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文化振兴:喜闻乐见 润物无声 ——聚焦黄石乡村振兴系列报道之二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13日09:15 来源: 黄石日报

黄石日报讯(记者 朱达)炎炎夏日,阳新文涛采茶戏剧团马不停蹄,在全县各乡镇巡回展演。今年以来,剧团进乡村演出20场次,大受欢迎,观摩村民达一万余人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近年来,我市广大乡村充分依托当地自然历史条件深挖传统文化,不断创新,文化“软实力”正在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心齐风正 凝聚内生动力

8月8日下午,记者驱车来到大冶市沼山村刘通湾。漫步沿河而建的石板路,穿过有400多年历史的白马桥和皂荚树,这个被称为“湖北小婺源”的古村落,宁静、安详,等候着游人的到来。

村口广场边木制的宣传栏里,醒目张贴有《破除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的公开信和二十七条村规民约,时刻提醒着村民遵守法律法规,树立良好的家风民风。

“从来没有什么打架斗殴的,村里人都比较团结、非常友善。”82岁的刘权树,每天的爱好,就是等太阳下山了,和乡亲们在广场上听听楚剧、聊聊家常。

刚从黄石贩菜回来的刘权祥告诉记者,村规民约不仅仅是“说得好听”,大家也在用它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比如规定要讲究卫生,不能随意倒垃圾,现在基本上家家户户都能够保持门口、庭院和道路的卫生。”刘权祥说,村里治安很好,白天都不用锁门。农闲的时候,村里人也不会窝在家里打麻将,开餐馆的开餐馆、卖特产的卖特产,一年四季都有事干。

“十多年前,我们就通过村民大会制定了村规民约,得到了村民的广泛拥护。”沼山村代理书记刘加英说,村规也在与时俱进,最近就增添了“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引导群众养成勤俭节约、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市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规民约、家规家训,涵养农民的精气神,增强农村凝聚力和活力。

在阳新县枫林镇坳上村,通过建立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民热情高涨,自发组建了广场舞团队和体育活动队,以往抹牌赌博、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等歪风邪气被扭转,村风民风明显好转。如今,坳上村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40万元,获得全省村级经济收入进步奖。

强化阵地 打造精神家园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通过结合各地自身特点和实际,我市建好用好乡村文化阵地,夯实文明基础,努力构建村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你看这些诗集,都是我们村里的人写的。”在大冶市保安镇茶山村刘煌庄的新乡贤文化陈列馆,70岁的刘会猛自豪地向记者介绍家乡的诗词文化。

身披中国楹联文化之庄、中华诗词之庄等美名,刘煌庄世代耕读为本,村民吟咏诗词、对对联的传统一直传承至今。如今,在原先官山小学的基础上,建起了刘煌庄文化礼堂,办起了诗词楹联培训学校、文化陈列馆,包括刘会猛在内的十多名退休教师和文化达人,长期免费教授村民诗词楹联知识。

村委会副主任刘元松告诉记者,诗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村民的行为:往常喜欢打牌赌博的年轻人,慢慢迷上了吟诗作对;邻里出现矛盾,互通诗歌成了一种常用的解决方式;学生娃也能在假期从诗词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体会民族的精神气质。

黄石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宛小林认为,要发展好乡村的公共文化,就必须通过对农村祠堂功能的延伸和拓展改造,将其建设成为群众身边的文化活动阵地。

在大冶,通过打造文化墙、培育文艺团队、配套体育器材、开展系列文化活动,传统的祠堂被转化成了民俗活动场所和村民的民主治理平台。在阳新,县里牵头组织了多支文艺小分队,创作了反映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反腐倡廉、扫黑除恶等内容的文艺节目,专业团队与民间艺人相结合,巡回演出,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纠错】编辑:熊子璇

Copyright © 2001-2019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网站地图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