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宜昌最新人才政策发布

重磅!宜昌最新人才政策发布

发布时间:2023-03-30 11:11:28    来源:三峡晚报

3月29日

宜昌第二届“330”三峡国际人才日活动

正式拉开帷幕

3天时间里将举办9场主题活动

链接国内外高端智力

汇聚各行业优秀人才

以一座城的诚意礼敬天下英才

3月29日,宜昌“1+4”人才政策3.0版新闻发布会在城区召开,现场介绍宜昌“1+4”人才政策3.0版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汪   伟   宜昌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丁庆荣  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经信局党组书记

向   军   宜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

危爱民   宜昌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黄智华   宜昌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

张   锴   宜昌产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主持人

王   贤  宜昌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1+4”人才政策实施以来

来宜人才享受到

哪些政策福利?

宜昌“1+4”人才政策3.0版上线

又将有哪些新变化?

一起来看看

“1+4”人才政策的落实情况和成效

“1+4”人才政策自2021年11月发布实施以来,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真金白银兑现各项政策,真情实意服务各类人才,取得了显著成效。

01

人才工作格局高位推进

市委不断深化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地位,一系列重大政策、重要举措持续推进落地,创新开展人才引进考核调度,“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管行业必须管人才”成为了各地各部门的行动自觉,全市上下形成了各部门齐抓共管、市场主体充分参与的大人才工作格局。

02

人才投入力度空前

5年综合投入70亿元,彰显了市委市政府求贤若渴的宏大格局和最大诚意。2022年派发5.86亿元“人才大礼包”,真金白银兑现各类政策资金1.01亿元,享受各类政策人才达7.71万人次,充分释放了政策红利。

03

政策创新成效彰显

在全国首创大学生就业住房储备金制度,在全省首次推出创新人才学院、城市创新场景发布等7项“首创”“首发”政策机制创新,极大提升了宜昌人才工作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04

尊才爱才环境日益浓厚

持续举办“330”人才日活动礼敬天下英才。“宜才码”9大类15项人才服务不断迭代升级,注册量已突破10万人,基本实现了“一码集成、一网通办、智能匹配、免申即享”。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全城重才敬才爱才迎才蔚然成风。

05

引才聚才气场持续升腾

人才引进呈指数级提升、跨越式增长。2022年,全市新引进各类人才72637人,其中:

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才43717人,引才总量和大学生占比同比增加50%以上。在新引进人才中,博士生1593人(全职引进210人,柔性引进1383人)、硕士生6094人,同比增长实现翻番。市外户籍50329人,占比69.29%,市外人才流入率显著提升。

摄影:刘昆

宜昌“1+4”人才政策3.0版

主要内容

出台背景和总体考虑

宜昌市委始终着眼未来发展战略全局,系统谋划、整体布局全市人才工作。“1+4”人才新政在人才对象上已经实现了从博士到中专(技校)的全覆盖,在各类奖励补贴标准和资金投入保障上已经达到现阶段最高水平,政策覆盖面广、系统性强、含金量高,宜昌将持续稳定抓好“1+4”人才政策落实,持续放大“1+4”人才政策效应,在此基础上,对人才工作再深入、再聚焦,紧紧围绕市委关于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总体部署和“做优主城、做美滨江、做绿产业”的具体要求,按照“一稳、两着力”的基本策略,即更加持续稳定的实施现有人才政策;着力聚焦拔尖创新人才,着力规模聚集有效劳动力人口。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加快打造“塔尖高耸、塔身壮实、塔基稳固”的人才矩阵。

为此,宜昌聚焦重点,有针对性的研究出台了《关于支持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关于聚集新生代劳动力人口来宜留宜就业创业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人才新政策,同时对《人才分类服务保障暂行办法》《宜昌市产业领军人才“双百”计划实施办法》《宜昌市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办法》等原有政策进行了系统优化和全面升级,共同形成了“1+4”人才政策3.0版。

《关于支持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

宜昌“1+4”人才政策3.0版的核心政策

《关于支持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创业的

若干措施》

■  主要目的和起草过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按照中央要求要“提升国产化替代水平和应用规模”,省委省政府高位谋划,实施“尖刀”技术攻关工程,打造支持创新、促进转化、凝聚人才、融合资本的平台,服务科技自立自强。《若干措施》旨在聚焦拔尖创新人才,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宜昌路径”,将简单提供资金和场地的传统支持方式转变为以提供研发方向和市场需求为主、多要素配套服务为补充的精准支持方式,特别是旗帜鲜明引导公共资源优先支持拔尖创新人才,通过整合各方力量,让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协同发力,争夺人才队伍中的“关键少数”,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创业“福地”,锻造政策新的比较优势。

从去年10月起,市委人才办组织专班深入中船重工安谱(湖北)仪器有限公司开展“解剖麻雀式”调研,该企业自2016年成立以来,短短数年便成长为湖北省百强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专班和人才团队一起回望创业历程,深度分析企业快速发展背后的原因,探究需进一步优化打通的关键环节和“堵点卡点”。同时以集中座谈、走访交流等各种方式,与兴发集团、微特技术等10余家科技企业交流,找到阻碍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创业的“痛点”问题,提出“靶向”措施。在此基础上,会同市内有关部门研究形成《若干措施》。

■  政策重要创新点

《若干措施》立足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创业实际诉求,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支持政策。

一是强化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由市场需求决定研发目标,由市场主体选择拔尖创新人才,由市场环境推动成果见效,实现产业和人才的深度融合,最大限度释放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二是深化政府牵引。更好发挥政府在拔尖创新人才价值实现中的引导性作用,要求国有资本、国有企业率先垂范,努力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孵化平台、测试场景和收益订单。采取风险补贴、后补助等形式,四两拨千斤,激发各类市场主体与拔尖创新人才合作积极性。同时注重与现有“1+4”人才政策衔接,丰富完善全市人才政策支撑体系,形成政策叠加效应。

三是优化环境营造。为拔尖创新人才创造更加公平公正公开的创新创业生态,不断减轻非科研负担。对拔尖创新人才专班服务、跟踪服务、高效服务,在“关键的环节”给予“关键的支持”,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的获得感。

■  政策主要内容

一是建立两张“清单”,为拔尖创新人才精准提供研发标的。围绕高校院所、企事业单位等使用进口高端设备的市场主体,梳理建立“进口高端设备及高净值耗材国产替代产品目录清单”;针对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配套产品、设备、工艺、技术、材料等环节,遴选建立“重点产业配套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清单”,找准先进技术与市场需求的最佳结合点,缩短拔尖创新人才研发探索周期,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率。

二是聚焦两张“清单”,精准寻访招引拔尖创新人才团队。面向全国、全球公布清单需求,常态化开展高端人才和最新科技成果寻访,招引拔尖创新人才团队来宜开展“命题科研、定向攻关”,由清单需求单位、行业权威专家对拔尖创新人才技术成果、团队带头人和核心成员进行综合评价,形成“市场需求+拔尖人才+创新创业”的精准科创模式。对拥有革命性、颠覆性技术成果,能够带领一个高端团队、落地一个重大项目、产出一批科研成果、催生一个未来产业的拔尖创新人才,实行“一事一议”,给予最高1亿元项目综合支持,对成效特别显著、产业推动作用特别巨大的,政策上不封顶。

三是打造国有资本“创新航母”,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可持续赋能的创新创业平台。为解决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创业初期缺资金、难招人、机会少等痛点,我们将以两张“清单”的需求单位为主体,整合形成以三峡集团、葛洲坝集团、710研究所等一批在宜央企,兴发集团、安琪集团、宜化集团等一批市属国有企业,城发集团、产投集团、人才集团等一批国有投资平台,宜昌人福、三宁化工等一批龙头民营企业,三峡大学、三峡公共检验检测中心、三峡中心人民医院等一批事业单位共同参与、高效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创业的平台矩阵、“创新航母”,建立健全国有资本扶持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创业机制和容错免责机制,保障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创业活动。

四是直击创新创业核心“痛点”,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新产品试用场景和首单支持。为破解拔尖创新人才新产品“测试场景”和“首笔订单”两个核心“痛点”,政策提出,依据两张“清单”,明确测试场景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必须无条件提供场景并配合做好产品测试,测试场景在企业的,根据产品测试风险评估情况给予最高50万元补贴;支持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试用、采购、推广拔尖创新人才(团队)研发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对本地企业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首笔订单合同给予最高100万元补贴,帮助拔尖创新人才在宜昌获得“首个成功应用案例”。

五是围绕创新创业“关键节点”,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关键服务”。为打通拔尖创新人才创业过程中关键环节,解决拔尖创新人才在企业财税、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产品资质、行业准入等方面的难题,我们将组建“一对一”服务小组,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通过整合领导和部门资源,开展定期寻访和服务,对拔尖创新人才遇到的重大问题,由服务小组提请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一事一议”解决。同时,围绕绿色化工、清洁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优势产业和特色领域,支持地方政府、重点龙头企业与国际国内知名高校院所联合组建独立法人形式的人才创新联合体,给予最高600万元绩效补贴,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渠道,打造开放人才生态圈。

六是构筑创新创业生态,为拔尖创新人才“轻装上阵”减轻负担。为避免拔尖创新人才浪费科研精力,处理让其十分头痛的复杂利益和人际关系,我们将综合构建创新创业环境,明确拔尖创新人才创新产品参与的招投标项目设立现场实物比测试验环节,打造非人际关系化市场秩序,比拼产品“硬实力”,助推优质创新产品脱颖而出。简化科研项目管理流程,减少科技项目实施周期内的各类评估、检查、抽查、审计等活动,对同一项目同一年度的监督、检查、评估等结果互通互认。鼓励拔尖创新人才争取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勇攀科研高峰,按照项目资金的10%给予配套支持。

摄影:刘昆

其他重要政策内容

除了上述新政策外,在“1+4”人才政策实施过程中,我们不断听取吸纳市场主体和各类人才的意见建议,在即时打好政策补丁、优化服务流程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政策进行了系统优化和全面升级,共同充实完善“1+4”人才政策3.0版,借此机会也一并作简要介绍,主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扩大覆盖面。推出《人才分类服务保障暂行办法(第二版)》。将人才分类由A-F类调整为A-G类,中专、技校毕业生作为G类人才纳入分类。同时,全面取消学历、年龄等方面的限制,让政策享受对象覆盖全社会、全年龄段人才。修订《宜昌市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办法》,按照“1+4”政策中人才分类及享受的政策标准,对人才引进的对象范围、引进政策流程进行优化调整,解决过去简单以学历来划分引才对象、政策标准与“1+4”政策不统一等方面的问题。

二是提高开放度。“宜才码”实行开放注册,宜昌籍在外人才及来宜开展技术交流、项目合作、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宜昌市外人才,按照C类及以上人才标准,提供开放注册及认定服务。当市外人才启程来宜时,我们的人才服务专员会第一时间响应,主动联系,靠前服务。东站、机场提供全天候贵宾通道服务,在宜期间可享受免费入住三峡人才城人才公寓、便捷就医、休假疗养等服务,参与市委、市政府重要决策咨询、书记市长夜话等高层次人才活动。

三是增加含金量。在“宜才码”Ⅰ期9大类15项服务事项全部落地基础上,推出Ⅱ期服务事项,依托人才最新分类认定标准,对分类人才政策服务清单全面更新,新增来宜就业储备金、新生旅游卡公交卡、办税绿色通道、城区便捷停车、商圈消费折扣等重点服务事项,从与人才生活密切相关的细微处入手,让来宜人才更有获得感。

以上就是宜昌“1+4”人才政策实施以来的成效和3.0版的相关情况,希望新闻界朋友们能够持续关注、大力支持,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进行宣传和报道,助力宜昌广纳天下英才。

借此机会,宜昌也满怀求贤之意、吐哺之心,广发“英雄帖”、抛出“橄榄枝”,奋进中的宜昌,发展态势强劲、创业机遇最佳、干事氛围正浓。我们将倾尽全部热情,拿出最高礼遇,广开求贤之路,让各路英才在这方创新创业的热土上播种希望、成就理想、收获未来!

大家关心的问题还有哪些

看看现场解答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请问市经信局接下来会有哪些举措支持拔尖人才在宜昌创新创业,推动产才深度融合?

答:近年来,宜昌市经信局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宜昌“1+4”人才政策,紧扣“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迭代“人才链”,以产聚才、以才促产,五大优势产业量质并进,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为强产兴城创典范发挥支撑作用。

首先,突出强产“引才”。一是强化高质量发展引领,出台一系列产业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2022年全市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5803亿元,同比增长21.2%,规模工业跃增一个千亿能级。通过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打造更多有话语权的产品和技术,为拔尖人才施展才华提供舞台。二是深入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绿色化工转换赛道,合力推动生物医药打造全国创新与制造产业地标,持续加快清洁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抢滩布局,引领装备制造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进一步增强人才吸引力。三是深入实施产业领军人才“双百计划”,加大与知名智库、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力度,分类分层分批招智引才。

其次,健全机制“育才”。一是抓好产业人才培训。利用“双千”平台精准收集企业人才需求,依托三峡实验室、三大公共研发中心以及平台、基地等载体,围绕企业技术升级、产品升级、装备升级、市场升级,持续组织开展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引领企业走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之路。二是用好科技副总,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建好产业服务人才队伍,办好产业人才研修班,持续提升干部履职能力。

最后,落实政策“惠才”。一是利用“惠企强产创典范”直播平台宣传人才新政,用政策红利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二是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和产业人才进行表彰,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三是支持、鼓励企业自主出台人才激励系统性扶持政策,确保企业人才引得进、育得强、留得住、用得好。

工人日报记者

能否详细介绍一下《聚集新生代劳动力人口来‍宜留宜就业创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宜昌将会从哪些方面吸引新生代劳动力落户宜昌?

答:为了聚集更多35周岁以下、非宜昌户籍、大专以下学历的新生代劳动力来宜留宜,宜昌围绕这类群体怎么引得来、如何留得住,以满足其实际需求为着力点,从吸引来宜、稳定就业、降低安居成本、增强归属感这4个方面,制定了16条政策。主要内容为5句话:

★第一句话:引人有奖励

老员工“以老带新”推荐新生代劳动力首次在宜昌市企业就业的,每带1人奖励200元;

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年内组织来宜达到50人的,每引1人奖励200元,激活人力资源要素。

★第二句话:就业有补助

市外中职学校毕业年度学生首次在宜昌市企业实习,奖励200元;

新生代劳动力首次在我市重点企业就业、缴纳社会保险费6个月的,补助1500元,增强来宜就业吸引力。

★第三句话:从业有技能

将新生代劳动力纳入就业创业培训范围,按规定补贴200元-2000元;培训后取证的,再补助500元,让流动的普工成为稳定的技工。

★第四句话:安居有保障

在城区首次就业的无房新生代劳动力,每月发放租房补贴240元,最长3年;

在城区购买首套商品房的,一次性补贴2万元,以安居促乐业。

★第五句话:落户有补贴

其配偶、子女、父母在城区随迁落户的,一次性补贴 1万元。

生育二孩及以上的产妇,一次性补贴5000元,每孩每月发放不少于500元育儿补贴金,直至孩子3岁。享受入学入托、就医等公共服务。

中国科学报记者

随着宜昌聚焦拔尖创新人才的《若干措施》出台,作为科技创新的主管部门,市科技局将从哪些方面为拔尖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支持?

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主管部门,宜昌市科技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投入、人才”两翼驱动,发挥平台支撑作用,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不断优化创新生态。

一是着力推进科技经纪人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全市科技经纪人高质量培养方案,以职业技术经理人为核心,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3年培养200名中级以上技术经纪人,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强化人才市场化配置,搭建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充分发挥技术经纪人桥梁作用,紧盯高校院所科研人才和科技成果,不断完善协同创新服务链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二是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减负行动。优化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系,实施以信用和绩效为核心的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对市级前资助项目和三峡实验室科研项目经费实施“包干制”管理。实施“后补助科研经费提取奖励经费试点”,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减少科技项目实施周期内的各类评估、检查、抽查等活动,减少拔尖人才非科研事务性工作,保障拔尖人才时间精力。

三是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培育。会同市委人才办,共同设立科技部门与企业联合支持青年人才科技专项,研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支持措施,联合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探索设立市级企业人才科技专项,共同凝练技术需求,聚集一批优秀青年科学家,鼓励龙头企业培养青年科研骨干,在重点专项中扩大青年科技人才比例,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担任课题负责人和骨干原则上不低于50%。

四是推进人才创新联合体建设。围绕绿色化工、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支持组建独立法人形式的创新联合体,研究制定相关管理认定和绩效评价办法,强化应用技术研发,开展应用型核心零部件、先进技术工艺、关键材料、产业基础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破解行业关键技术供给瓶颈,健全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转化应用体系,打造开放人才生态圈。

通过科技项目、创新平台、高企培育等,引导鼓励重点产业链加大创新人才引育力度,每年新增引进科研助理人员400人以上。力争3年内集聚15名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00名青年领军人才、500名卓越工程师、3000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新华社记者

请问,市国资委将会有哪些举措支持拔尖人才在宜昌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答:长期以来,宜昌市国资委党委牢固树立人才为先理念,积极为人才创造最好最优的创业创新环境。全市“1+4”政策发布后,在全市市直单位中率先召开城市场景项目国企专场发布会,精选合成生物创新实验室、智慧城市、文化旅游等7个创新项目面向社会揽才。今年,将从以下6个方面进一步支持拔尖人才在宜昌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1.健全完善正向激励机制。支持鼓励安琪酵母、湖北宜化、兴发集团等国有龙头上市公司,建立健全拔尖人才股权激励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核心骨干人才跟投和超额利润分享。将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关键核心技术等攻关任务的创新团队和科技骨干人才,纳入工资总额特殊事项清单范围,所需工资总额在年度工资总额预算中实行单列管理。

2.加大原创技术研发投入。在考核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指标时,将原创技术研发投入视同利润加回,引导国有企业建立持续稳定的研发投入机制。对原创技术研发作出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按规定给予特别奖励,落实住房、医疗、落户、子女就学等方面待遇保障。目前,市属国有企业开发建设的人才住房6256套,为来宜投资兴业的各类人才提供优越的住房服务保障。

3.充分发挥基金的引导作用。发挥宜昌升级产业投资基金及天使基金等创业引导基金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类企业和项目,通过提供资本经营服务培育和辅导创业企业成长,不断推进人才、资本、产业相融合,培育新产业、壮大新经济,有效助力科技创新和人才创业。

4.用好校企合作平台和科研平台。目前,市属国有企业与高校建设有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等13个校企联合培养工程人才实训实践基地。国有企业建设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个,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实验室2个。这些实践基地和科研平台都可以对拔尖人才提供。

5.支持国有创投公司发展。支持鼓励国有创投公司建立专业化、市场化机制体制,发挥国有资本优势,吸引产业资本、券商资本等联合设立天使基金、私募基金、产业基金,构建全过程、全覆盖、全周期的创投生态圈。落实《支持国有创投机构投资人干事创业的九条意见》,支持国有创投机构核心管理团队、业务骨干在基金管理公司进行持股,以自有资金实施跟投。鼓励国有创投企业根据行业特点,按照市场化方式确立相关人员薪酬水平。

6.创新国有资本投入机制。发挥国有资本的引领带动作用,撬动各类资本、创新资源参与科技创新、产业培育等项目建设。对符合相关规定程序,符合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实施创新项目过程中已履行勤勉尽责义务,没有违法违规操作、没有利益输送、没有违反廉洁自律相关规定,但因各种原因难以完成项目建设的,经调查认定后,给予容错免责。

三峡晚报记者

国有投资平台具有众多优势,作为宜昌最大的国有投资与运营平台,请问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聚焦产才融合,支持拔尖人才与数字经济等产业融合发展?

答:宜昌产投集团作为一家国有资本投资与运营平台,将充分发挥产业、技术、资本等要素资源聚合优势,对拔尖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按照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我们将在数字经济、产业基金相关领域寻求突破。

首先,聚才引智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在高标准运营三峡(宜昌)大数据产业园的基础上,正在建设宜昌数字经济产业科创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物理空间;同时,我们将先期在北京飞地建设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研究院,为省内外、市内外人才在行业汇聚提供智力支持;此外,我们还将加快宜昌城市大脑、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等总投资15亿元的智慧城市类项目建设,依靠产业链、价值链打造创新链。我们热忱欢迎全国相关领域人才,围绕数字基础设施、城市数字治理、数字孪生应用等领域共同建造平台、孵化场景,打造可推广、可复制的产品。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抓好产业培育,将重点构建“人才+技术+资本+产业”的生态循环,加大数字经济高端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建设大数据产业孵化器。打造以宜昌市数字经济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主体的数字产业创新引导平台,与高校共建数字研发中心、共同实施重大项目,在项目研发资金、成果转换等方面给予拔尖人才有吸引力的政策扶持。目前,该平台汇聚国内优秀专家40余名,后续将为人才团队提供城市级创新型应用场景和项目支持。

第二,加大产业基金惠才育才效果。作为宜昌市级产业基金运作平台,宜昌产投集团将持续围绕拔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挖掘、储备与支持。绿色化工、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清洁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宜昌五大产业,都将是我们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要素资源导入的重点。我们将致力于培育与支持一批科技领军人才的创业项目,孵化一批科技含量高、行业水平领先的实用技术,支持一批产业前景好、附加值高的技术产业化,培育一批创新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力争“十四五”末,宜昌产投集团通过旗下基金、股权投资拔尖人才创业项目达10亿元以上,为创新创业拔尖人才的成长营造宜昌“强磁场”。

国际在线记者

宜昌将中专技校毕业生纳入人才引进范畴,请问这是基于哪方面考虑?和宜昌当前产业发展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第一,城市的发展主要有三个要素,即人、产、城。首先要有人,要有人气、有人口、有人才;其次产业要兴旺;第三城市功能要强大。宜昌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城市,拥有若干个千亿级产业,宜昌产业发展需要高精尖的拔尖人才,同时与产业相配套的也需要产业人才。按照当前劳动力分布来说,大量产业人才来自大中专毕业生。宜昌是一个工业强市,特别是化工、新材料以及先进制造业,在湖北地市级城市中相对比较发达。宜昌产业发展需要大量产业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将原来从A类到F类的人才分类扩充到G类,量身定制与产业发展需求吻合的人才政策,以此吸引更多中专毕业生到宜昌来。

第二,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壮大劳动力人口和人才,以总量增长实现未来人才和人口的结构性优化。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科技创新是一个需要反复试错的过程,宜昌计划建立拔尖人才创新创业的容错免责机制,请问目前有哪些容错免责的政策,能够降低人才创新创业的机会成本?

答: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为各层次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容错纠错的宽松环境,允许科技人才在技术尝试中存在一定的非成功率。目前,宜昌聚焦区域科创中心建设,正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三年行动,已制定出台针对科技创新容错纠错的具体措施。依托国有企业平台重点实验室,比如由兴发集团牵头的三峡实验室等,突破性开展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即科技人员以发明成果入股,参与企业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更好激发研发人员的创新动力,同时减少试错犯错的几率。此前,宜昌在引入一位医疗高级人才过程中,虽然明知存失败风险,但仍尽最大程度给予支持,帮助开展药物筛选、技术研究,如今这位人才已在专业领域内小有名气。这就是容许人才试错,带来的正向效果。

最近微信改版了

有读者说找不到我们的文章

大家记得把『三峡晚报』

设为星标哦~

微信广告合作/ 17707175782

来源/三峡晚报记者郑岚

编辑/向家凤 万霜 二审/周泉 终审/杨向明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责任编辑: 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