空间开阔,视线通畅。站在街上,可以看见远处的松峰山和马鞍山。

羊楼洞茶园

  羊楼洞古街现有明清民居建筑160余幢,其中不乏豪门大宅,住宅形式基本相似,为封闭的四合院式天井院,以斗转封火墙围合成一个院落。多进厅最为多见,亦有纵向数进和横向护厝相结合的大型合院。合院中前后数进中轴基本对称。院落中每进厅房的地面都渐次升高,正房又比两侧厢房高,以利排水。每进中一般均一厅一天井。屋面均采用四面坡向天井的"四水归一",以便"肥水不流外人田"。天井两侧布置厢房,面积较小,正房面积较大。天井前后厅堂开敞,作为会客及家庭活动之所,其两侧布置卧室和其他附属用房。住宅一般设有二层阁楼,做贮藏之用。天井、天斗和亮斗等建筑构件在建筑中被广泛使用。建筑空间布局以合院为基本单位,沿纵轴方向展开。

  羊楼洞2010年被确定为中国文化名村,2012年入列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如今,赤壁市提出"擦亮百年品牌,延续百年茶香,打造百亿产业"口号,大举复兴茶产业,羊楼洞的博大砖茶文化和凝聚了百年乡愁的古街,期待在保护和发掘中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