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三代读书人的用笔见证黄石教育发展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08日08:37 来源: 东楚晚报

湖北理工学院

人民街小学(中山小学前身)

当年的私塾

本期画家    胡雪飞,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湖北理工学院美术教师,黄石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曾多次参加湖北省和黄石市美术作品展览和个人收藏。

■东楚晚报记者石教灯/统筹陆文博/文字何戈/摄

老屋有个书桌,外公用过,母亲用过,我也曾在上面写过作业。书桌有个抽屉,里面有几支分了岔的毛笔,有笔尖变了形的英雄牌钢笔,还有一大把五颜六色的画笔。这些笔,记录了我家三代人读书的故事。

外公的毛笔

1930年,外公出生在磁湖边上的一个小村庄。外公家里是地主,他因此上了私塾,识得字。那时候说是私塾,实际上就是在村里找个老学究拜了师,每天定时去老师家里上学,学得也是四书五经一类。

后来乡里办了中学,外公开始接受现代教育。只是那个年代,民生困苦,教育开展一直很艰难,外公的求学之路也是断断续续的,大多都是在自学。

外公喜欢读书,听同村的老人回忆,那时候还没电灯,外公在夜晚总会点着煤油灯,一边看书,一边拿着毛笔做记录。一旁的砚台里,刚磨出的墨在微弱的灯光下亮得像一面镜子。用毛笔做笔记,对书写的力道有要求,不能过重,墨不宜过多,可这些对外公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他写出的字俊秀得很。

解放前夕,黄石农村儿童入学率仅30%,全市只有一所初中,没有高中。

由于外公一直没有放弃读书,他中学毕业后顺利考入了大冶师范学校。

在黄石教育史上,大冶师范学校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省立大冶师范学校1949年创办,是大冶当时最高学府,集中了全县最优秀的初中毕业学生。

当年,能从农村学校考进大冶师范,可谓百里挑一。一般一个乡镇一百多个初中毕业生中,只有一两个佼佼者才能考进,我的外公就是其中之一。

那时没有交通工具,家里去学校有几十里路,住读就成了唯一的选择。每个月外公回家一两次,返校时背着口粮,早上五点钟就出发,晚上才能到学校。

学校课制,这时已经初具雏形,开了很多学科,还有体育课。体育课大家会打篮球,开展各种运动。

黄石第一所高等学校建立于1958年,外公毕业时黄石还没有大学,想读大学只能去外省。

1951年,南京正式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首任校长是刘伯承。得知这个消息,即将毕业的外公决定报考。为了准备考试,外公通宵看书,还准备了一袋生辣椒,困了就咬上一口提神。后来,外公考上了,但天不遂人愿,外公打篮球摔伤了腿,因为没及时治疗,还落下了残疾,遗憾与军校擦肩而过。

读不了大学,外公回村做了一名小学老师,这一教便是几十年。

1993年,外公教书的学校与另外几个学校合并,改名中山小学,只是那时候他已经退休。

1999年,外公的母校大冶师范学校整体并入了黄石市高等专科学校(现湖北理工学院)。

母亲的钢笔

母亲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此时外公在养猪。文革时期,大量知识分子被下放到农村劳动,外公被迫走出学校下放到农村,从教书郎变成了养猪倌。母亲的小学生涯每天都是在劳动中度过。

1977年,黄石百废待兴,大力发展教育,小学由1965年的75所增至114所,中学由12所增加为21所,外公也重返了学校。由于学生人数剧增,所缺师资只能从知识青年中吸取,像外公这样科班出生的老师屈指可数。

1983年,母亲就读于黄石十中。黄石十中前身是煤炭一中,上世纪80年代,是煤炭一中最辉煌的时候,在校学生高达2000多人。回忆起初中,母亲总是感叹:“那时候读书学费一个学期才几块钱,买笔都是去供销社,但很多东西还要有票才卖,不像现在想买什么就买什么。”

改革开放初期,学校已经有了食堂,但是并不提供餐食,都是学生自己带米带菜到食堂交给师傅烹饪。此时,学校已经盖起了新教学楼,四五十人一个班。粉刷着绿色墙面的教室里,排列着整整齐齐的木桌椅,上课只听得见老师的念书声和学生们窸窸窣窣的写字声。

母亲一手漂亮的钢笔字让我羡慕。那时钢笔很便宜,大家都买得起,用得也多,许是因为常写,母亲的钢笔字写得整齐方正,刚劲有力。钢笔较毛笔易握易写,书写的速度也更快,用往笔尖的不同力道可以影响字的深浅。一个个方块字,随着笔尖的挪动,在纸上跳跃。

“那时候我们下课闹着玩儿,把钢笔扭开,往笔管里吸足墨水,再又挤出来,墨水动不动滴到了手指上、衣服上、书本上,但是还是玩得不亦乐乎。”母亲说,钢笔一不小心摔在地上,笔尖变了形便不能再用,但学生们舍不得扔,老屋抽屉里的钢笔便是母亲留下的。

80年代,那时大学很少,只有极少一部分人有条件能继续深造。毕业后,刚满18岁的母亲早早的开始了工作。

我的画笔

1998年,我读小学。当时广场路小学教学楼有3栋,6层高,都是水泥墙、铁管栏杆,条件很好。我读三年级时,学校铺设了全黄石第一条塑胶跑道,可把我们学生高兴坏了。冬天的早晨,阳光照耀着新操场,学生们在塑胶跑道上快乐地奔跑,身后再也没有飞扬的尘土。

每当上课铃声响起,宽敞明亮的教室里,60余名学生挤得满满的,开始一天的学习。教室日光灯下,柔和的光把教室每一个角落照得通明,洁净的玻璃窗内,我们奋书疾书。这个时期书写工具有了很多选择,有的用自动铅笔,有的用钢笔,有的用中性笔,有的用圆珠笔。中性笔便于携带,出墨均匀,也符合考试的眷写要求,因此被广泛使用。

毛笔在那时已经彻底成了一项兴趣爱好。小时候,我在外公的照看下长大,对外公最深的印象就是,每逢节日,村子里总会有人上门求对联。外公拿起毛笔,在纸上笔走龙蛇时,是那么精神。我嚷着要跟他学毛笔字,他便一笔一划地教我。

2011年我考上了美术院校,铅笔、画笔便成了我重要的伙伴。新时代,读书是每个人的义务和权利,上大学也变得再平常不过,家庭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

2017年夏天,外公离开了人世,留下的遗物里,那几支分了岔的毛笔,被郑重地收藏在老屋的书桌里。里面还有母亲用坏舍不得丢的钢笔,还有我的画笔。书桌已经很破,静静地摆在老屋的一角,我们却从没想过将它丢掉。

【纠错】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01-2019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网站地图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