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解放记忆】罗田:1949,从胜利走向胜利!

【黄冈解放记忆】罗田:1949,从胜利走向胜利!

发布时间:2019-04-24 07:55:55    来源:掌上黄冈

70年前的1949年3月至5月中旬,黄冈地区各地相继解放。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黄冈日报融媒体、鄂东晚报融媒体推出“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1949,黄冈解放记忆”系列报道,通过亲历者的回忆,回顾黄冈解放的历史,回顾黄冈老区光荣的革命历史,回顾70年来人民群众生活的巨大变化。敬请关注。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1949,黄冈解放记忆·罗田

从胜利 走向胜利

【解放档案】

▲1949年10月1日,罗田县藤家堡人民庆祝新中国成立。(资料照片)

▲罗田县城航拍图  华仁  摄

【罗田解放始末】

1947年9月4日,刘邓大军第六纵队从麻城出发,进入罗田北部重镇—— 滕家堡(今胜利镇),迅速解放罗田北部地区,9月6日,以猛烈的火力发起进攻,胜利进入罗田县城。数日后,部队撤出向英山进攻,国民党自卫队乘机反扑,历经几次反复斗争,10月29日,六纵队第五次收复罗田县城。随后,解放军主力转移,罗田党组织和革命武装队伍坚持游击战与敌周旋。

1949年2月至3月上旬,张体学率领的独立师和鄂豫军区第四军分区部队解放了以滕家堡为中心的一片地区。3月18日晚,部队兵分三路向罗田县城进攻。19日清晨,守城敌军弃城而逃,解放军进驻县城,罗田解放。

【70年变迁】

▲罗田县城  邱亚林  摄

1947年9月,罗田县爱国人民政府成立,下辖8区。1949年3月,罗田全境解放,罗田县爱国人民政府更名罗田县人民民主政府,下辖4个区。1952年,筹建胜利县,1955年胜利县撤销,并入罗田县。

【亲  历】

丁铭(84岁):父亲比划着“八”字盼着好日子

1949年春节刚过,地处大别山的罗田县三里畈长源冲村已经能嗅到春天的气息。当时14 岁的丁铭给地主家放牛归来,看到父亲和村民交谈时,伸出手,比划个“ 八”字(意指八路军),大家心领神会,念叨着:“ 好日子就要来了!”当年3 月19 日凌晨三四时,离长源冲约1 公里处的汪家山传来枪声,密集的枪声持续了1 个多小时,然后,渐行渐远。

早上,村民们走出家门,互相打听消息。有人说,解放军自北面滕家堡(今胜利镇)南下,又自西向东,攻到县城去了。乍听到这消息,村民们又喜又忧,喜的是又可以分田地了,忧的是不知道共产党这回能坚守多久。直到10 月1 日新中国宣布成立,村民们的这一忧虑算是彻底解除了。

那年6 月,已经是三代没有出过读书人的丁家,把丁铭送到玉泉寺小学插班读书。三年后,丁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县一中。

徐章林(83岁):锣鼓喧天庆翻身

1949年春,当时13岁的徐章林还在读私塾。他听村里老人讲,3月19日,解放军把敌人打跑了,解放了罗田县城。随后,湖北军区独立三师在全县境内清剿残匪,9月中旬,罗田匪患全部肃清。

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喜讯传来,徐章林所在的肖家坳乡各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广大群众手持彩旗,抬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巨幅画像和各种标语牌,游行欢呼。

“那一夜,从乡里到村里到处燃放烟火,表演狮子舞、龙灯、花船、秧歌,我跟随着大人一起热闹,以无比兴奋的心情庆祝新中国的诞生。”徐章林回想起那天的事,眼里闪着泪花。“ 丫伢儿,从今天开始,我们贫困农民翻身了,明天就有自己的田地了,再不会饿肚子了,再不用给地主做事了。”受过压迫的徐章林父亲,从未如此高兴。

解放前,徐章林兄弟姐妹7 人,家里没有田地,靠租种地主田地谋生,长期吃不饱穿不暖。母亲为了养活儿女,曾四处要饭。解放后,他作为积极分子,在当时的农业合作社当会计,父亲也当上了唐家冲村农会主席。为了感谢党恩,在父母亲的鼓励下,1956年3月,徐章林参了军,开赴朝鲜,开启了35 年的军旅生涯。

孙舜先(80岁):父亲提灯带着部队进城

1939年出生的孙舜先老人,祖祖辈辈十几代人生活在罗田城关凤山镇。县城解放前,他家一直住在胜利街口,距离西门城墙仅30 多米。

“ 我家兄弟姐妹7 个,在4 个男孩里面自己排行老二。父亲孙楚魁为人老实,主要靠租种40 担(相当于现在10 亩)田养家度日。因家大口阔,收成微薄,整年勤扒苦做仍然吃不饱穿不暖。”

1949 年3 月19 日,罗田县城解放当天上午,孙舜先远远听见石源河一带枪声大作,一阵紧似一阵,下午渐渐变得稀疏,到了晚上几乎听不到了。当晚八、九点钟的样子,他们一家正准备睡觉,忽然听到敲门声,父亲开门一看,原来是解放军先头部队已进城,需要找人带路去县政府侦察情况。

“父亲二话没说,提起一盏油灯就在前面引路,到了县政府,发现国民党的人早跑光了,屋内到处乱七八糟的,满地都是废纸。见没自己什么事,父亲放下灯就先回家了。等到第二天早上推开大门,一眼看见我家的油灯就放在门外。”

至今,孙舜先记忆犹新—— 他后来趴在城墙上看到,解放军大部队从党家山那边过来,沿着城外河边、经过桥南,向英山方向挺进。“ 队伍密密麻麻冇断线,像流水一样整整走了两天!”

【时  光】

丁铭:一生正气传家风

从罗田县公安局正科级侦查员职位上退休的丁铭,今年84 岁。老人一头白发,满面红光,精神抖擞,谈起以前的事情,印象深刻,有条有理。

1953 年,丁铭到当时的宜林乡工作。报到的那一天,乡长问他参加工作的目的是什么,他胸脯一挺,响亮地回答:“ 建设社会主义!”1957 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他又被调到罗田县委、县政府工作,1970 年,调到县公安局工作。

退休后的丁铭,主动承担起县公安局居民区里花园绿化工作,种花草,修枝叶,浇浇水,乐此不疲。闲暇时,读读书,看看报,练习书法,制作根雕。遇上楼栋里居民闹矛盾,他爱说公道话,主动调解,是局老干支部文明家风小分队的星级人物。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兢兢业业,为人正派,在单位都是先进模范。最让他骄傲的是3 个孙子和5 个外孙,他们有的在本地当导游、当老师,有的在外地当医生、在外企做高管,学历最高的是在武汉铁路局党校当老师的外孙女,硕士研究生毕业。

四年前丁铭的老伴去世后,他的儿女和孙子外孙们经常回家看望他,小女儿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照顾他的起居。局老干支部的主题党日活动,他从不缺席。

徐章林:翰墨飘香绘丹心

走进徐章林老人家,正厅中悬挂着《纪念抗日战争六十周年》书法作品,铁画银钩,笔势雄奇,浸透着军人的坚毅、果敢与进取。

1991年2月,徐章林退休,现任罗田县军休所支部组织委员、休干管委会主任。在部队工作期间,他多次获得嘉奖,被评为五好战士两次,荣立三等功三次。

退休后,一家人和和美美。他自学书法,其书法作品在国家军事博物馆展出,并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各种奖项。他热心公益事业,扶贫济困,关心下一代成长,多次到各中小学、企事业单位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宣讲。他数次被罗田县委、县民政局评为“ 优秀共产党员”,被县老干局评为“ 先进离退休干部”。他还热爱门球等健身活动,多年任罗田县门球队男队队长及军休所门球队队长,多次带队员到全省各地参加比赛,获得多项荣誉。

前年5 月,罗田县委结合“ 两学一做”活动,在全县党员中开展了手抄《党章》《准则》《条例》的学习活动。县委组织部考虑到退休人员多数年事已高,叮嘱要量力而行。徐章林在圆满完成了手抄作业后,又自发撰写了一篇10000 多字的《学好准则条例,永葆革命青春》的演讲稿。县委领导前来听课,认为他讲得好,安排他去县委党校,给党校的师生们讲“ 两学一做”示范课。

“ 一管狼毫透纸魂,飘香翰墨绘丹心。银钩漫谱男儿志,铁画频抒赤子情。字字珠玑皆磊落,行行金玉放光明。童颜鹤发英雄汉,军旅奇才烁古今。”这是湖北省诗词学会的一位诗人,欣赏了徐章林的书法作品和诗词作品后即兴题赠的一首七律诗,也是徐章林晚年生活的写照。

孙舜先:22年将荒山变成花果山

4月22日中午,罗田城北党家山上各色月季、茶花竞相怒放,千余棵桃树、李树、板栗树遍布山间,竹园、菜园、茶园一个不少,上下两口池塘碧波荡漾、鱼儿成群游戏水中……好一派金山银山花果山的景象!

望着眼前的一切,孙舜先老人的脸上满是自豪:“这都是我们亲手干出来的。我和老伴儿日子过得称心如意,有点事儿做心情更加舒畅!”

年近八旬的老人,放着深圳大城市的好日子不去,放着县城楼房不住,偏要跑到山里开荒种树,吃苦受罪,且一干就是22 年。为这事儿,心疼父母的孩子们可没少“骂”!可是,老两口依然乐此不疲,初心不改!1958 年孙舜先初中毕业时,被招录到黄石大冶钢厂。3 年后,为响应国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号召,他返回罗田当了一名“ 菜农”。1997 年开始,他先是帮着大儿子在党家山20 亩荒地种树,后来自己成为这座“ 花果山”的主人,用22 年时间将荒山变成花果山。随同采访的罗田县公安局原副局长徐津泉估计,现在这片果木价值不下百万元。

孙舜先的两个儿子孙学锋、孙学林均事业有成,在深圳安家落户。近年来,小儿子响应罗田能人徐志新邀请,返回家乡投资近百万元在“ 燕儿谷”建设“ 水上乐园”,帮助贫困村民增收脱贫。

4月24日《黄冈日报》

编辑:叶涵莹|终审:钱芳

来源:黄冈日报融媒体(记者贺正文 吴爱春 孙志鹏 通讯员刘世民 徐津泉 刘自然)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责任编辑: 张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