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梅花拳的历史渊源

传统文化梅花拳的历史渊源

发布时间:2024-06-18 17:40:21    来源:资讯

梅花拳,古称“梅花桩”,因在百余根桩阵上锻炼武功而得名,是我国比较古老的拳种之一。对于梅花拳的历史渊源,有着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梅花拳也叫“梅花桩”,是干枝五势梅花桩的简称,属于昆仑派。相传,在中国西周以前,约在公元前1000多年以前,有一祖师化名“云磐”,住在西域天磐云程孝县清静宫玄金殿(见《梅拳秘谱》),即现在的昆仑山一带。他创造了两种拳,一为“八卦”,一为“梅花”。其中“八卦”为行路拳,“梅花”为看家拳,有“出门合八卦,回家踏梅花”“东昆仑八卦神掌,西昆仑梅花神拳”之说。正因为如此,过去梅花拳多以父传子、子传孙等形式流传,故梅花拳又有“父子拳”之称。至明末清初,梅花桩(拳)才在我国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地普及开来。《梅拳秘谱》中说:"梅拳之始因年代久远而不可知,传云汉时已有之,至今已有百余世矣。"

据梅花拳经书《根源经》(下部)记载:梅花拳后百代第一代祖师化名“甲社”,于明万历戊子年传拳至徐州城南铜山县小尖山村张三省(又名张山),三代传于沛县城东北八里庄村邹正元、邹正亨、邹正利、邹正贞、邹正传、邹正法兄弟六人(六人之父邹安邦曾做过陕甘宁总督)。四代传于河南开州蔡起屯蔡兴道。五代传于平乡县前马庄张复。六代传于平乡县前马庄张好学、南和县郑庄村郑守掌。七代传于顺德府平乡县八辛庄赵学义、张从灵。八代传于平乡县八辛庄张从富(字寿康,梅花拳小架练法的创始人)。九代传于曲州耶律寨耿茂春、南和县善友桥村侯魁元(曾做过山西按察司)。

梅花拳传入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是从该拳后百代第十代开始的。清朝嘉庆年间,梅花拳后百代第十代祖师王法胜(顺德府平乡县东田庄人氏),遵师训至梁山马振扬村,立坛场传梅花拳文武大法,授技于王大才、王大年、王大武等王氏族人,从此声名远播。有杏花村冯氏、宋氏、刘氏求艺甚笃,梅花拳遂传入杏花村(今梁山镇张垓村)。数年后,众弟子文成武就,祖师王法胜回归故里。十代王海晏(顺德府平乡县城北二十五里五坐楼人氏)、十一代王致敬、十二代王文起祖孙三人传拳至梁山姜家庄。

除上述拳师将梅花拳传入梁山一带外,尚有不少拳师来梁山传拳。如梅花拳后百代十三代祖师李庭吉(直隶威县翟家庄人)传张垓村刘玉美(后百代人物),十四代祖师王廷梅(临清西四十里王庄人)传马振扬村王清月、王清章等人。梁山众弟子诚心求艺,内修外练,成名者不计其数。仅拿马振扬村来说,代代名人辈出:十二代代表人物有王怀斌、王怀询、王有德;十三代代表人物有王本诚、王本堪;十四代代表人物有王仁贵、王仁怀、王仁忻;十五代代表人物有王清月、王清章;十六代代表人物有王惠珍、王惠雨、王惠贤、王惠梅、王忠仁;十七代代表人物有王保义、王保臣、王保朝、王保柱、张中宝等。时至今日,梅花拳已在梁山传承了十一代。张中宝是陈氏太极拳第十三代传人,师承太极拳大师尹正华,梅花拳第十七系传人,师承梅花拳十五系硬气功大师代德让师爷门下修行多种功法。

梅花拳不仅具有养身健体、技击制敌的作用,而且还能治病救人和开发人的智慧,特别是梅花拳文理既博大精深、细微玄妙,又包罗万象,被人们誉为“通天地”的学问。故梅花拳弟子常说“拳打脚踢小把戏,唯有文理通天地”。正因如此,梅花拳在梁山传播既快又广,成为门徒众多的一大拳种。

梅花拳在梁山的传播和普及,为弘扬中华武术、推动梁山武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责任编辑: 周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