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丰台村的“丰收故事”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18日08:37 来源: 黄石日报

黄石日报讯(记者 梁坚义)

追寻红色记忆,感悟革命精神。仲秋前夕,我们跨富河,进幕阜山,踏访红色故土——阳新木港镇丰台村。

血雨腥风,金戈铁马。80多年前,抗日名将黄骅在这里挥洒热血,毅然投身革命洪流,从此走上救国救亡之路……

岁月奔涌,大地印记。80多年后,这个国家级贫困村已经摘掉了贫困帽子,昂首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

8月28日上午,秋阳从云层里钻出来,照耀着大地。田垄上,齐整整的稻穗迎着阳光,舒展着秋收的希冀;远处的村庄绿树掩映,一片宁静祥和。

丰台村支部书记尹斌领着我们来到湾里的广场。他说:“这里就是烈士的故里——阳新木港镇丰台村良上组。”

此时的良上组,洋溢着浓浓的喜气。脱贫户全部住上了安置房。黄骅故里的纪念馆正在修建。村支部副支书黄兹芬说,纪念馆工程年前就要建成开放。目前,村里正在收藏烈士的遗物。

过去,良上组是“冷天无衣裳,热天一身光,吃的野菜饭,喝的苦根汤,麦黄望接谷,谷黄望插秧,一年忙四季,都为别人忙。”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良上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发展生产、外出务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然而,由于恶劣的生存环境,贫困像魔鬼一样挥之不去。10年前那个冬天,我们到过良上组。当时的良上组:湾路不通,田地荒芜,村庄破落,烈士的旧居完全垮塌……

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进了这个“山旮旯”。湾子里的通组公路修到湾里门口,门前的沟渠改造一新。家家户户通了入户路、吃上自来水。80%的农户建起楼房。湾里的贫困户全部脱贫,11个住房贫困户还住上了政府的安置房。

村民黄兹禄全家 4口人,两个孩子还在读书。这个因病致贫的家庭拆除了自己的土坯房,住上了安置房。黄兹禄还当上村里的防火员,一年就有6000多元工资。

丰台村凤凰山组18号。60岁的村民柯太花走出了家门,准备到房前的村民广场转一转,透一透气。

村民广场原来是一间间农家猪栏、厕所。这处村民的“眼中钉、肉中刺”既不好看,又不卫生。后来村里拆除了这些猪栏、厕所,平整出了活动广场。

柯太花是个老病号,儿子媳妇在县城找副业,老伴在家里耕种农田、打点零工。这些年,她很听医生的话,习惯在饭前饭后到广场走一走。

上周,她从县里的医院住院回来。因为是重点帮扶对象,今年她两次住院花去了16000多元,自己只出1000多元。她说:“要不是政策好,这病早把人磨死了。”

丰台村三面环山,人多地少,曾是省级贫困村。过去,村里只有一条临港的公路,其他都是机耕路,村民吃的是井水。全村就有贫困户161户525人,10多万元的集体债务。

脱贫攻坚,任务艰苦,原村支部书记主动让贤。2017年6月,县房投公司员工、退伍军人尹斌当选村党支部书记。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在镇党委、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村“两委”从解决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村党支部组织党支部主题日活动,开展“忆初心、谈初心”大讨论,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干部带头干、党员领头干。丰台村的凤凰渠建于上个世纪70年代,既是防洪渠又是抗旱渠。村干部、村里的党员带头出工出劳,硬是将1500多米水渠整修一新。

如今,这个村8个小组组组通了公路,全部吃上自来水。不少村民小组还通了入户路,安装了路灯,建起村民广场,还组建了联村“实验戏剧团”等。

重民生、改面貌,如今的丰台村,已经建成为县级文明村、绿色示范村,省级生态村。

班子硬、党员强,支部的凝聚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先后有5人加入党组织,培育出6名预备党员和积极分子。

中午时分,一场人工喜雨铺天盖地!

村里的养蚕棚门口,养蚕员吴风鹏望着棚外密密的雨丝,自言自语道“真是一场及时雨!”

走进蚕棚内,吴风鹏细心地将蚕架上的蚕叶铺开,肥嫩的蚕儿在绿油油的蚕叶上缓慢地爬动。

一年生产四季蚕茧,吴风鹏和另外三个村民在这里照料蚕儿,直至蚕儿结完茧,才算完成一季养蚕业务。

56岁的吴风鹏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儿子在读博,媳妇在外地工作,老伴在家里带孩子,他每天能按时上下班。

他说:“家里还耕种了一些土地,吃粮吃菜不用花钱。一季蚕可以收入2000多元钱,加上土地流转收入,就不用到外地务工了。”

雨停了!山村一片翠绿,沟渠的流水哗啦啦的。田垄上的稻禾、山地里的桑树舒展开了肥厚的叶片。

产业是脱贫的根本。这些年,丰台村大力发展蚕桑业和种植、养殖业,涌现出一批种植、养殖大户。

附近村民吴柏林在该村流转土地700多亩,其中种植香芋100多亩,种植桑树400多亩,种植水稻2000亩。

镇里成立的桑蚕种植养殖公司,村里成立了桑蚕合作社,村民只需要种植桑树、养好蚕就可以了。

村委会主任柯亨有告诉我们:合作社安置了92个贫困劳动力,除草、摘蚕叶等劳务,每人一天就有100元钱的收入。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村里还办起了养鸡场,发展油茶生产。这个过去一穷二白的村,现在每年有几万元钱的收入。如今的丰台村,“绣”出产业扶贫的新“丰收锦”。

人物简介

黄骅,原名黄金山,1911年出生阳新木港镇丰台村。1926年参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参加过五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1941年4月,任八路军冀鲁边区副司令员兼一一五师教导六旅副旅长,1943年6月30日,在河北省新海县大赵村被叛徒残忍杀害。

为纪念黄骅烈士。1945年8月,河北省新海县改名为黄骅县,后撤县建市。2007年6月30日,黄骅市与阳新县结为友好城市。2009年9月,在全国“双百”人物评选中,黄骅烈士入选湖北省“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50名荆楚英雄模范人物”。2011年3月15日,央视电影频道播出了以黄骅事迹为题材的电影——《英雄黄骅》。2014年8月,黄骅被列入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纠错】编辑:熊子璇

Copyright © 2001-2019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网站地图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