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中,阶级压迫和剥削所造成的社会苦难是宗教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根源。道教最初就创立在作为受压迫者反抗黑暗统治的群众运动中。初创的道教有两派,一派是以农民起义领袖张角为首的太平道,一派是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太平道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以画符念咒治病为主要传教活动,十余年间,信徒达数十万,并于灵帝时举行起义,徒众都头戴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被禁止流传。张陵的五斗米道传播于四川和临近地区,亦以道术治病。张陵死后,张衡、张鲁先后任掌教,并于汉末割据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达三十年后张鲁归顺曹操,五斗米道遂流行于全国,主要在江南一带。由于掌教被尊称为天师,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
东晋末,孙恩组织五斗米道徒发动起义,失败后,为适应统治阶级需要,一些著名的上层道教徒开始了对道教的系统改造。晋葛洪把神仙方术与儒家纲常名教结合起来,宣扬忠孝仁恕信义才能成仙。北魏寇谦之采用传篆方式传教,完善了道教仪式和修炼方法,南朝刘宋时陆修静和齐梁的陶弘景整理道教经书,完善了道教理论。从此,道教无论在教义、科仪规范、神仙谱系以及官观设置等方面都已逐渐完备,经过几百年间的不断改造、完善,道教完全成熟了。
东汉末到三国两晋,正是道教从形成到发展的重要时期。道教首先诞生于农民大起义的浪潮之中,汉末,张角的太平道已发展到了荆楚地区。据历史记载,太平道“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当起义开始时,计划由荆扬二州的道众率先发难。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大方马元义等先收荆,扬数万人,期会发于邺。”后被朝廷察觉,才提前起事。起义领袖让荆、扬民众首举义旗,除了战略位置上的考虑外,也是因为荆楚人的斗争性强、战斗力强,还有太平道在长江流域传播广泛,人们信仰较深。张陵的天师道兴起于汉中,经张修到张鲁时期,由于政教合一,声势大盛。这样一个雄踞一方的宗教政权,率先产生在汉水流域,客观上彰显出汉水流域浓郁的道教文化色彩。在道教成熟的过程中,由于政治、经济、交通条件的优越,襄阳、江陵一带自然成了荆楚的道教中心。
访问“汉水文化多媒体资源库”阅读《汉水流域道教的产生》完整版请点击阅读原文