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嘉鱼呜嘟随着他走向世界,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咸宁嘉鱼呜嘟随着他走向世界,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发布时间:2019-05-19 00:19:56    来源:咸宁闲游


咸宁市嘉鱼县牌洲湾长江西流三十里,构成独特的地貌,与长江西流相伴的是一望无垠的芦苇荡。这里土地肥沃,草木茂盛,是天然的牧场。牧童亲近土地,用泥土制成鱼形泥哨,自娱自乐,于是,繁衍出世界上独特的民间土类吹奏乐器——呜嘟。

呜嘟原名“叫叽儿”,本是牧童玩具。历史可追溯自27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嘉鱼县志》曾记载“泥呜嘟,古称吴嘟,为三国东吴时嘉鱼簰洲牧童所创”,随后流传于长江中下游。它最初只是顽童撮土而成,这件从荆楚文化遗存中发掘出的乡土乐器,已有2700余年历史。

古呜嘟为泥土烧制,制作简单但是难以保存,所以历代都没有古呜嘟流传于世。现在呜嘟荆楚文化研究者反复研究楚文化及呜嘟资料后制成现代呜嘟,现代呜嘟泥土烧成,鱼形中空,腹背共10个孔,口指并用可吹出圆润悠长的声音。如今,呜嘟经过不断研究、改革,呜嘟款式已有十余种。

呜嘟音色圆润,浑厚悠扬、低沉古朴,清幽时,让人心静如水;高亢时,令人意动神驰。因其音色浑厚穿透尤善表现幽远飘逸、古朴的意境,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能演奏和音的土类乐器。2007年,嘉鱼呜嘟被列入首批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呜嘟非遗宣传片

毕寅生

呜嘟之父

毕寅生是嘉鱼县文化馆退休职工。自幼酷爱音乐,30多年来,他潜心音乐创作和辅导,让土类乐器呜嘟走上舞台,走向世界。期间,他拓展其音域、音准音乐,发表各类论文和研究报告,进行音学测试,并获得了国家专利。

1985年

毕寅生先生发掘研究呜嘟,扩增音域至 11 度,音色浑厚圆润。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黄翔鹏先生在文化科技评审大会上指出“埙无哨口,呜嘟是有哨口的,应当保持它的特点”。

1986年

嘉鱼县文化部门成立呜嘟研究小组。

1989年

毕寅生的呜嘟研究成果通过省级鉴定。

1990年

毕寅生获湖北省文化厅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创作并演奏的呜嘟曲多次参加省、部级比赛并获奖,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出访韩国、泰国和美国,并受到江泽民主席的亲切接见。

1992年

毕寅生手捧呜嘟登上了第三届中国艺术节。

1993年

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出访泰国和韩国,呜嘟征服了异国观众。

1995年

湖北电视台拍摄了艺术专题片《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呜嘟》,参加全国世界之最地方电视台艺术片大赛,荣获一等奖。同年6月,中央电视台以《东方之子——呜嘟演奏家毕寅生》为题,报道了毕寅生及呜嘟。

2019年

“呜嘟之父”毕寅生作为湖北省全国自强模范在京受到表彰,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的集体接见。

5月16日,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湖北省6名全国自强模范、1名全国残联系统先进个人、3个全国助残先进集体、3名全国助残先进个人、3个残疾人之家受到表彰。省级非遗嘉鱼呜嘟代表性传承人,嘉鱼县文化馆退休职工毕寅生郝然在列。他们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的集体接见。

5月16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代表。(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第六届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

据悉,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每五年举办一次,是我国给予残疾人事业战线突出贡献者及集体的最高褒奖。

得到如此高荣誉的毕寅生不仅研制、演奏呜嘟,而且精心编曲,他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了《思念》《游子吟》《耕耘》《野洲情趣》《桂馨》等30多首乐曲,表现了南嘉柔美、温润的情致和人间最美好的情感。南有嘉鱼,家家有鱼,嘉鱼,有着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鱼文化,而呜嘟,则是鱼文化的精髓。呜嘟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探寻嘉鱼博大精深的鱼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嘉鱼呜嘟,这“来自人类最初的声音”,在演奏影视音乐之外,亦广泛得到文博、收藏、旅游爱好者的青睐,成为最具湖北特色的古代乐器和艺术藏品之一。 欢迎广大游客来到咸宁嘉鱼探索呜嘟文化,享受南嘉的绮丽风光。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责任编辑: 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