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通讯员胡定平 刘大琼 刘志丹)6月3日下午,著名媒体人、资深评论员曹景行随“追寻历史的足迹——红船精神永相传”多媒体联动大型新闻行动采访团,第一次走进潜江。
这个年过花甲的老人,这个享誉中外的“名嘴”,这个身上有着太多光环的媒体人,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谦和、儒雅、睿智而又随性。一头招牌式的花白的头发,眼镜后的目光充满理性,说起话来严谨而轻松,颇具亲和力的笑容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
而后,他在潜江马不停蹄,走进市博物馆做访谈节目,瞻仰李汉俊、李书城出生地纪念碑,参观曹禺祖居,他一路走,一路点评,在行走中工作,在工作中行走。
临别时,他说:潜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有着独特的人文和历史资源,有着很多红色记忆,走在街上觉得视野开阔,印象很好。对潜江的油焖大虾,他的点评就象点评全球时事和经济一样,简练精道:好吃!
论新闻:观众、读者掌握“生杀”大权
刚抵达华康大酒店大厅,曹景行看到了《潜江日报》,习惯性地拿起来阅读。第二天清晨散步时,他看到一个送报工,连忙走过去说:你有几种报纸,给我一样买一份。他告诉记者,他平时每天要看几十种报刊,从中获取最新信息和思想火花。曹景行说,无论做电视还是报纸,要明白“你是做给谁看的”,脑子里总要想着观众和读者实际上掌握着“生杀”大权,节目、报纸不好看,随时可以用遥控器换台、不掏钱买报。所以在做节目、办报纸时,要站在观众、读者的角度,为观众、读者提供更多他们感兴趣的资讯。只有广大受众喜闻乐见,才是媒体的唯一出路。他希望《潜江日报》进一步扩充信息量,更加贴近生活,特别要增加读者喜闻乐见的内容。
曹景行认为做新闻重要的是“不违背良心”,要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而新闻评论,必须努力站在大多数人的立场,争夺对重大新闻的“第一解释权”。“第一解释权”不仅是对新闻事件快速作出即时性评论,而且这种评论要能站得住脚,能被受众所接受,从而引导他们更深入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来龙去脉,未来走势。要抓住大家感兴趣的话题,站在多数人认为是正确的立场上进行评价。失去多数人的立场,评论就会失去影响力。
谈到党报评论,曹景行说:“最重要的新闻是你们做的,你们当然应该做最重要的新闻评论,就是要拥有‘第一解释权’。面对重大新闻事件,你不解释,人家解释;中国不解释,外国解释;官方不解释,老百姓自己会解释。不解释就是放弃了‘第一解释权’。党报要做有深度的、符合客观事实和新闻规律的新闻评论,对重大新闻、政策作出权威解释。在这方面,党报的权威性对新闻评论来说,是一种绝对优势。”曹景行认为,党报评论应该和深度报道相结合,互相融合、支撑;党报评论要像电视评论那样,时刻提醒自己“面对观众”,使用百姓容易接受的语言。
现在,曹景行和他的团队每天要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和20多家媒体提供30多条评论。面对记者“做好一个新闻评论员一定很难吧?”的提问,曹景行说:做新闻评论一靠经验、二靠体验,三靠积累。“实际上我们没觉得很难,因为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在努力做这个事情。我们行还是不行,由观众来决定,不行就淘汰掉。”
曹景行常说自己是一个打工仔,为了生存认真做好每一份工,才拥有今天的成就。如今,他仍然抱着这样一份心态做好每一件事情。他希望每位新闻工作者要“认真打工”,要有自信,多做,多跑,多体验生活,多贴近老百姓。
说历史:不能以“非白即黑”的方式看待历史
曹景行是学历史的,他解读历史的视角非常独到,认为任何历史是不能割开来看的,不能简单地判断谁对谁错。他说,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一些人聚在了一起,不是因为有一个严密的组织,而是志同道合。初创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不成熟”,人员分分合合是正常的。李汉俊与张国焘、陈独秀合不来,脱离党,并不等于叛党,最重要的是李汉俊一直没有改变自己的理想,而是一直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反动军阀杀害李汉俊的理由就是“李汉俊是共产党的首要分子”。李汉俊在建党初期的所有创建人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他是一个被淡化了的人物。
曹景行说,要打破所有原来的那些顾虑,才能拨开历史的迷雾深入研究李汉俊。李汉俊的脱党在当时未必是错误,还没弄明白他是对是错就评论,是不科学的做法。李汉俊与陈独秀意见不和,那陈独秀后来不也是犯错了么?那意见不和在什么地方?谁对谁错?不能没搞明白就说是李汉俊不好。现在我们研究的最大问题就在这里。“不要以‘非白即黑’的方式来看待当时的情况,更不能把‘脱党’等同于‘叛党’。还原历史,需要勇气,更需要时间。”曹景行说。
谈人生:人生应该快乐而积极
曹景行是快乐的,他时刻享受着工作带给他的无比快乐。他在凤凰卫视开讲时事的时候,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妙语连珠,精辟深邃;他走路的时候,步伐稳健,大步流星;他聊天的时候,平和亲切,快言快语,不时发出阵阵爽朗的笑声,让你处处感觉到他那种快乐的心境。他说:“人生,不快乐做什么?”
曹景行将“人生,不快乐做什么?”当做了座右铭。他说,凡事都有两种态度:积极和消极,不同的态度带来的后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这一代经过了文革,经过了上山下乡,好不容易才等到大学的大门向我们敞开,后来又经历很多事情,就更觉得人生应该快乐应该积极向上。
回忆往事,曹景行认为苦难是砥砺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1968年,在席卷全国的上山下乡大潮中,21岁的曹景行作为“知青”被下放到安徽黄山茶林场,这一去就是整整10年。10年里,他在艰苦环境中得到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磨炼,“从上海下去的时候什么都不会,要跟他们学习犁田、插秧,但是,半年之后,我就能扛100斤一袋的水泥一步步走六个小时上山,200斤的米包我也能背得起。”“大部分时间就是劳动,而且是强体力劳动,在山里干活,如今看来这自然是难得的经历”。
他非常感谢那一段说起来有点苦涩的日子,“下乡那些年,最大的收获是看了很多书。找到什么就看什么。《人民日报》、《毛泽东选集》甚至马恩列斯的选集都拿来读,《红楼梦》、《二十四史》以及一些翻译小说,这些书农场里都能找到,我都读了。”虽然很累,但是也很充实,大家一起砍柴,一起做工,很快乐的。知青生活教会我吃苦,把苦都吃遍,后来就没有苦了。
如今,64岁的曹景行精力充沛,像个永不停歇的新闻雷达,早上起床,眼睛盯着电视新闻,耳朵听着电台广播,手上翻着当天的报纸。来到潜江,曹景行的行李里装满了杂志和书刊。他说,“我在任何一个城市,无论香港还是北京、上海,都会买10多份当地的主要报纸和时政类杂志,将这些读完后就上网浏览新闻。”他每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读报、看电视、上网、做时事评论、上课、做节目、写微博,还要外出采访等等。他坦言自己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6小时,其余时间都是工作状态,工作就是他生活的全部。尽管如此,他一点也不觉得累。“相反,新闻工作是我的快乐之源,带给我无比的快乐!”
谈起未来的打算,曹景行表示:“觉得好玩就继续做下去。”
人物名片
曹景行:
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家。现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评论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高级访问学者,主持东方卫视《双城记》,东南卫视《海峡深呼吸》。
祖籍浙江,1947年生于上海。1968年下乡在安徽,在黄山东北谭家桥黄山茶林场工作生活10年。
1978年考取复旦大学学习历史,毕业后进入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从事美国和亚太经济现状研究。
1989年移民香港,先入《亚洲周刊》当撰述员后任副总编,兼任《明报》主笔,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文报刊撰写评论。
50岁时改行进入电视业,1998年加盟凤凰卫视,创办《时事开讲》、《总编辑时间》等知名栏目,主持《口述历史》和《景行长安街》,期间任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凤凰卫视言论部总监。有《光圈中的凤凰》、《香港十年》等著作出版。
2005年7月开始,在北京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做访问学者、授课,2009年2月担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特邀评论员。
移动:
湖北手机报:发送 HBSJB 到 10658000
楚天都市手机报:发送 CTDSB 到 10658000
湖北惠农手机报:发送 HBHN 到 10658365
电信:
湖北早晚报:发送 CZW 到 1065970107
湖北早晚报短信版:发送 88 到 1065970100
天翼健康生活手机报:发送TYJK到1065926858
联通:
联通手机报-湖北日报:发送 HB 到 106558666
联通手机报-楚天都市报:发送 Z 到 106558226
联通手机报-楚天金报:CT 88 到 106597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