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休假羞耻该成为过去式了#
冲上话题热搜
引发了700万次讨论
评论区挤满
“想请假又怕领导误会”
“病假都要编造更严重的症状”的留言
有媒体在网上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
高达46%的网友表示自己有“休假耻辱”
“一请假就焦虑”
这种“休假在心口难开”的心理从何而来?
这些忧虑如何破除?
休假权益又该如何保障?
网友对“休假羞耻症”的讨论
请假堪比“借钱”
事实上,早在1995年施行的《劳动法》中,我国就确立了带薪年休假制度,并陆续发布各种规定落实相关政策。休假本是人们理所应得的权利,为何总让人感觉“请假堪比借钱”,好像做了什么错事?
有的被外界看法绑架,不好意思开口。职场人也时常担忧害怕休假与“不够努力”“不能吃苦”等标签相关联,于是开口提一次休假,就仿佛会给自己的完美职场人设抹上一个污点,破坏了自己在领导和同事心中的形象。思前想后,脸皮薄的打工人只能默默“撤回一个休假请求”。
有的因为“没你不行”,想休也休不了。不少用人单位没有设置AB岗,落在每个人肩上的职责和任务确实不轻。一旦休假,有人常面临灵魂拷问:休假以后,工作怎么办?即便真休假了也要保证随时在线。
有的在高压中如履薄冰,不敢放松享受。面对全勤奖、同事竞争、上级压力等因素,休假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少数人曾有这样的经历,休了产假、探亲假、年假后,有的晋升机会受到影响,有的跟进许久的项目被“半路截胡”,有的被边缘化乃至“优化”。
这使得职场人担忧休假所隐含的“副作用”影响发展前途。在充满不确定性的职场,谁也不敢轻易让休假成为“蝴蝶的翅膀”。不到万不得已,往往选择能忍就忍,能不请假就不请假。
当休假越来越难时,职场人基于生存就业、稳定收入、未来发展等考量,一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走,要么忍。但无论是走还是忍,对于员工和用人单位来说,都是双输的局面。
更令人无奈的是,“休假羞耻症”具有相当强的负外部性。一个人不休假,渐渐地就会传导到整个环境中,大家互相影响、互相内卷。当“不休假”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开口就更难,谁也不愿意当那个“出头鸟”,于是休假制度逐渐沦为一纸空文。
如何打破羞耻“枷锁”?
请假作为劳动者的一项权利,在我国劳动法中有明确规定。《劳动法》《婚姻法》《职工带薪休假条例》等规定,劳动者享有休息休假的权利。以下几种请假理由,公司必须要批准——
员工因病治疗请假必须批准
员工因结婚请假必须批准
员工因分娩请假必须批准
员工申请年假时必须批准
员工申请丧假时必须批准
事实上,对于这个问题,国家层面也很关注。今年全国两会,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里的“内卷式”竞争虽然意涵更宽,但职场职场“卷”加班、休假落实难,显然也是题中之义。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其中关于休息休假权益保障的内容引发社会关注。不少网友看后直言:希望这些措施能真正让劳动者实现“休假自由”。
图源:新华社
值得注意的是,在《行动方案》中,“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一条,也被置于“保障休息休假权益”一项中,这无疑考虑到了家长与学生“假期不同步”的现实问题。在家长的法定休假权利获得保障、学生享受春秋假的情况下,以家庭为单位的假期安排将有更多“择时”空间,不必扎堆在高峰时段出行,也消除了“孩子放假无人陪伴”“假期枯燥无聊”等常见问题。
对无数普通人来说,努力工作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而非牺牲生活本应有的色彩。病态加班、休假落实难等现象客观存在,就要一步一个脚印去解决,塑造一个更加健康、合理、人性化的职场生态。
带薪休假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以不同话术、不同话题引发讨论,这也恰恰折射了现实的骨感和制度落地执行的难度。
必须看到,合理休假是劳动者的法定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劳动者依法行使法定权利,原本无需遮遮掩掩、唯唯诺诺。
面对休假焦虑,职场人士需要积极调适心态,切莫自我加压。合理请假并不是懒惰,更不是不负责任。人需要有序的工作,也需要无序的放松;需要工作创造价值,也需要休息重塑心灵的秩序。
让合理的假期大胆休,不能仅仅依靠个人争取,更要靠全社会发力来支撑,少一些“模糊地带”,多一些“按章行事”,造福的不只是职场人士,也是用人单位本身。
来源:中国工人
编辑:陈月 编审:周世玮
二审:皮紫嫣 终审:张巍
点击查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