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湖北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入选名单正式发布,宜昌市15个遗址成功入选。在全省地市州中,入选数量排在荆州市之后,为全省第二。
宜昌市入选的15个遗址分别是
宜昌长阳人遗址
宜昌白庙遗址
宜昌杨家湾遗址
宜昌中堡岛遗址
宜都城背溪遗址
宜都红花套遗址
宜都石板巷子遗址
枝江关庙山遗址
秭归朝天嘴遗址
秭归柳林溪遗址
长阳桅杆坪遗址
宜昌万福垴遗址
当阳季家湖城址
当阳赵家湖墓地
长阳香炉石遗址
本次宜昌市入选项目多经过省级以上考古机构进行过科学发掘工作,其资料分别以发掘简报或专著形式公开发表,以新石器时代遗存为主,时间跨度长,研究价值高,影响深远。展示了宜昌地域深厚的历史底蕴,呈现了宜昌地区史前至先秦时期文化发展谱系基本脉络,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建构形成历程中的宜昌考古贡献。
宜昌长阳人遗址
位于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堰乡钟家湾村,时代距今19.5万年前,属旧石器时期晚期智人。遗址类型为洞穴遗址。由左右两个洞口组成,左洞口高2米,平进5米多,出土少量动物化石。右洞口比左洞口略低,洞内堆积呈斜坡状向两边延伸。1956年出土一块有两枚牙齿的人类上颌骨化石。1957年3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贾兰坡主持了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掘和鉴定工作,又获一枚人类左下第二臼齿。伴随“长阳人”出土的还有犀牛、象、鹿、猪、熊猫、貘等40多种古脊椎动物化石,均属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性质。
长阳人遗址的发现,对于我国考古学、古人类学具有重要价值。它是长江以南及其相同的动物群中第一次发现。长阳人及其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为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增加了新的种属,给人类本身的分布与演化提供了新的资料。对于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长阳人”化石及其动物群的发现,解决了长江各阶地形成的时代问题,提供了洞穴阶梯的对比资料,为南方的地层划分提供了依据。“长阳人”的问世,说明长江流域以南的广阔地带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我国古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诞生的摇篮。
宜昌白庙遗址
位于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东岳庙村三组长江边二级台地,东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陵庙6公里,北临长江,南依黄牛山,海拔高程81米,面积约14000平方米。195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队调查发现,1979年和1981年,宜昌地区博物馆两次试掘,1985年-1986年,配合葛洲坝水电工程,湖北省考古研究所进行了两次发掘,1993年,为配合三峡工程建设,国家文物局三峡工作站组织考古队重点勘探、发掘了白庙遗址。
白庙遗址是三峡考古的重要发现,对于研究三峡地区夏商前后的文化面貌、性质及谱系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学者直接将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相似文化因素命名为“白庙文化”,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认可。
宜昌杨家湾遗址
位于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东岳庙村二组长江边台地,海拔高程82米,面积近5万平方米。1957年调查发现,1958年、1981年、1985-1986年进行多次发掘。该遗址堆积厚,时代跨度长,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商周时期,以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为主。
该遗址发现的大量遗迹和出土的各类型遗物丰富了大溪文化的内涵,尤其是出土大量彩陶和刻划符号,为长江三峡一带的大溪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为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字的起源、发展、长江文明进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
宜昌中堡岛遗址
位于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原中堡村江中岛上,海拔高程91米,面积5万多平方米。1958年由长江水库考古队调查发现。1979年、1985—1986年、1993年三次进行发掘,出土各类文物万余件,为研究三峡地区早期人类活动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被考古学界公认为一座“考古的宝岛”。目前该遗址所在地的江中岛已经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就是三峡大坝坝址。
中堡岛遗址面积大,文化堆积厚,年代跨度大,为研究三峡地区远古时期聚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发展、演变、分化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为考察远古时期三峡地区气候环境、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尤其是地层堆积侧面反应有关洪水情况,填补了我国文献典籍对远古时期水文资料记载不足的历史空白。
宜都城背溪遗址
位于湖北省宜都市红花套镇吴家岗村五组的长江边二级台地上,为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城背溪文化的命名遗址。该遗址为1973年配合葛洲坝工程修建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1983年、1984年由北京大学、湖北省博物馆、宜昌地区文物工作队进行了两次联合发掘,发掘面积280㎡,文化层厚度可达2m,发现有灰沟、灰坑等遗迹现象,出土有石器、陶器、骨器等,可辨器型有石斧、石锛、石凿、石球、石网坠等,陶罐、陶釜、陶盘、陶碗、陶钵、陶支座等;骨针、骨锥等。纹饰绳纹、压印纹、刻划纹、镂空纹。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夹炭灰褐陶次之,少量泥质红褐陶。部分夹砂陶可见炭化稻痕迹。1986年北京大学严文明教授将以该遗址为代表出土的文化类型命名为城背溪文化,时代距今7800年前,属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城背溪遗址所代表的城背溪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种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之一,填补了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序列的缺环。现已纳入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项目库。宜都市已完成该遗址保护利用规划,拟与相邻红花套遗址一起建设遗址公园。
红花套遗址
位于宜都市红花套镇杨家畈村长江右岸,东临长江,南靠清江纸业有限公司,西接荆门山大道,北邻宜红茶叶有限公司,为长江右岸的一级台地。遗址南北长150米,东西宽70米,核心区面积25亩,文化层厚1.5米,1973年至1977年共进行了5次发掘,发掘面积2825㎡,发现了大量大溪文化中晚期至屈家岭文化早中期的房址、作坊、灰坑、墓葬等遗迹,出土了大量陶器和石器,其中尤其以石器数量多、器型丰富,种类齐全而被学界广泛关注,采集的一件石斧长43.1、宽14.5-17.5cm,重7250g,号称“石斧之王”,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该遗址遗址保存情况较好,是长江中上游大溪文化的典型代表。发现的石器作坊和出土的大量石器可分成品、废品、半成品等,结合峡江地区独特的石材资源优势,对比同时期各古文化遗存的出土石器情况,许多人认为,该遗址可能是一处石器加工地,这些石器除了自用外,应该具有贸易输出的作用。
石板巷子遗址
位于湖北省宜都市陆城街道办事处驿马冲一组,为长江右岸边的二级台地上,。遗址断续分布在长约300米,宽约15米的范围内,实际残存面积约500平方米,文化层厚0.5~1.2米,西距清江口约5公里,,南距宜(都)白(洋)公路约50米。1982年宜昌地区文物普查发现,1983年由湖北省博物馆、北京大学、宜昌地区博物馆、宜都县文化馆联合进行了发掘。发现了灰坑等遗迹,出土石器有斧、锛、刀等;陶器以泥质黑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有少量夹砂红陶,纹饰有蓝纹、方格纹、刻划纹、锥刺纹,器形有鼎、豆、罐、盘、釜、瓮、研磨器等。
该遗址出土的陶器器物组合整体属于后石家河文化时期,是江汉平原文化因素强烈影响下产生的地方类型,峡江地区东部及周边区域还分布有多处相似文化遗存,长期以来一直被学界成为后石家河文化石板巷子类型,时研究新石器时代向夏商过渡文化的典型代表。
遗址发掘现场
关庙山遗址
位于枝江市问安镇关庙山村第3组,问江路与老枝当路北交叉路口台地,面积4万余平方米。1975年发现,1978~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湖北队进行两次试掘,发掘2053㎡。发现有房址群、灰坑、瓮棺葬等遗迹,出土文物达5000多件,以石器、陶器为主,距今5000—6000年,文化面貌包含大溪、屈家岭、石家河三种考古学文化。其中大溪文化遗存堆积厚,延续年代久,内涵丰富。石器大多数是梯形或长方斧型、锛类工具。陶器普遍以红陶为主,普遍涂红陶衣,有些食器外红内黑。红烧土中发现有稻壳印痕,表明大溪文化是一种以稻作为主的农业文化遗存。
关庙山遗址大溪文化遗存的内涵丰富,历时久长,以器物群为核心的文化特征鲜明,成为整个大溪文化中的一处地域代表性遗址,可确立为一个文化类型——大溪文化关庙山类型。实物资料还显示了关庙山大溪文化与仰韶文化之间发生密切交流互动关系。此外,尽管遗址出现了部分屈家岭文化晚期遗存和石家河文化的少量遗迹、遗物,三种文化究竟是演变关系还是取代关系至今没有公论。
秭归朝天嘴遗址出土的石钺
秭归朝天嘴遗址
位于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长江西陵峡中段,东临长江,西靠下山,地处长江右岸的一级台地及其坡地上,面积1000平方米。因山包突出于江岸,故得名"朝天嘴"。1958年和1960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江工作队曾对遗址进行了两次调查。1981年,湖北省博物馆在遗址东部进行了试掘。为配合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施工区建设,1985年、1986年又进行了两次发掘,发掘分A、B两区进行。A区主要以新石器文化为主;B区主要以夏商时期的文化遗存为主,共分为8层,每层平均厚度2米左右,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出土遗物分析,第6层为夏商时期文化堆积,出土遗物较多,主要陶器器型有釜、罐、豆、盆、灯型器、鬶、盉、缸。学界多认为该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属城背溪文化,夏商时期文化堆积以土著文化为主,同时吸收了周边文化因素,有学者将其直接定名为“朝天嘴文化”。1987年开始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形成《朝天嘴与中堡岛》一书,于2001年7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朝天嘴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为进一步确定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分期提供了丰富资料,更进一步证明长江流域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文明和黄河流域一样悠久。1987年1月2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报刊有专门报道。分布于鄂西峡江地区夏商时期的朝天嘴文化,是一支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其年代上限或可到二里头文化第三期左右,下限可能在殷墟第二期左右。文化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朝天嘴文化是在三星堆文化的强烈冲击下,融合了大量土著文化因素而形成的。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还吸收了江汉地区、渝东地区及中原地区的少量文化因素。
秭归柳林溪遗址
位于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庙河村一组,长江左岸的一级台地上。面积9500平方米。1960、1981、1994、1995、1998、2000年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多次对该遗址做过发掘。出土石、陶、铜、铁、银、骨等各类器物数千件。文化面貌以新石器时代、夏、东周为主体。其中,新石器时代石器有斧、锛、锄、铲等,陶器以夹砂和夹炭陶为主,有少量泥质灰、红陶,纹饰多绳纹、刻划纹,还有少量彩陶,器形有支座、釜、罐、鼎、瓮、钵、碗等。在陶器上发现有200多个刻划符号。夏时期陶器以夹细砂灰褐陶为主,纹饰多为绳纹、方格纹、篮纹,器形以鼎、深腹罐、圈足盘为主。东周陶器以夹砂或泥质红、灰陶为主,纹饰以绳纹为主,有少量弦纹,器形有鬲、鼎、盂、罐、豆、瓮、盆,及筒瓦、板瓦等。有学者根据其新石器时期文化内涵提出柳林溪文化的命名。
柳林溪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为寻找和认定城背溪文化向大溪文化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有学者直接认为起到了承上启下左右,可以单独命名为一种考古学文化。在部分陶罐、支座和圈足碗这几类器物上发现的各种符号,涉及到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精神方面,蕴含有与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信息,是中国较早的象形文字雏形;发现的陶支座是峡江地区独有的遗物,成为探索远古人类精神世界的珍贵资料;石雕人像的发现,在中国南方地区年代最早,为研究原始社会的工艺水平、原始艺术和宗教信仰提供宝贵的实物载体。
长阳桅杆坪遗址出土的石狗熊
长阳桅杆坪遗址
位于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镇赵家湾村一组清江南岸河旁台地上,北与盐池温泉隔河相望。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左右。1991、1992年发掘。该遗址主要为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遗存,还发现有早期巴文化时期的墓葬。遗址年代跨度较大,前后约有5000年。出土遗物丰富,石器有斧、锛等,且还有不少石雕工艺品,其中墨石制作的男性生殖崇拜物-石祖和石狗熊,雕刻精巧,形象逼真,除此,还有穿山甲、蛇形饰品等,有的精致,有的粗犷简朴,但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骨器有锥、簪等,新石器时代陶器以夹砂褐陶为主,有少量泥质黑陶,纹饰有绳纹,器形有豆、釜形罐、碗、盘、器盖及支座、网坠等,属大溪文化。遗址中出土有18具屈肢葬的墓葬材料,引人注目,与巫山大溪遗址墓葬相比,还增添了一种新颖葬式—仰身盘腿葬。出土的动物遗骸也特别丰富,兽类和鱼类多达30种,这充分说明桅杆坪遗址的先民们,是以渔猎经济为主的,特别是狩猎经济最为主要。
该遗址发掘发现的各类型遗迹及出土的独具特色的实物极大丰富了大溪文化内涵,是研究大溪文化及巴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宜昌万福垴遗址
位于宜昌市高新区白洋工业园区万福垴村长江右岸一级台地上,分布面积56万㎡,是一处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的楚文化遗存。2012年6月17日,宜昌市政公司在白洋工业园进行厢涵工程施工时挖出铜鼎一件、编钟十二件,次日晨全部上交宜昌博物馆收藏。随后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和宜昌博物馆在此进行了长达5年的考古工作,并在其周边新发现了杨家咀、桂溪湖西周遗址和中沙湾东周遗址,确定了万福垴遗址的分布范围,建立了三维坐标体系总计发掘面积2207平方米。清理出墓葬、灰坑、灰沟等遗迹105个,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铜器等。
万福垴遗址从西周晚期延续到春秋中期,文化内涵丰富。其总体文化面貌与汉西地区同时期遗存有较大差异,汇聚了鄂东乃至长江下游和峡江地区及长江上游的多种文化因素,同时与周文化保持了非常亲密的亲缘关系,呈现出多元文化因素融合的特征。其主要文化内涵仍属于楚文化范畴,为我们研究早期楚文化起源和发展历程,增添了一批新的实物资料,对研究早期楚文化与中原周文化、楚文化与峡江及鄂东北地区的地方文化的融合也具有重要的考古学术价值。尤其是一件甬钟上十七字铭文“楚季宝钟厥孙乃献于公公其万年受其福”被学界称为“石破天惊的发现”,极大地鼓舞了楚文化研究的激情。
当阳季家湖城址
位于当阳市草埠湖镇楚城村,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600米,东西宽约1400米,是一座规模较大的东周城址。1979年9月至11月,为探索楚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对季家湖城址进行试掘,城墙筑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地层上,平地筑起,城墙南端发现有城壕。根据城垣、城壕处的地层关系,以及城内遗物、遗迹判断,季家湖城址的大致年代应为周代,这为研究楚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例证。该城址于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季家湖城址,它的发现为楚文化研究增添了新资料。从季家湖出土的铜构件、“秦王卑命”钟,及其城址周围丰富的楚文化遗存,都表明其极有可能是楚平王“城郢”以前的郢都,是楚文化探索的重要地区之一。城址所在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整体属于后石家河文化范畴,有学者称为“季家湖类型”或“季家湖文化”,是江汉平原向峡江地区过渡地带后石家河文化地域类型的典型代表。
当阳赵家湖墓
地位于当阳市河溶镇赵家湖村,1973年至1979年,因洪水泛滥,为配合水利工程建设,对其进行发掘工作,前后共六年。共发掘赵家塝、曹家岗、金家山、杨家山、李家洼子、郑家洼子6个墓地,墓葬297座,出土大量器物,时代为西周晚期至战国,《赵家湖楚墓》将其分为七期十三段,在楚文化研究历程中,具有阶段性意义。
赵家湖墓地位于沮漳河东岸,是楚国腹心地区的自西周晚期至战国中晚期之际的楚墓,出土资料为楚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详尽的分期序列。开创性实现了在对墓葬按规模、形制、葬式葬俗、器物组合、棺椁结构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再进行分期的更细致的形态学研究方法。从出土器物发现了具有标尺性断代意义的典型楚式器物,而铜器铸造工艺的实用性也显示了楚国冶铸技术的水平,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东周楚文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长阳香炉石遗址
位于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镇东村清江北岸。它是长江以南鄂西清江中游唯一一处保存较好的夏、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遗址出土文物丰富,有石器、陶器、骨器、铜器等文化遗物近万件。出土大批商、周时期的甲骨和西周初年的二枚陶印章。遗址区内清理墓葬两处,出土大型卜骨、骨匕、骨针、贝币、罐、石斧等。该遗址陶器风格独特,纹饰粗犷。以夹砂褐陶圜底器为大宗,粗绳纹、细绳纹和方格纹兼而有之,地域特点明显,主要器形与北方中原夏商时期的文化特征迥然不同。因此考古学家通过比较研究,根据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将其命名为“香炉石文化”。
香炉石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有巴文化的明显特征,为揭开我国古代巴人的早期之谜,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这些遗存较以往其它地区发现的早期巴文化而言,考古资料更为丰富,更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对探讨、解决早期巴文化的时代、起源等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以香炉石遗址命名的“香炉石文化”,为探源早期巴文化确立了可靠的标尺。历经三次科学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实物资料,反映出的主体文化面貌地域特色鲜明,其源头可追溯到城背溪文化和大溪文化,并对后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对研究早期巴文化和生长在本地域的土家族就是古代巴人后裔等问题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来源/三峡晚报全媒记者冯汉斌
编辑/庹云峰 二审/周泉 终审/张乐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