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刘恩松烈士的最后家书

【追忆】刘恩松烈士的最后家书

发布时间:2019-05-19 06:20:05    来源:鄂州基层党建

刘恩松烈士的最后家书

作者:刘玉姣(烈士妹妹)

开场白

“爸爸、妈妈,近好!辞旧迎新又一年,思亲念友倍增添。今写此信表寸心,祝愿亲人身体健,生活圆满度新年!

……

在这里各方面都很习惯,这里山清水秀,四季如春,气候很好,总之一切都很顺利……”

这是一封我精心保存了40年的家书,今天读来仍让人泪奔。写信人是我时任解放军某部排长的哥哥刘恩松,写信时间是1979年1月8日晚,写信地点是广西扶绥县渠黎公社那勒大队一农户家中。信纸用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公用信笺”,虽然有点发黄褪色了,但用纯蓝墨水钢笔书写的文字非常清新流利,内容情真意切。

这是哥哥的最后家书。1979年2月17日,在南疆发生的一次战斗中,哥哥英勇牺牲。这天,正是他22岁的生日。

1

1957年2月17日,哥哥刘恩松出生在鄂州市鄂城区花湖镇刘钊村,在家中排行老大。他6岁就帮母亲做饭,7岁为生产队放牛。他乐于助人,经常背小学生过河上学,帮军属老人挑水,拾到的东西也迅速打听并交还失主。初中成绩优异最早入团,高中时是学习委员。

那一年,我国南疆局势陡然紧张,守卫国土保边疆的战斗氛围越来越浓。哥哥写这封家书的背景是在1979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因连续3个多月紧张战备,部队随时有投入战斗的可能。哥哥与家里音书隔绝而心生愧疚,不得不在春节前的一个晚上,挤出一点休息时间,向亲人们写信问候新年。信中,他还写道:

“自从上次通信已三月有余……家中必定久望,下面把近来情况介绍一下……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中,在部队这座大熔炉里,经过三年的锻炼和考验,特别是在首长和战友们的教育帮助下,使我从一个解放军战士走上了新的领导岗位,成了一名国家干部,带领一个排和部队一起来到了祖国的南疆。在这里各方面都很习惯,这里山清水秀,四季如春,气候很好,总之一切都很顺利。望爸爸、妈妈注意保重身体,望真良、妹妹、弟弟们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发奋锻炼,在新的一年里,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

“另外把家乡形势、生产、收入告诉一下,有什么困难请来信告知,松不到之处,望批评、原谅!”

鉴于当时面临的严峻形势,哥哥把离愁别绪强压在心底,从信中,我读懂了哥哥当时写此信的心情,他的两眼定是含着热泪。

记得当时父母收到信后,嘱我及时按要求回了信,但长时间没有回音。

春节后不久,南疆战斗打响了,我和家人才知道哥哥一直隐瞒着这么大的事情,我们四处打听有关哥哥的消息,天天在邮局苦苦等候他的来信来电,最后等来的却是哥哥为国捐躯的消息,这封信成了他最后的一封家书。

2

1979年2月16日晚,哥哥随主攻连进驻阵地。

17日凌晨,战斗打响后,主攻连多次遭遇对方暗火力点和新埋设地雷的袭击,造成了伤亡。指导员、副连长先后牺牲,连长也身负重伤,作战现场缺人指挥。危急关头,哥哥挺身而出,代替指挥主攻连战士抢占有利地形,向对方阵地坚决还击。片刻,哥哥所在排的一名机枪手光荣牺牲,他又迅速接过机枪,狠狠压制住对方的火力。枪管打红了,在邻近水沟里冷却后又继续扫射。就这样,很快消灭了正前方的暗火力点,成功掩护了主攻连向前推进。就在快要夺取对方高地的时候,哥哥的大腿被击伤,腹部也被射来的5发子弹击中,呕吐不止,倒在血泊中。但仍坚持不下火线,被战友们强行拖下阵地。哥哥终因失血过多而光荣牺牲,这天正是他22岁的生日……

哥哥他们参加的这场战斗被称为著名的“长条山攻坚战”,并载入军史。当年,主攻连被中央军委命名为“攻坚英雄连”,林德先、苏建中、马国民分别被原广州军区授予“战斗英雄”和“爆破英雄”称号。八一电影制片厂还专门摄制了军教片《长排山之战》在全军播放。

3

哥哥牺牲后,我精心把他的这封信保存起来,并经常勉励家人从信中汲取力量,缅怀他为国尽忠、为子尽孝的高尚品格。无论是我接枪参军和退役回地方工作,这封信一直带在身边。

40年来,我先后搬过7次家,哥哥的这封信依旧保存完好。

40年来,每每捧读哥哥的最后家书,我依旧为哥哥的爱国情怀情不自禁泪流满面。

在信中,他报告了自己成长进步的情况,对党和人民充满感激和感恩,其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溢于言表。他深知,军人的使命是保家卫国,更是为了赢得和平安宁的国内、国际环境。他为了严守军事机密,不得不转移亲人们的视线,说南方气候如何如何好,让亲人高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亲情在哥哥心上还是挥之不去,他把对父母身体的担心寄予笔端,并勉励兄弟姐妹们不断锻造自我,为国家、为人民多作贡献。

在信中,哥哥对刚刚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对家乡的变化和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更充满期待,在信中还向亲戚朋友们寄予深深祝福。当年,哥哥凭实绩提升为某团一机连二排排长,每个月有几十元工资,他自己很节俭,希望能把节省下来的钱寄回家,帮父母解困,尽为人之子的孝道。

哥哥牺牲后,先被安葬在广西宁明峙浪烈士陵园。1989年又移葬于宁明烈士陵园。鄂州花湖人民为纪念他,于1980年在家乡庙山上建造了“刘恩松烈士纪念碑”。2018年9月,当地党委政府又在此地重建了“刘恩松烈士纪念园”,成为远近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0年来,我们国家各项事业和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为缅怀哥哥等英烈们的不朽业绩,当年一起参战的老兵开展寻找和走访烈士亲属下落、寄送生活物品等活动;新设立的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也在优抚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还有部分亲友、战友为哥哥等烈士著书立说,创作诗文,撰写了大量的回忆录,为英雄们的事迹不停宣讲和传播。

得知我珍藏了哥哥的最后家书消息,广西南宁革命纪念馆的负责人闻讯后给予好评,并来信请求复制用于馆内的陈列和展览。

参战老兵刘贤艺评价道:“这封信纸质、文字完好无损,内容健康向上,字写得棒,文化水准也不一般。看完后觉得太珍贵,我对他的崇敬之情永远铭记在心。恩松老弟,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鄂州一位档案专家对我说,这封信对研究改革开放初期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国民素质有一定的文史价值,并在引导人们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和践行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并叮嘱我们要把哥哥的这封信保护好、使用好……

编后

几乎是噙着泪编完这篇稿件。边编稿,脑子里不自觉回旋着《血染的风采》这首经典老歌,“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也许我倒下,将不再起来……如果是这样,你不要悲哀,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

刘恩松烈士的最后家书,每段文字再现一幅画面,也向我们讲述着一个真实的血染风采的故事。故事发生在40年前,带给心灵的震撼却如同就在身边。精忠报国,家国情怀,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之魂。面对民族存亡、国家危难,自古多少好儿男血染疆场,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中华长城。

当今世界波谲云诡、风云激荡,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艘航船破浪前行。其动力,来自千千万万个像刘恩松烈士这样聚集起来的精神能量,来自亿万人民不屈不挠的努力奋斗。

“也许我长眠再不能醒来,你是否相信我化作了山脉。”相信,烈士们的身躯真被化作了护卫祖国的巍峨大山。我们如今美好生活的背后,其实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在为我们默默付出。夜色里,是因为有人为我们站岗放哨,我们才会睡一个安稳觉;公园里,是因为有人为我们遮风挡雨,我们才有赏花留影的好兴致。

英雄、烈士,在日常生活中,原本跟我们每个人一样,是个普通之人。因为初心不改,在危难时刻,他们显现了英雄本色;因为信念坚定,在祖国与人民最需要的时刻,他们视死如归。

逐梦新时代,拼搏与奉献,这个战场或许不会硝烟弥漫,却有市场博弈的惊心动魄与斗智斗勇,也有埋头苦干的敢闯敢试。

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兢兢业业做好每一项工作,也是奉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奋斗者。因为,共和国的土壤里有我们付出的爱!(作者:刘玉姣(烈士妹妹),来源:鄂州日报)

本文为“荆楚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荆楚网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责任编辑: 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