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
●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百年沧桑,百年巨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住“茅草屋”到“砖瓦楼”;从“没钱看病”到“看病无忧”;从“文化匮乏”到“精神富足”;从“缝缝补补又三年”到“爱穿什么穿什么”;从走“石子路”到“柏油路”……时代变迁中的衣食住行,见证了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王开秀: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
6月27日,王开秀吃过晚饭,拎着环保袋就出了门。趁傍晚凉快,她到超市买了几种海鲜和水果。
64岁的王开秀是王场镇林圣村人,如今跟着孩子们住在园林城区,操持着一家人的伙食。做了一辈子饭的她谈起儿时的苦难生活直摇头:“以前想都不敢想吃海鲜和水果,米饭都不够吃。”
“以前请客吃饭,鱼都是稀罕物品,一条鱼被端上桌好几天,却没人动筷子。”王开秀说,不是不想吃,是太珍贵了,大家都舍不得。
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发生后,粮食更加紧缺了,稀饭里数得清有几粒米,菜里没有半点油荤,大家都把南瓜、红薯、胡萝卜掺在饭里,个个面黄肌瘦,有的全身浮肿。
赶上“荒二月”,蔬菜青黄不接,大家连续几个月都吃腌菜、咸菜,只图能将饭囫囵送下去。
王开秀在挑选蔬菜
“小时候吃不好,饥一顿饱一顿,导致营养不良,我还患上了胃病。”王开秀说。
后来生活慢慢好了起来,一年到头养的年猪,一半用来改善伙食,另一半用来招待客人。遇上吃面条,会从罐子里取出拇指盖大小的猪油放在锅里煎,就算是她眼里的绝世“美味”了。
1981年,改革开放春风浩荡,王开秀家分得5亩多地。从那一年开始,每年的粮食终于够一家老小吃了。进入21世纪,王开秀和丈夫一边种地一边打工,鸡鸭鱼肉换着吃,一年就胖了五六公斤。
最让王开秀感觉真切的就是菜篮子、米袋子的变化,从“有啥吃啥”到现在“吃啥有啥”,过去冬天吃不到的时令菜,现在很多都四季常有,而且饭馆也多了很多,什么时候想吃都可以找到馆子,四面八方的口味基本都能吃到。
现在不光吃得饱,还吃得有营养。“以前盼着多吃肉,现在讲究荤素搭配,尤其要补充水果,这样营养才能均衡。”王开秀笑着说,“现在已经吃出水桶腰啦!好日子还长着呢,大家都要注意养生,吃饱更要吃好。”
(文/图 罗珊珊)
黄生科:从住“茅草屋”到“砖瓦楼”
6月29日,吃过晚饭的黄生科和老伴带着外孙去村头的文体广场散步遛弯。
82岁的黄生科是竹根滩镇沙街村四组村民。2017年至2018年,沙街村完成危房改造工作,他家的土瓦房变为宽敞明亮的砖混青瓦房。“煮饭用天然气,洗澡有热水器,喝的是自来水,现在的生活比过去那是大变样。”黄生科笑着告诉记者。
回忆起老宅子,黄生科的脸立马黯淡下来:“一下雨屋里就漏,被子、衣服全淋湿了,稍不留神就会滑倒在地。”
黄生科清楚地记得,他家的祖屋是2间茅草房,厨房里既要做饭,也要睡觉。家里来了客人,他就在灶旁的柴草堆里过夜。
20世纪50年代,眼看黄生科长大成人,父亲从三亲六戚那里借来木料,通过与乡邻交换劳动力的方式,建起2间土瓦房用作他的婚房,灶台、床铺都设在一间房子里。桌子、板凳,还有农具都堆在里面,后来2个儿子和女儿的出生让本就狭窄的房间显得更拥挤了。
黄生科的老伴在新居门口乘凉
2016年,受持续多天的暴雨影响,黄生科的房屋地基移位、墙面开裂,被当地政府鉴定为D级危房。
“现在政府进行危房改造,你们满足改造条件。”村党支部书记张书义的一席话,让黄生科吃了“定心丸”。
房屋改造进度很快,几个月时间,黄生科的住宅就从土瓦房升级成为砖混青瓦房,还带庭院、储物间,改造花费近13万元,获得国家补贴近2万元。
“住进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这一切都得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从茅草房到土瓦房,再到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黄生科在谈起住房和生活上的变化时,脸上满是幸福与满足。
(文/图 周 莹)
刘汉平:从“没钱看病”到“看病无忧”
“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我的手又做了第二次手术,自己才掏了一半的钱。”近日,刚从江汉油田总医院出院的老新镇文成村村民刘汉平告诉记者。
刘汉平今年50余岁,家里3个孩子都已成家。前年,他在一家养殖场工作时,由于机器皮带故障,导致手部皮肤撕裂而住院。经市中心医院外科医生诊断,他的右手严重感染且大面积撕裂,必须进行清创、消毒和植皮等多种治疗,建议转诊武汉进行手术。
虽然养殖场拿出了部分治疗费用,但考虑到家境困难,固执的刘汉平拒绝了医生的提议。直到经历两次手术后,他才在家人的劝说下转诊到武汉同济医院接受手科专业治疗。
“因为买了新农合,出院的时候两地医院都是直接报销的,省了1万多元钱。”与病痛斗争了一个多月,刘汉平不由感慨,生命和健康的重要性。
“第二次手术原本去年就该做,但由于疫情原因不得已推迟了。”刘汉平告诉记者,今年,他听说江汉油田总医院也可以做手部修复手术,而且费用相对较低,就在儿女们的陪同下赶紧住院接受了手术。
如今,刘汉平的右手活动自如,在园林城区也重新找到了工作,生活忙碌而幸福。
刘汉平只是我市普通老百姓就医的一个缩影。
曾几何时,“看病难”“看病贵”是社会最关注的民生问题。“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卫生院一住,一年工白出。”就是老百姓对看病就医问题的形象比喻。
手术恢复后的刘汉平正在搬运货物
时光流转,回眸百年,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党的领导下,我市为解决“看病远”“看病贵”的难题,基层医疗机构的硬件设施和医疗卫生服务等发生了巨变。
“过去看病,无论花多少钱,都是个人支出,没有任何部门报销,没钱的人家只能小病扛着、大病拖着。”说起过去的苦日子,刘汉平记忆深刻,多少家庭因为看病变得一贫如洗。然而现在,无论是门诊还是住院,无论是当地还是外省,都可以现场结算,享受国家的好政策,让老百姓感受到花儿般的幸福。
(文/图 刘琼艳)
邵乐钧:从“文化匮乏”到“精神富足”
临近“七一”,竹根滩镇综合文化站站长邵乐钧格外忙碌。他每天忙着组织皮影短剧《学党史 扛红旗 砥砺前行》的排演,这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编排的节目。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重温这百年党史,咱们的国家、咱们的生活变化太大了。”作为一名老文化人,邵乐钧对于文化发展脉络有着自己的感悟。
“记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看电影《十五贯》,我和父亲要跑到天门市张港镇电影院观看。那时候只有大队和家庭条件好的才有电视看,得和同村的小伙伴跑到离家上十里的农业队去看《霍元甲》。”说起小时候的故事,邵乐钧打开了记忆的闸门。他告诉记者,在童年的记忆中,文化生活总是稀缺的,大人们举着油灯去看皮影戏,每当孩子们睡着了,大人还津津有味地看着,直到谢幕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时光流转,沧海桑田。随着时代发展,乡村面貌日新月异,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荷包鼓了,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也更强了。
走上乡镇综合文化站站长岗位的邵乐钧感受到了群众的强烈需求,更重要的是党委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原来没有文化自信,现在有了,开展起文化活动底气更足了。”邵乐钧说道。
邵乐钧在指导群众开展活动
近年来,邵乐钧充分发挥镇综合文化站的职能作用,主动争取市文化和旅游局、镇政府领导的支持和协调,积极开展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推动全民阅读、全民健身的普遍开展。
除了常态化开展送戏曲、送电影、送图书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外,镇综合文化站还先后举办了科普有奖征文、财政杯象棋大赛、潜江锣鼓展演、乡村春晚等群众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竹根滩文化现象”。
“你瞧,群众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了,脸上笑容多了,日子更滋润了哟!”邵乐钧说着也笑了起来,只是脸上的皱纹又多了一道。
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像邵乐钧一样普通又勤恳的文化工作者。37年如一日, 他将自己的根扎进基层文化事业里,将文化的种子撒在竹根滩大地的沃野上,让文化的硕果挂满城镇乡村,用青春和热血点亮文化振兴之灯。
(文/图 成 妍)
黄元英:从“缝缝补补又三年”
到“爱穿什么穿什么”
和大多数40后一样,76岁的黄元英也是从苦日子里熬出来的。
吃完晚饭,黄元英便急匆匆地从衣柜里拿出自己的“战果”向家人展示。“这个绿色的短袖还不错吧!”她急切地想从家人的眼神中得到反馈。“好看,而且料子也不错。”听到女儿的肯定,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从年少的补丁,到如今的自由选择,说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经济发展帮助很多人实现穿衣自由,黄元英颇为动容。1952年,小学校园时的穿衣风格,黄元英记忆犹新。她告诉记者,一件新衣从自己传到最小的妹妹早已缝上了多处补丁,即使作为七姐妹中的大姐,她也鲜少有新衣穿。“那时候国家物资相对匮乏,市民普遍经济条件一般,就算条件允许,也只能在过年或者生日的时候穿上新衣服,而且还要凭票购买。”尿素袋子被家人拿来做成裤子、衣服,手工纳好的布鞋也是缝缝补补,破旧的棉布鞋重新补上一片布面便成了一双“新鞋”。
黄元英在为家人挑选衣服
1986年,黄元英走上工作岗位,每月工资22元,20元交由母亲当作家用,2元留作早餐钱。她说,那时候根本没想过可以买喜欢的衣服和鞋子。“都是优先保障家人的基本生活,穿的可以稍微将就一些,虽然打了补丁,但干净舒服。”
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今年,黄元英的退休金每月已有3000元了。“这身套装是2019年买的,100多元钱,便宜,夏天穿着也凉快。”摩挲着身上的格子上衣,黄元英又说起了半个月前的大采购,“买了6件衣服,总共花了240元钱。”原来不舍得买衣服的老人早已进入服装市场,搜寻自己喜欢的服装。
“那时候真的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能有今天想穿什么就穿什么的好日子,全靠党的好政策!”黄元英感慨道。
(文/图 刘小静)
肖金桂:从走“石子路”到“柏油路”
一座城市几十年间的发展变化,对于身在其中的群众来说,最直观的感受也许就是道路的变化了。
时光倒流,回到20世纪80年代的潜江。那时候,私家车还非常少见,大家出门主要靠步行和骑自行车。对于1964年出生的市民肖金桂来说,那是一段记忆深刻的往事。
“记忆里当时很多道路都是石子路。我在北门的棉纺厂上班,平时住在厂里,放假时骑自行车回老家总口农场,要在尘土飞扬的石子路上骑一个多小时。而且路上几乎很少看见汽车,交通安全问题倒是不用担心。”肖金桂回忆道,那时候她刚参加工作,印象中园林城区主干道除了章华路是水泥路外,其余都是石子路。
肖金桂带着孙子在红梅路等候公交车
1990年,肖金桂婚后搬到了当时潜阳中路通用机械厂居住。在之后的几年里,随着城市的建设,包括潜阳路在内的主要道路都修成了水泥路。但是,不少背街小巷还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泥巴路。
“通用机械厂住宿区院外就是一截泥巴路,下雨天时,泥泞的路面更让人望而却步,从院门到潜阳路短短的两三百米路,鞋上就糊满了泥巴。”肖金桂介绍,20世纪90年代末,通用机械厂改制后,建成了现在的建材大市场,周边的巷道也都修成了水泥路,随后的几年中,城区的石子路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出行方便了很多。“潜阳中路也变得热闹起来,清晨和深夜都听得到汽车飞驰和喇叭的声音。”肖金桂说,随着人们生活逐渐富裕,出行方式也在慢慢改变,私家车、出租车、公交车……路上的一切都在彰显着人们生活的变化。
2015年,肖金桂搬入红梅路旁的雅乐居小区,经常从红梅路、章华南路、东荆大道路过。她不禁感叹,从那时候到现在,城市发展日新月异,路面干净整洁宽阔,绿化带里观赏花木让道路优美如画,城市的颜值和品位大幅提升。
(文/图 马 煜)
运营部:0728-6238926
责编:赵 霞
初审:李淑雯
终审:刘大琼
长按二维码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